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發火了,傳令:誰進泰州城,我殺誰的頭

1940年6月28日,駐江蘇省泰州地區的國民黨蘇魯皖邊遊擊軍總指揮李明揚、副總指揮李長江,在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的唆使下,調集13個團的兵力,向泰州西北郭村地區的新四軍挺進縱隊實施包圍和輪番進攻。挺進縱隊司令員管文蔚、副司令員葉飛率領僅1個多團兵力的挺進縱隊奮起自衛。經過激烈交戰,李部不但沒有攻進郭村,反而被擊敗,潰退而去。

陳毅發火了,傳令:誰進泰州城,我殺誰的頭

見李部潰退,新四軍在陳毅的主持下召開會議,決定乘勝出擊,發起全面反擊,奪取地理及經濟位置極為重要的塘頭,給二李以沉痛打擊,使之以後對新四軍不敢輕舉妄動。但是,當時蘇北抗日形勢非常複雜,日偽、頑軍、我軍三足鼎立,新四軍要在蘇北立足,肯定不被真反共、假抗日的頑固派韓德勤和日偽所容。因此,爭取地方實力派二李及開明士紳等中間勢力的理解與聯合,至為關鍵。所以在進軍蘇北之前就確定了‘擊敵、聯李、孤韓’的方針。

李長江發動進攻,稍予懲治是必要的,現在他已經碰破了頭,得到了教訓,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爭取其和我軍合作抗日則更為重要。只有這樣,對抗戰,對開闢蘇北根據地才是有利的。

泰州是承南啟北的水陸要津,為蘇中門戶,自古有“水陸要津,咽喉據郡”之稱。二李以泰州為根據地在蘇中盤踞已久,如果奪取泰州就意味著與二李徹底撕破臉。所以在反擊前陳毅司令員就明確規定部隊追擊不能越過泰州城外碾米場九尺溝一帶。

陳毅發火了,傳令:誰進泰州城,我殺誰的頭

追擊戰進行的非常順利,二李兵敗如山倒,新四軍也順勢攆羊,追的不亦樂乎。

但是,正在司令部指揮作戰的陳毅卻突然衝出屋子,神情嚴峻而肯定地告訴葉飛 出問題了,部隊很可能追擊過界了! 原來陳毅曾三迸泰州,熟悉地理位置,聽到從郭村出發迂迴九尺溝的蘇皖支隊的追擊方向上,槍聲越來越遠,從戰場上摸爬滾打過來的陳司令員馬上判斷出部隊已經追擊過界了。

葉飛一聽,知道命令上面規定的很清楚,也搞不明白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打算派參謀去查看情況。但是,陳司令員虎著臉說:“不行,你自己去,騎馬去!傳我的命令,誰沒有我的命令進了泰州城,我殺誰的頭!” (《葉飛回憶錄》191頁,解放軍出版社)

葉飛騎馬飛奔到九尺溝一看,果然是蘇皖支隊一個連過了河,連忙找到支隊長陶勇指出部隊過河的事情。不要看陳毅平時樂呵呵的,非常平易近人,但大家卻很怕他發火。現在陶勇看到是葉飛親自趕來傳達命令,知道陳毅司令員肯定發大火了,趕緊命令號兵吹號撤兵。

正在興頭上的追兵聽到收兵號,這才想起來不許越界的命令,趕緊撤了回來。

陳毅發火了,傳令:誰進泰州城,我殺誰的頭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志者,軍心也。真心抗日、真誠待友,新四軍能入泰州而不入,使二李及廣大官兵深受感動,從此不願再與新四軍為敵。

正是由於陳毅元帥創造性地堅持“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策略,令行禁止、關鍵時刻敢於殺頭的統帥氣魄, “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原則,以鬥爭求團結,最後爭取了國民黨地方實力派武裝二李部和其他中間派,從政治上孤立了頑固派韓德勤;從而為10月的黃橋決戰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奠定了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