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河南曾經災難深重,經濟也不很發達,為何能養活上億的人口?

提及河南省,人口數量是個避不開的話題。近年來河南常住人口雖然接連被廣東、山東超越,但仍然穩居前三甲,人口規模接近1億。河南自古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省份,戰爭、天災、人禍不斷,而以河南有限的自然和經濟條件,是如何維持和供養出如此眾多的人口呢?

一、河南有相對良好的地理環境

人口多少,與有效地域空間有很大關係。

所謂有效地域空間,就是指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怎麼才叫適宜人類居住呢?

有人腦海中立馬會浮現出湖光山色、森林氧吧、水岸華亭……

對不起,如果奔著這個去,先不用解釋太多,請這麼想的才子們去張家界原始森林單獨住上一年半載,等到餓的連田鼠都敢生吃的時候,或許就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宜居。

宜居的衡量指標是居住、耕作、交通、汲水等條件。特別是耕作條件,在省級規模的大範圍地理區域層面,這是供養人類生存的核心條件。

河南的地理環境可謂得天獨厚。省境地處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除西北太行山餘脈、西部秦嶺餘脈和西南大別山系,中東部是廣裹無垠的平原。據河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2017年9月發佈的《河南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公報》,河南省平原面積達到57.13%。這個比例足以令自然條件差不多的中東部各省流口水,摺合到可耕地面積上,河南省以79264平方公里的耕地排名全國第二(第一是黑龍江),與河南面積相同的江西省,耕地面積僅28271平方公里。

河南曾經災難深重,經濟也不很發達,為何能養活上億的人口?

河南地形圖

平原和耕地雖然不是人口規模的唯一指標,但絕對是最重要的指標。

兩漢、隋、唐三代定都於關中,但關中平原的土地承載量無法支撐數以百萬計的龐大人口,河南一直是關中重要的糧食補給源。而一旦發生嚴重的饑荒,關中往往要大規模的就食於河南,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乃至唐玄宗,都有過到洛陽避荒就食的記錄。因此,為了減少運輸成本,就近供應國家機構運作,這三個王朝把洛陽定為首都或副都,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皇帝本人直接住在洛陽。

在水系方面河南也有獨到之處。黃河橫貫北部,支流有濟水、沁水、丹水、洛水、伊水、汜水等,形成黃河水系。淮河穿越豫南,支流有穎河、渦河、洪河、史河等。西南部丹江、湍河、唐河、白河注入漢水,屬漢江水系。東北部衛河、漳水、淇河、安陽河注入海河,則是運河水系。全省河流大小合計有220多條,論徑流數量、水量、時空分佈,河南都趕不上南方,但獨到之處就在於地形地貌條件,省境內河流落差不大,黃河過了小浪底之後,基本就是一派平川,兩岸地形低平,河水流速慢,非常利於生活和灌溉取用。單是一條黃河,就哺育出洛陽、鄭州、開封三大都會。

河南所處的氣候帶也非常獨特,豫北處於華北地帶,氣候易旱不易澇。豫南處於南北交界,受淮河之利而無淮河之害。可以說具有南北兼備的特徵,東西南北幾大區塊,幾乎不會同時受災,使得河南省整體在抵禦自然災害的侵襲上有相當強的自適應能力(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黑龍江就沒有這麼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了)。

光緒年間北方持續數年的丁戊奇荒,河南省因災損失人口,自北而南呈現明顯的遞減趨勢。據統計,豫北三府(彰德、衛輝、懷慶)人口損失在32%-37%左右,豫中七府州(陝州、河南府、開封府、歸德府、汝州、陳州府、許州)等,損失在20%以上,而豫西南、豫南由於漢水、淮水流域水量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人口幾乎沒有明顯損失。

河南能夠成為華夏民族開發最早、最深入、古代經濟最發達的地域之一,可以說和相對優良的自然地理環境是有較大關聯的。

河南曾經災難深重,經濟也不很發達,為何能養活上億的人口?

位於鄭州的黃帝陵

二、“中庸”造就河南龐大的供養能力

人多地少、人口擁擠、貧窮落後……似乎是以前人們給河南貼的地域標籤。但這類標籤大多是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的河南勞務輸出帶來的負面效應。事實上,這些概略粗疏、缺乏量化分析標籤,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甚至會造成悖論:

為什麼地少還能養那麼多人?

為什麼那麼擁擠,還能容納越來越多的人口?

為什麼貧窮落後的河南,還能創造出全國排名前五的生產總值?

其實事實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

我們來看幾組數據。

首先是人口密度,這個指數是衡量人口是否擁擠的首要指標。據1992年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全國人口密度排名前10的依次是上海、天津、江蘇、北京、山東、河南、浙江、安徽、廣東、河北,除去直轄市,以省份排名來看,江蘇、山東都高於河南。而到了2016年,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看,除了直轄市,江蘇、山東繼續高居前二,廣東後來居上升至第三,河南降至第四,事實上已降至中流偏上的位置。所以論擁擠,還輪不到河南。

河南曾經災難深重,經濟也不很發達,為何能養活上億的人口?

近年來的中國人口密度圖

如果從這個角度還不足以說明河南並不是人多地少,那麼再看一組數據。耕地人口密度。

這個指數直觀地說就是:一畝耕地平均對應幾個人。密度越大,生產壓力就越大。據《中國統計年鑑》(1992年版)資料計算,排名前10的省份是廣東、福建、浙江、湖南、貴州、四川、廣西、江西、湖北、海南,而傳說中人多地少的河南省排到哪裡了呢?第14!

耕地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有的是沿海省份,例如廣東、浙江等,這是正宗的人多地少;有的是面積大但山太多的省份,例如湖南、貴州、四川等,全省人口密度不大,但因為地理等多種原因,人口分佈嚴重不均衡,高度集中於有限的平原和盆地,導致人均耕地面積嚴重不足。

河南曾經災難深重,經濟也不很發達,為何能養活上億的人口?

豐收的河南農田

不止上述兩項數據河南處於中游水平,其他方面一些指標,河南也處於中游位置。

例如人口受教育水平,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各省15週歲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佔總人口比例,也有一個排名。全國平均比例是15.88%。比例從高到底前15名依次是:西藏、甘肅、青海、雲南、安徽、貴州、寧夏、陝西、浙江、江蘇、山東、四川、江西、河南、湖北。河南仍處於中游水平,其比例是16.15,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安徽、浙江、江蘇、山東、四川這些強省大省,居然文盲比例比河南多,這恐怕是普羅大眾很難想象的。

諸如此類,河南的許多數據看起來既不亮眼,但也不至於太過不堪,方方面面都比較“中庸”。面積比不過四川,但耕地面積大;經濟基礎不如江蘇,但總面積大;水文條件不如廣東,但歷史基礎紮實、人口底子厚;各方面條件與山東差不多,但勝在南北差異大,自適應能力強。正是這些條件的組合,使河南省供養人口的綜合能力十分強大。

三、古代政治中心的光環效應

光靠自然條件就奢望供養上億的人口,說起來未免不夠客觀。河南的另一大優勢,與歷史傳統有一定關聯。

有信史以來下迄北宋,河南都是古代政治中心區域。省境的名都大邑非常多,像洛陽、安陽、開封、鄭州、許昌、南陽、蔡州(今駐馬店),都曾經在某一朝代或連續上千年是中心型城市。這些城市周邊縣域,也隨之有了較高的開發、建設程度,這是全國其他任何一個省都不曾有過的歷史優勢。一箇中心城市,就意味著人口的大量聚集,這對千百年來河南人口基礎的形成,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河南曾經災難深重,經濟也不很發達,為何能養活上億的人口?

開封雪景

秦漢時河南人口規模非常巨大。南陽郡(主要在今天的河南境內)在秦末年是“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史記·高祖本紀》)。潁川郡(今許昌)西漢宣帝時“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漢書·黃霸傳》)。根據袁祖亮先生的研究數據,西漢平帝元始二年,今河南境內的人口為1289萬人,佔當時全國人口總數的22.7%,位居全國第一。東漢永和五年,河南人口為986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9.7%,仍為全國第一。而現在河南人口只佔全國總人口7%弱,可以想見,當年河南人口規模之盛。

唐朝時河南人口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據唐《元和郡縣圖志》統計數據,在今河南省境的州,人口超過10萬戶的有4個:洛州(今洛陽)19.47萬戶、汴州(今開封)10.99萬戶、宋州(今商丘)12.42萬戶、相州(今安陽)10.11萬戶。今天的河北省有3個,全國其他地方超過10萬戶的僅太原、越州(今浙江紹興)、成都、婺州(今浙江金華)、宣州(今安徽宣城)5個城市。

唐朝末葉以至五代,河南是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的主戰場,戰爭造成了恐怖的人口死亡,許昌、南陽、平頂山一帶,有的幾剩下幾百戶,魯山縣幾乎被殺絕。相比災荒來說,戰爭造成的人口損失是傷根動本的,藩鎮、軍閥和殘暴的亂軍對城鎮人口往往採取虜掠、屠殺的手段,使當地人口長期無法恢復。

五代十國時河南戰爭依舊很多,直到北宋才恢復了繁榮。但百餘年戰亂造成的人口損失實在過於慘烈,外出逃難的河南人已在異鄉定居,本地數量稀少的民戶要恢復人口規模,需要漫長的時間。北宋年間,除了開封、洛陽、歸德(商丘)、相州(安陽)等幾個重要城市還維持著相當的規模,其他州縣慘不忍睹。河南人口歷史性地被山東、河北甚至南方省份超越,直到1032年,追趕了70多年的河南,才以105萬戶的數字位居第九。

宋金、宋元對峙時,河南又遭受了巨大戰爭創傷。金滅北宋後開封城被擄掠一空,宗澤留鎮開封時,城池幾乎變為丘墟,民戶十不存一。元滅金後,開封、洛陽二地暫時成為宋元交界,千年名城洛陽幾剩幾百戶人家,以至於南宋軍隊端平入洛時,看到的幾乎是一座空城。元蒙哥汗二年(1252年)時,河南全省人口密度慘烈地降至每平方公里1.8戶。

河南曾經災難深重,經濟也不很發達,為何能養活上億的人口?

宋金對峙時河南是主戰場

但人口的減耗,改變不了河南在明清王朝政治版圖中的重要地位,開封、洛陽等傳統名都大邑的影響力還在。明清王朝採取恢復生產、遷移人口、災荒賑濟等舉措,大力恢復河南人口。開封、洛陽、南陽、懷慶(今焦作地區)等地一度是明朝初年山西填河南的主要人口輸入地,以這些通都大邑為帶動,在明清兩代500多年,除了明末起義短暫地造成河南人口流失,其餘時間河南人口總體上處於恢復發展的態勢中。

四,躲過了近代戰爭災難

沒有哪個省的人口一直是NO.1,各種條件得天獨厚外加中庸哲學實踐到爐火純青的大河南,也經不住戰爭的揉搓,所以五代宋元河南會出現人口窪地。

而同時代南方人口歷史性地超越北方,特別是江西、安徽這種人口小省都在宋金元時期吊打河南,為什麼到了近現代卻突然後程乏力,被河南重新反超了呢?

從歷史經驗看,每次大規模戰爭對某省人口產生傷根動骨的損傷,都需要近百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原貌。所以說,現代各省人口規模的基本盤,實際上決定於清末民初這個階段。我們來回顧一下近600年來河南人口的發展趨勢。

河南曾經災難深重,經濟也不很發達,為何能養活上億的人口?

近600年來伴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河南的人口也如全國其他地方一些逐漸增長著

清代乾隆末年(1791年),人口數量前五名分別是江蘇3190萬、安徽2915萬、直隸(河北)2321萬、山東2297萬、浙江2212萬、河南2119萬。此時的河南,受困於明末戰爭,一直恢復乏力。

到了南方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前夕的咸豐元年(1851年),河南方面由於固有的優勢,人口有所攀升,居於第四位:江蘇4471萬、安徽3738萬、山東3558萬、河南3077萬、浙江3027萬。

但是到了清宣統二年(1910年),中間經歷太平天國起義戰爭的慘烈打擊,幾個人口大省的順序被徹底打亂了。前11個省分別是:四川4525萬、山東2953萬、廣東2822萬、河北2771萬、湖北2765萬、河南2610、江蘇2585萬、湖南2307萬、江西1699萬、浙江1613萬、安徽1573萬。

太平天國戰亂,河南不是主戰場,幸運地躲過了又一場浩劫。之所以1851年到1911年人口下降了400餘萬,主要還是光緒丁戊奇荒以及黃河決溢帶來的影響。從清朝末葉到解放戰爭結束的近百年間,發生在河南大的戰爭主要是北洋軍閥混戰、新軍閥中原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但這些戰爭對中東部幾個人口大省的影響是比較普遍而均衡的,河南人口並沒有受到重於或者輕於其他省份的影響。

河南曾經災難深重,經濟也不很發達,為何能養活上億的人口?

太平天國戰爭波及的區域

所以,從明末而至清末民國,河南人口基本恢復了元氣,並且保持了穩步上升的趨勢。而到了1953年,各省人口的基本排名已經和我們認識的比較一致了:四川6510萬、山東4926萬、河北4813萬、江蘇4749萬、河南4324萬。

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一直以農業大省的狀態建設發展。農業生產模對人口的需求無疑是相當大的,再加上河南的人口一直保持著強大的發展型正金字塔型結構——即兒童、青少年多、中老年少,優良的農業基礎條件,再加上穩定的社會發展環境,使得河南人口開啟了每10年增加近千萬的狂野增長模式,遂得以接連甩開山東、河北、江蘇以及劃出重慶後的四川,在戶籍人口方面升到頭名。

大哉河南,苦哉河南,厚哉河南!

2010年河南戶籍人口破億時,西方媒體驚歎於河南的巨大的人口數量,並結合河南相對較為落後的發展程度,形象地比喻河南就是一個微縮的中國。

數千年來河南人口發展之波瀾壯闊,遠非本文寥寥數千字所能道盡的。但即便簡單梳理,仍能從中感悟河南數千年來的厚重與深沉。悟已往而知來路,尋舊蹤而知新跡。不論到了什麼時代,人永遠是民族命脈延續的根基,也是民族興旺發達偉力之根源。這即是我們探討研究人口問題的意義所在,也是一個河南這樣一個人口大省值得世人關注的價值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