申時行:一位和事佬的悲哀

申時行,明朝文淵閣大學士,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萬曆中興締造者內閣首輔張居正的繼任者。

其實以申時行的資歷,絕輪不到他當大明王朝的內閣首輔,因為他是文淵閣中資歷最淺的大學士,但是事實的一切似乎都太過於眷顧這位申閣老。

申時行:一位和事佬的悲哀

張居正於1582年逝世後,內閣次輔張四維繼任,但是沒到一年,張四維的父親不幸離世,張四維只得離職回鄉(明朝以孝治天下,祖制規定官員雙親離世,需要離職回鄉丁憂三年)。在張四維離職期間,較申時行自資歷較高的大學士馬自強和呂調陽也是身染重病,只得申時行代理首輔一職位。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張四維三年丁憂期限將滿的前夕,張四維卻也身染重病,且一病不起。而文淵閣中另兩位身染重病的大學士早已病死,就這樣,命運就把資歷最淺的大學士放到了首輔之位。

申時行是個難得性格溫和謙讓的首輔。申時行從他的前任張居正悲慘的結局中吸取了很大的教訓,他認為張居正的問題所在是沒有處理好跟一眾文官的關係,用權勢來控制整體文官集團,以至於站到了所以文官的對立面,死後才遭到一眾文官彈劾、攻擊,以至於身敗名裂。

申時行:一位和事佬的悲哀

申時行

申時行在看過張居正的悲劇後,他自然不會再學習張居正那種強硬的手段。他一心想要處理好與文官集團的關係。在他看來只有與文官集團不發生衝突,才能做好內閣首輔這一角色,做好一個文官集團的代表。所以申時行在處理任何文官糾紛的時候,幾乎都是以兩頭調節為主,不去審判這個也不去批判那個,以達到雙方和解。引起衝突的事情也就當沒有發生過,就此不了了之。

申時行自認為自己看透了整個文官體制的矛盾,所以他寧可被當作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也要堅持他調劑折衷的原則。

申時行:一位和事佬的悲哀

申時行這種和事佬的做法,不能太好評價。

首先不好去批評他,因為在他擔任首輔的九年之中,大明王朝的確是沒有起到什麼大的波瀾,國家的一切政治機構基本上都是照常進行,邊境的安危也因申時行的幾次和事,避免了幾次箭在弦上的大規模戰爭。這一點是不可否定的。但是他的這種不去幹預事情的方法,確實不應該是一個首輔,一個宰相應該做的事情,他只想到讓雙方都周全,以維護文官集團的和諧共處,卻沒顧及到對錯應該放在第一位。這確實是一種明哲保身之法,但卻不是一個宰輔應盡之責。

所以申時行也不好去讚揚。在申時行對邊境的處理問題上,雖然最後都沒有引起戰爭,但也不見得是好事。

申時行:一位和事佬的悲哀

在這位申閣老的執政記錄中,有這樣一件事情的記載:萬曆十五年,遼東巡撫注意到了一個建州酋長正在開疆擴土,吞併附近的其他部落。這位遼東巡撫覺察到會養虎為患,就派兵征討,但是出師不利,圍剿失敗。巡撫認為失敗的原因在於其部下開原道參政不照指令行事,堅持自己的改剿為撫政策,不去盡力執行圍剿政策,最後導致失敗。於是遼東巡撫便彈劾這位參政。

但彈劾的奏摺一到北京,開源道參政就受到了大家的同情。尤其是申時行的同情。前邊提到過,申時行的一直是主張邊疆不發生軍事衝突,以安撫為主。這位開源道參政的政治意圖,正好貼切首輔的主張。於是在指責遼東巡撫貪功冒進和指責開源道參政辦事不力的兩種風向下,申時行又做起了和事佬的角色。他建議皇帝兩人的互相彈劾相互抵消,各有有理,此事不再做進一步追究。

申時行:一位和事佬的悲哀

申時行的這一‘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主張,成功的避免了一次文官集團內部的糾紛。但是申時行萬萬想不到的是,他這一主張的最大受益人並不是他一心服務的大明王朝,而是這次彈劾風波的主人公--建州酋長。

在申時行決定,對此事不再追究的同時,便也意味著這位建州酋長可以隨心所欲的開疆擴土,並且不受到大明王朝的任何干預。這位建州酋長並不是別人,他名字在當時確實不太響亮,而在如今卻無人不知。他叫努爾哈赤,現在亦可稱為清太祖。

在申時行擔任首輔的九年中,他一心以調節眾文官矛盾為主。在他當政的時期,雖說無大的禍患,但是卻也無大的作為。唯一一件大事,可能就是他主持修建了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為如今的我們多添了一個觀光勝地。

申時行:一位和事佬的悲哀

隨著執政時間增加,申時行調節時期糾紛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他幾乎認為任何事情都可以被他以和事佬的姿態擺平。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如果文官集團攻擊的對象是他呢?又有誰願意來為他做一回和事佬呢?

至於以後的事情,都是些瑣碎無趣之事,對於失去帝國重心張居正的大明王朝來說也都是無關緊要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