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上海的“防線”和“鋒線”

一個用任何形容詞都不足以描述的季度結束了。2020年過完了四分之一,很多人覺得三個月時間倏忽即逝,也有很多人覺得它比三年還要長。

對上海而言,這三個月確是一段沒有喘息的時光。就在上週,上海針對境外疫情輸入的防控措施經歷了一系列升級,在因時因勢權衡與籌備後最終明確,所有入境人員(除特殊情況外)統一集中隔離觀察14天,並100%進行核酸檢測。

新政的落地,意味著早已開始構築的防輸入“閉環”更趨嚴密。而在即將告別第一季度的當口,這些措施,也在開啟一個新的階段。

3月28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會上指出,境外疫情已在加速擴散蔓延,疫情防控的主戰場已轉向口岸,而上海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口岸之一,事實上已經成為“最前線”。

會議的第一項議程,是傳達學習貫徹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一天前的政治局會議明確,面對目前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目前的疫情防控重點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力求“保持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態勢”。

同時,各地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疫情防控常態化”是個新提法,背後有多重深意: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勢頭,使得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考慮打一場新的“持久戰”的準備。

這場持久戰,既要守住前期花巨大代價取得的防控成果,亦要守住境外疫情輸入的關口,更需要在巨大的防控壓力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修復和提振,並時刻準備應對疫情對全球經濟、全球治理造成的衝擊,化解隨時可能出現的新風險。

上海這樣的口岸城市和經濟中心城市,承受的壓力無疑是多重的。從防控角度看,上海需要通過守住前線來守住“國門”;而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上海更將率先直面外貿、金融等領域的影響,應對那些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風險。

此時,如何“防守”,愈加成為一門藝術。

針對“外防輸入”,李強曾在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過“三個閉環”。28日,他又在此基礎上,為上海概括了“四道防線”——境外、口岸、屬地和區域聯防聯控防線,都需要“築得更牢”。

“境外這道防線,工作要向前延伸”“口岸這道防線,必須牢牢把住”“屬地這道防線,一定要兜住底”“區域聯防聯控這道防線,要更好同周邊省市協調配合、爭取支持”,李強逐一分析說。

這裡,有一些是先前已經著手構築成型的;有一些是需要不斷增加人力、物力來持續夯實的;有一些如屬地,在新政推行後,工作重心會有轉移,卻不容鬆懈。也有一些,則是需要上海彰顯作為國際大都市和中心城市特殊身位的。

簡而言之,四道防線務求嚴絲合縫,即所謂“無死角、無斷點、無堵點”。“越是嚴陣以待、嚴密細緻,越能讓生活工作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感到安全安心”,李強說。

同時,築牢防線,也需要有效協同、靈活應變、提升效率——就像足球場上一樣,後防線要固若金湯,並非簡單用人海戰術死守,而要拿出各種有針對性的戰術。

比如“境外防線”,對待眾多在外的華人華僑、駐外機構和企業工作者,特別是留學生,理應給予主動關心、主動服務、主動幫助,做好溝通、釋疑、撫慰、科普等工作,與其共同落實各項防控措施、一起渡過難關。

而一些手勢的轉換、資源的籌備——比如前階段備受關注的集中隔離點,能否克服困難充分挖潛、充分準備,並讓集中隔離點的改造啟用過程儘可能順暢一些,就很考驗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和幹部們的預判意識、擔當意識和協同意識。

“目前資源可能會緊張一點,但困難是能克服的,風險也更可控”,李強說。要防住,前提是不退縮,這是面對防守任務時的應有態度。何況,上海需要構築的“防線”,還不止於此。

全球疫情蔓延所造成的風險,已經超出公共衛生領域,波及整個全球治理體系。在國內疫情防控開展兩個多月後,主動防範各類關聯性風險,特別是全球經濟停擺和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帶來的經濟金融風險,是擺在上海面前不容忽視的問題。

上週中,李強在時隔半個月後再度召開企業座談會,邀請10餘位滬上國企、民企、外企負責人共商“突圍”之策。他在會上表示,上海將抓緊幫助企業解決面臨的具體困難,積極推動破解共性問題的政策瓶頸。

週末的市委常委擴大會暨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會上,李強再度表示,上海必須高度防範經濟金融風險。“要密切跟蹤形勢,聚焦市場變化和產業鏈恢復,強化精準研判”。

自2月起,為企業紓困“補鏈”,就被視作一個重點。當時中國尚在疫情高峰,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跟不上,是眾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的突出難題。

而今,全球疫情爆發導致的經濟停擺,令“補鏈”成為更大範圍的問題。如何在打通國內的小循環同時,著力打通全球的大循環,儘可能減少全球斷“鏈”造成的影響,進而最大程度“守”住外向型經濟的基本盤,是上海的緊迫課題。

這方面,3月以來強調的主動走訪企業、精準服務企業、有針對性地紓困解難,由“走企業”而“穩企業”的做法,無疑要繼續提倡。

如李強所言,這也是一件需要“常態化”的工作,要“推動疫情防控期間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常態化制度化,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進一步增強企業對抗擊疫情的信心、對未來市場的預期,讓各類企業安心放心在滬投資發展”。

同時,上海亦需在一些領域主動出擊,既尋找新的產業突破口和增長點,也通過更為主動的對外開放,尋找潛在先機。

李強在企業座談會上明確表態,上海將“加快落實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積極推動投資、貿易、研發便利化自由化”。此後他又表示,上海要從全球經濟長週期的變化、中央賦予新的使命和未來城市的功能定位,來謀劃推動重大任務和重大項目落實落地。

在李強看來,眼下的疫情,可以被視作一次機會——是“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的機會”,是“拉長板、增優勢、提能級的機會”,是“鍛鍊幹部、考驗幹部、發現幹部的機會”,還是“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展示城市形象的機會”。

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中,最突出的仍是“開放”。顯然,即便在外貿遭遇嚴峻挑戰的當下,對開放作為城市立身之本的信念與堅持,仍是堅定不移的。

而既然視作機會,上海在有些方面需要固守,有些方面則完全可以“以攻代守”,甚至築牢“防線”的同時,同步琢磨一些打造“鋒線”的事。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上,上海曾經歷過一段“從後衛到前鋒”的蛻變。而在2020年進入第二季度的時候,這座城市或許正在迎來一場“既做後衛,也做前鋒”的新挑戰、新機遇。(朱珉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