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炎煌——介紹葉飛入團的大田籍先烈

在葉炎煌烈士為數不多的遺物中,有一幀他的黑白半身照。照片中的葉炎煌,戴一眼鏡,著西裝,系領帶,頭髮後梳,前額飽滿,濃眉,目光炯炯,鼻樑挺拔,雙唇寬厚,儒雅之中難掩其英氣勃發。

葉炎煌——介紹葉飛入團的大田籍先烈

革命烈士葉炎煌

介紹葉飛入團

1927年,十八歲的葉炎煌前往廈門求學。期間,中國正值軍閥混戰,各路軍閥置國家和民族利益於不顧,窮兵黷武,爭搶地盤,硝煙四起,內耗相殘,中華大地上屢屢上演城頭變幻大王旗的鬧劇,致使國家積貧積弱,百業凋敝,民不堪命,餓殍遍野。中國向何處去?民族的未來又在哪裡?這也是當年許多愛國進步青年學生試圖尋求的一個答案。葉炎煌在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之後,在茫茫夜色之中終於尋找到了一盞指路明燈,於是積極參加黨組織活動,並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開展革命活動。

1927年4月,福州、廈門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事變,被捕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有1300多人,被殺害500多人。廈門黨組織遭到毀滅性破壞,革命力量遭受慘重損失,革命走向低潮,共產黨被迫轉入秘密活動。同年8月,中共中央派人到福建恢復整頓遭破壞的黨組織,當時中共廈門市委的成員有陶鑄、楊新容、葉炎煌、董雲閣等人。葉炎煌是廈門市委主要負責人之一,他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不屈不撓地開展工作,並通過散發傳單等形式進行革命宣傳。

葉炎煌——介紹葉飛入團的大田籍先烈

葉炎煌革命烈士證明書

1927年12月,葉炎煌任共青團廈門市委書記。在他的努力下,大量有志青年加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活動中來,使整個廈門地區革命鬥爭形勢迅速發展,出色地領導了廈門共青團組織,使青年學生日益成為革命鬥爭的中堅力量。

葉飛,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並被授予上將軍銜。在《葉飛回憶錄》裡,有以下一段文字記載:

1928年下半年,福州、廈門的黨團組織開始恢復。那時我虛歲十五,勉強夠入團的年齡了,當時廈門的團市委書記葉貴(炎)煌找我談話,介紹我加入CY(即共青團的簡稱),並交給我入團後的第一個任務在省立十三中學發展團員,建立團支部。這年冬天,團市委書記葉貴(炎)煌找我談話,問我中學畢業後的打算。葉貴(炎)煌告訴我說:根據我的工作表現和個人素質,組織上打算培養我,但這就要脫離學校,脫離家庭,放棄升學,完全轉入地下。他問我有什麼想法。我當時滿腔革命熱忱,確實沒有什麼個人打算,便回答說:只要是組織需要,幹什麼都可以。

由此可見,葉炎煌不但是葉飛參加革命的引路人,還是葉飛的入團介紹人,從中亦可見葉炎煌甄別人才的獨具慧眼之處。

建立大田特別支部

大革命時期,廈門成為福建革命的一盞明燈。1926年5月,中共廈門特別支部成立後,陸續派出黨員骨幹分子到閩西及泉屬、漳屬各地開展建黨活動。葉炎煌是大田黨組織的創建者。1929年初,葉炎煌接受中共廈門區委的委派,返回家鄉開展黨的工作,建立中共大田特別支部。中國共產黨大田地方組織的建立,使大田近現代史冊翻開了新的一頁,大田的工農革命運動從此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1931年8月3日中央巡視員姚仲雲巡視福建情況報告中指出:“大田、安溪這兩縣去年省委破獲之前本有地方黨部組織,及後失了聯繫,現該處有同志到廈門來找關係。如能派人去亦可將組織恢復起來。”

葉炎煌——介紹葉飛入團的大田籍先烈

葉炎煌親屬合影

葉炎煌家庭為中醫世家,在廈門頗有名氣。他生前學習的書籍《孫子兵法》、《醫宗金鑑》被廈門市檔案館收藏。葉炎煌家境比較富裕,長期為廈門中心市委提供大量活動經費。葉炎煌結婚四年未有生育,很想領養個孩子。1932年1月,廈門中心市委便擅自作出組織決定,把蔡協民、曾志夫婦出生兩個月的兒子小鐵牛送給葉炎煌撫養。小鐵牛送給葉炎煌撫養後,雖說一家人視若掌上明珠,但不巧的是,當時正是天花、麻疹流行季節。葉炎煌家裡來了許多求醫的麻疹、天花病童,不到半個月小鐵牛就染上了麻疹,接著又染上了天花。儘管葉炎煌家人使盡渾身解數,最終還是沒能挽救鐵牛幼小的生命。

1932年1月28日,日軍侵佔上海,國民黨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而國民黨政府卻下令十九路軍撤離前線。廈門市民聞訊十分氣憤,要求報館及時張貼當日快報,供市民閱讀。在日本領事館的壓力下,國民黨卻拘捕驅散看報的市民,從而引發“三五”慘案;廈門黨組織竭力組織後援,但在國民黨高壓和陰謀破壞下,“三五”慘案後援運動鬥爭失敗。

為了儘快從失去愛子和廈門“三五”鬥爭失敗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曾志和葉炎煌同行,暫時離開廈門市委機關,走陸路先後到同安、惠安、莆田、大田等縣巡視黨的工作,並詳細瞭解大田黨組織工作開展情況。

葉炎煌——介紹葉飛入團的大田籍先烈


葉炎煌——介紹葉飛入團的大田籍先烈


葉炎煌——介紹葉飛入團的大田籍先烈

1934年10月26日,《江聲報》《福建民報》報道葉炎煌犧牲的消息

英勇就義

廈門黨組織發動人民群眾反對軍閥混戰,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捕殺無辜民眾,擁護自由大同盟。當時,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反對白色恐怖活動時有發生。廈門群眾運動的發展引起國民黨當局惶恐不安,黨政軍警沆瀣一氣,採取各種手段加緊偵查並破壞共產黨領導機關,對共產黨員實行殘酷鎮壓,實行“寧錯殺一千,勿放過一人”的政策。

1934年8月1日晚,共產黨員傅柳、瀋水金在廈門公園西門附近張貼青工畫報,被廈門公安局督察長陳文龍等抓捕,廈門中心市委機關遭到破壞。葉炎煌因共產黨員身份暴露被捕,同時被捕的還有中共黨員及中共機關工作人員共27人,其中葉炎煌等6人被押往省保安處審訊,其餘21人至次年初在廈門禾山後坑被集體殺害。葉炎煌在獄中歷盡酷刑,堅貞不屈。同年10月,葉炎煌在福州遭槍殺。1934年10月25日《福建民報》以“保安處今晨槍斃共產犯六名”為標題進行了報道,文中寫道:“葉炎煌,年二十六歲,男性,大田人。”

葉炎煌——介紹葉飛入團的大田籍先烈

就在葉炎煌英勇就義的十五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陳毅元帥為葉炎煌烈士家屬題寫了“新中國的奠基石”的牌匾,以志褒獎和紀念。

葉炎煌——介紹葉飛入團的大田籍先烈


葉炎煌——介紹葉飛入團的大田籍先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