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導讀

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戰爭,是歷史上最常見的社會形態,大爭之世的戰爭更是湧動如潮水。從春秋戰國到三國兩晉,經典戰役不勝枚舉,從隋唐五代到兩宋明清,戰將名臣數不勝數。即便是王朝一統,也難免有禦敵戍邊的戰爭存在。戰爭史是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關鍵部分,戰爭是兩方甚至多方的較量,是一場以生死為資本的博弈,所以談兵論戰的兵法也逐步浮現於世人眼前。兵法對於戰爭,宛如生命之於鮮血。兵法中最為人孰知的,便是孫武所作《孫子兵法》。

實際上,《孫子兵法》是古代戰爭的理論總結,其中添加了一定的理論創新,所以對於任何一場戰役,都可以用《孫子兵法》中的理論去解讀,因為戰爭的理論本質,萬變不離其宗。在戰爭過程中,受環境、局勢、軍隊等多種因素影響,用兵之法千奇百怪套路繁雜,而先秦時期的馬陵之戰,則如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一般,為後人大開用兵之法門。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這是《孫子兵法》中概括的用兵原則之一,戰爭原則是發動戰爭的關鍵,原則為戰役確定目標和方略,進而暗中調控戰爭進度。在馬陵之戰中,戰前的齊宣王集團,便對是否發動戰爭,戰役目標和方略進行做了定型,而孫臏的主張便充分體現“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原則。

周顯王二十八年,魏國攻韓,韓國遣使求援於齊,齊宣王召集了鄒忌、田忌和孫臏等大臣商議對策。諷齊王納諫的鄒忌不建議援韓,而大將田忌請明早日發兵求援,這兩種方略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不符合“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原則。魏國獲勝,便會制約齊國,但早日發兵援救仍然不利。故而孫臏建言:答應韓國會來支援,等魏韓兩敗俱傷時再行舉兵伐魏,而伐魏的目標便是國都大梁。

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史載: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

不難看出,這又是一招“圍魏救趙”之計,但實際上這種選擇,對齊國最為有利。如果長途奔襲前去應戰魏軍主力,魏軍便成了“以逸待勞”,齊軍必將損失慘重。但援助韓國,打殘魏國又是既定方針,故而調動魏國主力軍對,齊軍以“以逸待勞之勢”應戰魏軍,最符合“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的戰爭原則。

圍攻大梁只是前戲,此次戰役的目標在於剿滅魏軍部分主力,地點就是馬陵。所以齊國軍隊的目標不是正面禦敵,而是調動敵人一步一步陷入圈套。而如何引誘敵人落入圈套,是此次戰役的第二課。

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齊軍為引誘回援大梁的魏軍,施展出了一幕堪稱經典的誘敵之計。

孫臏曰: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在古代,行軍打仗想精準的判斷地方兵力,主要方法便是數行軍灶的數量,因為一灶多少人有規定的量。齊軍正是利用這一點,迷惑住了魏軍,以一人減五萬灶的數字,向魏軍傳達了“齊軍落荒而逃”的信息。

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魏軍主將龐涓,而齊軍軍師為孫臏,龐涓率領魏軍主力追擊齊軍,目的就在於擊潰齊軍拿下孫臏。此刻,見齊國大軍已經潰不成軍,龐涓自然會生成錯覺,在能擊潰齊軍主力這一“利”的引誘下,龐涓所率領的魏軍一步步落入了圈套。

史書記載稱: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兼行逐之。

注意,當時的步兵,不同於後世歷史上的步兵,後世的步兵與當時所謂的“輕銳”相類似。也就是說,龐涓此刻已然落入了孫臏設下的陷阱。

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龐涓,星野兼程率軍追擊,而齊軍推至馬陵道時,則開始修築工事準備伏擊魏軍,史書中稱伏兵是“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頗有大規模伏擊戰既視感。

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與此同時,在設伏兵的過程中,孫臏指揮軍士打起了心理戰,在馬陵道旁樹木上做了手腳。剝光樹皮,在白皙的樹幹上刻上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字字如催命符,加上黃昏之時的夕陽餘暉,給人以陰森之感。龐涓到此,見到樹上大字,剛反應過來卻被伏擊的齊軍“萬弩俱發”之勢所震懾,終兵敗自刎。

這場誘敵伏擊戰,完美詮釋了《孫子兵法》中“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這一用兵之法。

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一場伏擊戰,龐涓所率的兩萬精兵,與其一同葬送在了馬陵道上,其實這場伏擊戰本身就含有“出其所不趨”的意思。在龐涓看來,齊軍已然是落荒而逃的殘兵,已經不可能有力氣反擊,更不可能回過頭打伏擊戰。所以在追擊過程中,他也是晝夜兼程。

而孫臏所設之計,就是巧妙的營造出了龐涓的這種心態,讓龐涓和魏軍上下都產生了齊軍落荒而逃不堪一擊的印象。所以,在馬陵道的伏擊,就切切實實成為了“趨其所不意”,面對萬弩齊發,魏軍毫無還手之力。

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


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戰役還遠沒有結束,真正的“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隨著龐涓這支先頭部隊的敗亡,才悄然拉開帷幕。魏軍在追擊過程中,整個部隊分為了兩部分,先頭部隊便是龐涓所率領的那支,而大規模兵團,也就是魏軍主力卻在後面。

瓦解龐涓和主力部隊的聯繫,是馬陵道伏擊戰順利進行的關鍵。

所以從一開始,孫臏的計策中就分為了兩部分,誘敵深入分化敵軍,先拿下龐涓。其次才是出其不意,以“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之法,一句擊潰魏軍主力部隊。

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因此在馬陵道伏擊戰後,孫臏、田忌令大軍稍作修整便逆向進兵,大規模的齊國主力軍以“黑雲壓城”之勢,急行軍迅速撲向了魏軍主力。和龐涓一樣,那些主力部隊都沉浸在齊軍不堪一擊的喜悅中,還在等待著龐涓擊潰齊軍凱旋歸來。

可惜的是,沒有等來凱旋的龐涓,卻迎頭撞上了殺氣騰騰的齊軍主力。生死博弈中的士氣此,刻落入了九淵之下,魏軍在得知主帥陣亡中慌亂,在突如其來的齊軍主力威勢下,已然無力應戰。沒過多久,魏軍潰敗不堪,魏太子申為齊國所擄,轟轟烈烈的馬陵道伏擊戰,於此刻才真正意義上得以終結。

結語:“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馬陵之戰:一部戰爭博弈中的兵法教科書

《孫子兵法》第一篇,就詳細闡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則,得出的結論之精華,就在於“算”。多算可勝,少算不能勝,“算”的關鍵就是戰爭前的全盤考量,是作戰前對作戰方略和風險可能性計算。沒有全盤把控,戰不如不戰。

馬陵之戰,龐涓作為魏軍統帥,對與齊軍作戰一事沒有“算”的過程。所以,從一開始他就被孫臏牽著鼻子走,整個魏軍主力一直被孫臏所調動,最終釀成殘禍只得以兵敗自刎收場。反觀孫臏,從一開始就在進行計算,戰役還未開始,他卻算好了如何開始(晚救、攻大梁)如何結束,在整個戰役過程中,每一步動經過了“算”這一步驟,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多算勝”。整個戰役,並沒有侷限於某一點兵法的運用上,而是諸多兵法的綜合應用,真實生動的給後人上了一堂兵法課,用“援韓伐魏”的馬陵之戰,譜寫了一部與眾不同的兵法教科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