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城北的旌旗山附近,群山逶迤,連綿不絕。古時有若干出家人修行的廟宇庵堂,比如觀音廟、麻姑廟、趙庵廟、張家庵等等。
單說這張家庵地方,距旌旗山最近,就處在旌旗山下的一個谷坳裡,現在屬於河洛鎮的一個行政村。
資料顯示,張家庵是清代中晚期建村,因張姓在這裡居住得名。據此推算,張家庵應該是有廟在先,後來有人來此地定居,聚落成村。
周圍尋找一遍,沒有發現什麼廟宇庵堂。
沿著山坳東面比較開闊的地帶向西行進,路過一大片大棚養殖和種植區,很快就望見幾戶人家,高高的地勢,房子星羅棋佈,零散座落在山坡之上,姿態形狀各異,佈局錯落有致,杏花和櫻桃花剛剛吐蕾,映襯著彩牆紅瓦,別有一番特色。
村子很小,二三十戶人家,水泥澆築的街面,乾乾淨淨,別說雜草雜物,沿街道走到西頭,沒有遇到一個閒人,安靜得出奇。狗兒多多,先是一隻小狗兒跟在腳後一個勁兒汪汪,一會兒就引上來四五隻,只是叫,不敢真咬,仰著脖兒,眼神裡透出陌生、新鮮、膽怯和……羨慕吧,你一住腳,它們立刻就後退老遠。
忽然聽“撲稜”一聲,被嚇一跳,三隻母雞從平房頂同時起飛,呱呱叫著呼剌剌從頭頂掠過,扇動著翅膀落到對面的土坎,驚恐的東張西望……
雞犬相聞,親切感油然而生,泥土的氣息伴隨濃濃的花香,沁入鼻裡
肺裡心裡腦裡。
沿路下去山坡,打開籬笆進入一個園子,與張老先生攀談,八十五歲的張老先生做了一輩子村黨支部書記,他對庵堂舊址也是毫無印象,指著腳下的土地說,就這,這大田的中間位置,曾有多個墳墓,據說是尼姑墳或是和尚墳什麼的,後來村裡搞農田基本建設,平掉了……
經瞭解,張家庵的張姓,屬明朝中期名臣張夢鯉的後裔,與相鄰的大山後村、麻姑頂村的張姓同祖同宗。並且張家庵是張姓人氏最早落腳的地方,張家庵排行長支,大山後排行次支,麻姑頂屬老三。大山後和麻姑頂的張姓,都是從張家庵搬遷過去的。
這就奇了,大山後和麻姑頂兩村,張姓的規模現在都十分龐大,大於張家庵幾倍十幾倍,何也?
用心觀察地形,此處四面環山,地勢狹窄,縱然是山清水秀,也實是不宜居住更多的人,想想當年,張氏僅是一戶人家,看好這地方不足為奇,但讓其規劃後人的發展壯大,也實屬難為張氏的先人了。
說起自己祖宗,張老先生眉飛色舞,滿滿的自豪感:我們的祖瑩張家瑩,就是如今的勝利莊,勝利莊的前身就叫張家瑩,勝利莊劉姓人氏是看瑩人的後裔,這個是假不了的。
身旁一年輕人插話:爺,當年清明節去張家瑩上墳,那邊都管飯來著,是真的吧?
老先生微笑點頭,真的。
說起以往,張家庵人有一個津津樂道的笑話。
那些年,張姓的族譜歸張家庵的長房長支收藏,每年的除夕之夜,大山後和麻姑頂的族人紛紛前來張家庵,一是祭拜族譜,二是給長支拜年。久了,這長房長支就擺起譜來,老不開門,大過年的,搞的門前的山坡上全是等候的人,大家舉著燈籠火把,在山上扯著嗓子叫門,但是越叫門,就是越不開門,老大的譜兒顯擺盡了。
後來,那兩村的族人中,讀書的人多了,想出一個主意,進門祭拜族譜的同時,每人負責在心裡暗暗記下一點,回去以後集中起來,就是一本完整的族譜資料,他們自己重新修訂了一本族譜。
此後,再不來張家庵拜年。
物極必反,想想以前的張家庵這長房長支人,確是有些迂腐了。
現在的張家庵,仍有春節祭祖的傳統。
張老先生說,現在更應該祭祖,逢年過節,請祖宗們回家看看,後人們過得怎麼樣,幾代十幾代沒有改變的,在我們這一代都趕上了,幾代十幾代人沒有實現的夢想,在我們這一代實現了。這小村兒雖然不大,但很舒服。
的確,張家庵,小是小了點,但小的恰到好處,別緻玲瓏、溫馨靜怡。
正是花開的時節,身處平整寬闊的健身廣場,村莊的容貌盡聚鏡頭,一樹一爛漫,一屋一美景,玉石欄杆,池水無縐。再過幾天,綠葉成陰,這裡就是詩中之韻,畫中之畫了。
有兩位老人感慨,指著婉轉盤旋到各家各戶的光滑的水泥甬路說,這些,都是上級,上級扶貧給做的,還有……自來水,也是上級給幫助安裝的,上級花老鼻子錢了。習慣了,老人習慣了尊稱政府為上級,說話時眉毛舒展,語氣裡透出滿滿的舒心和真實的滿足。
被老人熱情讓進門,擰開水龍頭看看,果然,泉水嘩嘩,飲一口嚐嚐,清冽甘甜。
他們論證了當年庵堂舊址,應該就在廣場西邊的櫻桃樹下,最後不再爭執,笑著確認了。
據說是當年有一富戶人家,兒子英年早逝,遺下守寡的兒媳,兒媳收拾出一間房屋當做佛堂,日夜燒香唸佛,甚是虔誠。後來小姑子可憐嫂子清苦,日夜陪伴嫂子坐守青燈,一段時間以後,告知父母,女兒心已經皈依佛門,終生不嫁。
老員外無奈,感念她們姑嫂二人的信念篤定,認為與佛有緣,定是人間善事,遂出資在城外的旌旗山中他們姑嫂二人修建了一處庵堂。此後二人搬進山中庵堂居住,日日吃齋唸佛,夜夜固守青燈。
兩人潛心學習,博學佛家典籍,廣交佛門朋友,並接受了多個弟子,一時香火鼎盛,等等……
其實不再重要,有“張家庵”三字,已經證明了曾經的存在。
那是一代人曾經要爭取現實的跨越或心靈飛躍的夢想,將成為永遠的記憶。
現在的張家庵,雖是安靜,卻不再封閉,有黨和政府的陽光普惠; 雖是偏僻,卻不再陋俗,時代大潮,包攬了一代新風。
四周的高山,鎖定美麗人家,身處張家庵,好似處在一個堅固的保險櫃裡,安靜安定的生活,不爭不吵不鬧不炫耀的環境,山水畫中人,世外桃源村。
【作者簡介:朱勝田,筆名:天上來,山東萊陽人,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煙臺市美術家協會會員,萊陽市作協會員,在報刊網絡發表文學作品多篇,其代表作:長篇小說《消失的老村》。】
閱讀更多 內刊主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