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多國緊急“囤糧”引關注

外媒4月1日報道說,疫情導致全球糧食市場出現動盪,一些亞歐國家開始緊急“囤糧”,限制出口或籌措進口。此前,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國際組織警告稱,今年4—5月全球糧食供應鏈將面臨重大沖擊,並將導致市場恐慌。但也有經濟學家分析稱,全球基礎食糧供應仍相對充裕,不會出現全面短缺或價值飆升。

多國接力“囤糧”,菲律賓有點慌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4月1日稱,歐亞經濟委員會3月31日發佈消息稱,由於疫情影響,將暫時禁止從歐亞經濟聯盟地區出口蕎麥、黑麥、大米、葵花籽等糧食作物。禁令將從該消息發佈10日後起維持至6月30日。

另據彭博社1日報道,疫情導致亞歐多國糧食安全“亮起警報”,紛紛採取限制措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已經宣佈政令,限制糧食出口。東盟方面,作為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國的越南上週宣佈停止簽署新的大米出口訂單,柬埔寨宣佈從本月5日起禁止白米與稻米出口,緬甸也聲稱考慮暫停部分糧食出口,以確保國內糧食供應。

在此背景下,一些大米進口國試圖緩和糧食緊缺擔憂。路透社稱,菲律賓農業部長4月1日表示,菲律賓今年採購的130萬噸大米中仍有超過半數尚未交貨,為應對疫情,菲律賓政府另將進口30萬噸大米作為緊急措施,並期望緬甸等東南亞鄰國持續出口,協助其提高糧食庫存。2019年,菲律賓進口大米29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大米進口國。

真相:印度米價跌,泰國還過剩

目前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正因疫情而啟動“封城”,出口受阻。據《印度教徒報》網站報道,印度宣佈進入“全國封鎖”以來,該國大米出口價格已經降至3個月以來新低。印度政府消息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度作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儘管1月份出口總額較往年同期水平下降了約10%,但這主要是國際物流問題造成的。目前,印度大米產量和儲備量均相對穩定,特倫甘納邦也剛剛發佈了預計大米產量大幅增加的消息,因此政府在短期內推出類似越南一樣限制出口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印度媒體《德干先驅報》的一篇文章也證實,儘管民眾在疫情期間有囤貨的習慣,但印度糧食儲備非常充足,“小麥和大米的儲備量已超過應急要求水平的數倍之多”。報道說,印度全國2020年1月的小麥和大米需求量約為2140萬噸,而印度食品公司有5650萬噸的保障能力。而且,新小麥在4月第一週就將上市,“民眾完全不必為食品短缺問題擔心”。

而在泰國,最先被禁止出口的食品是雞蛋。泰國《曼谷郵報》報道稱,由於國內雞蛋仍然緊缺,泰國決定繼續延長雞蛋出口禁令。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雞蛋是泰國人廚房內的必需品,由於疫情加劇,許多民眾大量囤積雞蛋。泰國民眾對於雞蛋的需求量也較大,6900萬人口每天消耗4000萬隻雞蛋。

除雞蛋外,泰國並未限制其他農作物出口。作為僅次於印度的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泰國稻米國內供應一直處於過剩狀態。此前,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宣佈暫時禁止稻米出口,這使得今年泰國稻米出口前景為業內所看好。據路透社報道,泰國稻米出口協會一位高層表示,泰國稻米出口會在今年第二季度迎來改善,且目前並無跡象顯示泰國會限制稻米出口。

中國確保糧食安全

美國《華爾街日報》4月1日稱,世貿組織(WTO)、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WHO)三大機構發佈聯合聲明,呼籲各國儘量減少涉及糧食貿易的邊境限制,確保全球糧食安全。聯合國糧農組織一位技術專家表示,各國限制糧食出口並非為了應對短期緊缺,而是旨在“未雨綢繆”地增加庫存,以應對疫情長期化。在2019年,全球主要產糧國大多迎來豐收,今年3月,泰國大米價格上漲至每噸510美元,但後來又持續下降。糧農專家認為,糧食價格可能短期上漲,中長期大幅上漲缺乏支持,不大可能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時大米價格每噸超過1000美元的高位。

彭博社稱,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始終將糧食安全作為國策根本,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中國進口糧食總量相比其每年龐大消費量並不算大,因此並不擔憂目前的情況。但中國政府仍提高了糧食收購價,並密切關注著國際市場動向。一些專家稱,即使不存在短期危機,中國仍在積極採取措施確保自身糧食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