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侯爺的遭遇受到啟發,說乘數效應

漢武帝對外的宏圖大略,自然已經是眾所周知了,其實漢武帝對自己的親戚也沒有手軟,接下來就看看漢朝一位落魄侯爺的遭遇。

一、故事的起因

陸城亭侯劉貞興沖沖地去長安見自己的堂叔,也就是當今的天子漢武帝,聽說要有祭祀祖先等一系列重要活動!漢朝娛樂項目很少,所以有新鮮感,劉貞很是興奮。為了這次祭祖,劉貞特意準備了上好成色的黃金,要讓自己的封國臉上有光。

從劉侯爺的遭遇受到啟發,說乘數效應

到了長安,見了天子,天子向劉貞和他的兄弟,當然也就是其他的侯爺詢問了在封國的情況,勉勵了幾句。一切準備就緒,劉貞和兄弟們都把自己祭祖的貢品,也就是黃金交了上去。到祭祖前一日,天子召見,看到天子臉色陰沉,劉貞和兄弟們都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哪裡出了差池。天子揮了揮手,只見一群宦官在每個人面前擺了一個托盤,托盤裡是每個人帶來祭祖用的黃金。

從劉侯爺的遭遇受到啟發,說乘數效應

天子開口說話了:我們漢家最重孝道,太宗文皇帝和先帝的諡號前面都有個孝字,他們若在天有靈,怎想到會有汝等這般不肖的子孫!連祭祖用的黃金都摻假,如今物證俱在,爾等還有什麼話說?是可忍孰不可忍!削掉爵位,回去老老實實閉門思過吧!

劉貞低著頭不敢仰視,眼睛死死地盯住自己眼前的那些黃金,他想大聲爭辯:這不是我帶來的!但面對天子的威嚴,一想到之前抗拒削藩的叔叔伯伯們悽慘的下場,他再也沒有勇氣爭辯了。劉貞失魂落魄地回去之後,侯府還是可以繼續住,但是原來用的各種車、傢俱和衣服卻很多都不能再用了。因為那些都是隻有王侯才能用的東西,自己已經降為平民,再用便是逾制。

可見,劉侯爺的管家向這個經濟圈投放的16萬錢猶如投向池塘水面的一顆石子,所激起的經濟波瀾遠遠大於其初始的規模。於是劉侯爺的失勢,導致了封地的民間經濟繁榮,有民謠曰:"劉貞跌倒,大家吃飽!"上面的例子,前半段是真實的,說的是漢武帝借題發揮削奪諸侯封地之事,而我們的主人公劉貞,正是其中不幸的一員。

二、什麼是乘數效應?

有必要提一下,劉貞在世的時候默默無聞,而在幾百年後,他的後代中卻有一位很有名的梟雄。在出道之初,更是動輒便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吾乃中山靖王之後……是的,劉貞便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也是這位梟雄的直系祖先,這位梟雄的名字便是——劉備。

從劉侯爺的遭遇受到啟發,說乘數效應

在劉貞沒有投入這初始的16萬錢之前,他的錢藏在自己的藩庫裡,當這筆閒置的資金投入到自己封地的時候,民間的一系列經濟活動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起,從而創造出了更多的財富。

如果把劉侯爺看成是政府,那麼這筆交易所帶來的一連串效應就是凱恩斯學派津津樂道的乘數效應。也正是由於乘數效應的存在,政府的公共投資才會對經濟產生大於投資數額的促進作用。政府投資如種子一樣,一顆種下去,循環下來就會收穫到幾倍於最初投資的財富當財富增加了,政府有的是辦法把財富收上來,這樣總比沒有財富橫徵暴斂要好很多。

當然,現實生活中遠遠比例子中的理想情況複雜很多,還涉及進出口、匯率等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漢武帝除了打仗,也確實投資了很多水利工程,還開通蜀道什麼的,怎麼沒見民生受益,反而天下愁困呢?在當時看來是理所當然,完全不需要說的,而這些隱含的條件,恰恰是乘數效應得以發揮的必要條件。漢武帝就是忽視了漢朝不具備這些條件,才折騰了幾十年,落了個國困民窮的下場。

從劉侯爺的遭遇受到啟發,說乘數效應

第一個條件,與之前講桑弘羊時就提到過的"投資擠出效應"有關。剛才劉貞的例子裡,民間本來沒有什麼流通,是劉貞的出現使得流通成為可能,而如果是另外一種情況,車行主人本來已經加班加點地在定做車了,劉侯爺的管家蠻橫地走過來,下令停止其他一切的活要先做好劉侯爺的,那麼這個效應便不存在了。因為劉貞的訂單擠掉了其他人的訂單,使得社會的總財富並沒有乘數變化。

社會生產率要有一定的保證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只需要一部分人務農,便可以供應所有的人吃飯飲酒。而在漢朝,和平年月還好,一旦有了任何的天災人禍,便連釀酒用的糧食都開始緊張了,於是國家才會在鹽鐵專營之後實行酒專營。

三國中赫赫有名的呂布呂溫侯,便是因為手下宋憲、魏續私自釀酒,消耗了下邳城不多的糧草儲備而大發雷霆,從而被兩人懷恨在心,最終在下邳城的白門樓上走上了自己的末路。

因此,在農業生產率低下的漢朝,進行任何的公共投資,尤其是興修水利與發動戰爭,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資源,農夫們若是都去服徭役了,誰來耕作呢?

總而言之,貌似美好的乘數效應也不是無條件的。只有當社會上存在大量閒置財富與閒置人力的時候,才能真正地發揮正面效果,否則只會弄巧成拙。但是,漢武帝時期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從劉侯爺的遭遇受到啟發,說乘數效應

歐債危機,實際是信心危機和流動性危機。很多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債券將要到期,正常情況下,這些國家可以借新債,還舊債。但是因為現在投資人對這些國家已經沒有了信心,所以無法讓其融到足夠的資金,而要還債的日期又一天天地臨近。於是國家本身的資金鍊眼看著就要斷裂,從而導致國內很多企業也出現現金流不足。

這個時候,便是發揮乘數效應的絕好時機。宏觀經濟學專門有一個大類叫"經濟增長",就是在研究各種情況下的增長模型。當有了足夠的經濟增長的勢頭,投資人有了信心,國家便可以在市場上以更低的利息借到國債,從而就有了更多的現金流來進行投資,一旦進入這個良性循環,危機自然慢慢化解了。

從劉侯爺的遭遇受到啟發,說乘數效應

而某些無謂的福利支出,不但要佔用大量的公共資金,並且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就像純粹賑濟災民而不開工一樣,表面上看是一種慷慨,其實是政府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這樣只會坐吃山空,導致政府的財政預算進一步惡化,但是對困境中的企業和企業主卻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幫助,反倒還雪上加霜地降低了人們繼續找工作的積極性。這部分的開支,就應該勒緊褲帶省下來。

所以,擴大政府投資和勒緊褲帶省錢並不是衝突的。面對經濟危機,省什麼也不能省研發生產與商業流通方面的投資,而在非生產類的福利和轉移支付方面,則不妨節約一些。換句話說,處在危機和蕭條中的國家需要重點調整的,並不是政府支出的絕對數量,而是政府支出的結構。

回到漢武帝留下的攤子,在漢朝的具體環境下,作為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政府能夠從事的生產性投資還是很有限的,所以還是要勒緊腰帶與民休息為好。

在漢武帝亡故後不久,公元前81年,即位的漢昭帝年齡尚小,在顧命大臣霍光的張羅下,召開了大漢朝鹽鐵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各地的賢良飽學人士匯聚一堂,與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共同坐而論道,以此統一經濟思想,確立大漢朝下一步的財政政策指向。

其中,賢良飽學人士為芝加哥學派,雖然他們不認識弗裡德曼和盧卡斯這兩位諾獎經濟學家,但是並不妨礙他們以孔子、老子的名言為依託,對現行的經濟政策,尤其是鹽鐵酒之專營進行猛烈的抨擊,認為國家的手伸得太長了,直接參與到商業經營當中是在與民爭利;而桑弘羊作為國家鹽鐵酒專賣局前局長,自然是為自己的政策做辯護,認為自己的做法才是"民不加賦而天下足"的正道。這樣的辯論自然是沒有結果的,雙方分歧過大,且辯論激烈,最終誰也沒有說服誰。

而霍光雖然沒有參加此次會議,但是他素來與桑弘羊政見不合,他堅持漢武帝晚年的輪臺詔思想,認為與民休息是王道,顯然更傾向於賢良派的看法,當然也不贊同他們全盤否定漢武帝輪臺詔之前所有政策的做法。最後他打了一個圓場,說因為天下不再擅動刀兵,所以酒專賣就此開禁,讓農家可以自行釀酒販酒。

一年之後發生了"燕王之變",桑弘羊被指與燕王旦勾結謀反被霍光處死,是否真謀反已無從知曉,只可憐一代理財聖手,最終在政治鬥爭裡栽了跟頭。但是桑弘羊人雖亡,政未息,他留下的平準均輸、鹽鐵專賣的政策依然在之後的歲月裡為漢帝國的財政收入做著貢獻。

參考文獻:

《桑弘羊為什麼謀反》

《一場鹽鐵會議,讓桑弘羊舌戰群儒,而這場會議也載入了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