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府會館 見證廣東廣府商幫艱苦創業

徐聞的廣府會館是粵西地區至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裝修最精美的清代會館建築。它既體現了我國嶺南的建築風格,又凝聚著旅居雷州半島的廣府人創業的艱辛。

大約400多年前的明代,廣東廣府商人就和海南、潮州、欽廉、高州的商人結成商隊到海安港經商。每年廣府人便滿載貨物,浩浩蕩蕩,沿海南下進入海安。日久天長,這些商人就形成了瓊幫、潮幫、廣幫(即廣東廣府人幫)、高幫和欽廉等數大派系,為了營業、團聚方便,從清乾隆年間開始,徐聞廣府人就集資興建了“廣府會館”。 徐聞廣府會館現在徐聞縣城東關民主街43號,登雲塔北側200米處,會館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7年)。

清乾隆年間,徐聞縣商業發展較快,出於經商的需要,組織行會、聯絡鄉誼,當時共有296個號,當行、店、堂、廠和370名個人捐白銀三千四百二十九兩三錢六分,在徐聞知縣湯元芑、徐聞縣守備武尚禮等人的支持下,由廣府順德縣人左韋齊等十六人督理建造廣府會館。廣府會館館址在徐聞縣原賓樸古城東門外,座西南向東北,門臨東關墟龍尾街,是舊時民間貿易集散區。廣府會館分正廳、副廳各一組,正廳四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中有天井,正廳面闊三開間,寬13.5米,進深39.41米。首進進深7.66米,前有走廊,大門高3.85米,寬1.9米,全用整條大理石精工雕刻。門外石階四級,全長2.6米,兩旁抱鼓石雕工精絕。正門額題“廣府會館”四字,落款為“新會 譚國恩題”。整座會館建築除中軸線主體建築外,其他廳堂、廊廡、齋室、廂房等建築和樑架、斗拱、駝峰、牆壁、墀頭、踏道等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廳內九架樑斗拱結構,硬山頂。整個會館的建造嚴格參照傳統的廣府風格,做工十分講究。

上世紀90年代,前廣東省政協秘書長、著名文史學家、書法家林雅傑來徐聞廣府會館考察時曾讚美廣府會館的建築藝術:“天工之作,其建築工藝完全可以與廣州陳家祠相媲美。”而據深入調查,廣府人也是徐聞縣建立會館最多的商幫,當時除徐聞縣城外,廣府人在邁陳、石板、曲界、龍塘等縣內主要商埠都有相當規模的經營,並在當地相應設有了會館。現邁陳墟和下橋石板墟的廣府會館因年代久遠已無跡可循,但曲界墟的廣州會館和龍塘石橋墟的廣州會館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都還尚有遺址和房產。

從徐聞的廣府會館遺址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上來看,廣府人的精神都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但可惜的是現旅居當地的廣府人後裔由於年代久遠,母語和文化都逐漸被同化,發揚廣府文化和精神似乎已無從談起!所以現在徐聞的廣府會館更多隻是被當作是一座堂館和文物來看待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