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呼吸機“翻身仗”:海外需求爆發,核心零部件仍是關鍵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徹底帶火了國產呼吸機。

“國內呼吸機出口藉著這次疫情迎來了一次翻身仗。以往沒有參投的呼吸機企業現在都高攀不上了。”深圳某一級市場行業研究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以往美國呼吸機市場被多家大型跨國公司瓜分,如美敦力、德爾格、Vyaire Medical、哈美頓醫療公司(Hamilton Medical)、Getinge和飛利浦(Philips)等,國產呼吸機作為“後起之秀”,一直在尋求打破巨頭壟斷的呼吸機市場格局。

廣東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生鄧醫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年來國產呼吸機的發展迅速,以邁瑞醫療、魚躍醫療為代表,國內市場已經逐步替代進口,與十年前進口呼吸機佔絕對主導的局面不可同日而語。

国产呼吸机“翻身仗”:海外需求爆发,核心零部件仍是关键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徹底帶火了國產呼吸機。-新華社

國產呼吸機翻身仗

此前,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介紹,目前,我國有創呼吸機生產企業共有21家,其中8家的主要產品取得了歐盟強制性CE認證,周產能約2200臺,約佔全球產能五分之一。目前已簽訂單量約2萬臺,同時,每天還有大量的國際意向訂單在洽談。據不完全統計,3月19日以來短短十天,在保障國內需求的同時,已緊急向國外提供有創呼吸機1700多臺,達到了今年以來提供國內總量的一半。

疫情席捲全球,多國出現呼吸機需求缺口,紛紛將目光投至國產呼吸機。國產呼吸機成為全球緊俏商品,原有產能和儲備數量難以覆蓋全球急劇上升的呼吸機需求,多國“一機難求”。

有機構認為,除中國以外,全球確診人數已達68萬人,除去10%左右中重症患者,剩下患者中,即使三分之一需要呼吸機輔助,僅新冠肺炎疫情本身所形成的呼吸機需求至少就在20萬臺左右。同時,據美國重症醫學會估計,美國總共將有96萬名患者由於感染新冠病毒需要使用呼吸機,但美國只有大約20萬臺。

多國面臨著巨大的呼吸機缺口,動員國內產能和尋找海外進口“雙管齊下”以滿足呼吸機供應。中國疫情趨於平穩,而且原本就是呼吸機生產大國,國產呼吸機的海外訂單紛至沓來。

此前呼吸機市場原本僅為歐美巨頭霸佔的“小眾市場”。Markets and Markets估計,2019年全球呼吸機市場大約僅為9.3億美元。

從全球市場看,目前全球一半呼吸機制造商位於歐盟,其他主要產地分佈在美國和中國。其中,瑞士的哈美頓在全球呼吸機市場擁有最大的佔有率,達到四分之一。此外,德國德爾格、瑞典Getinge集團以及中國的北京誼安等頭部佔據半數以上的市場。

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在全球市場都“吃得開”的呼吸機大戶們都十分重視海外業務的開拓。以瑞典Getinge為例,它能夠在超過40個國家開展業務。國內的魚躍醫療和邁瑞醫療也在海外有多家專營店或子公司。

國內呼吸機市場也被這些“國際巨頭”瓜分。中信證券研報2017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德爾格、美敦力、邁柯唯分別佔據了國內呼吸類設備市場35.8%、19.2%和15.8%的市場份額,國內企業邁瑞醫療和誼安醫療僅分別佔據1.5%和1.4%的市場份額。

在呼吸機更為高精尖的ECMO細分領域,由於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將靜脈血液引出體外、經氣體交換裝置氧合後再度泵回體內,從而為心臟和肺臟贏得恢復的時間,所以ECMO膜肺、離心血泵等核心部件的高技術門檻更是使得全球僅有3家ECMO頭部企業:邁柯唯、美敦力和理諾琺。2015年,僅是這三家公司就佔據全球ECMO設備市場65%-70%的份額。而國內目前僅有規模不大的天津匯康可生產ECMO。

核心零部件仍是關鍵

此前,全球呼吸機市場一直被來自歐美的呼吸機制造巨頭“統治”,如今海外呼吸機需求急劇膨脹,海外准入門檻有所降低,加上國內出口政策支持,國產呼吸機的“翻身戰”悄然打響。不過,國產呼吸機要真正全方位佔領海外市場仍面臨重重挑戰,無論是高精尖領域還是核心零部件的生產。

據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國內共有呼吸機企業992家,其中過半都在廣東省內,大部分存活時間都超過了十年。全國有90家企業的經營範圍含“進出口”,佔比約9%。2020年2月1日-3月30日,我國共新增10家呼吸機企業,2019年同期該數據為5。

但目前,國產呼吸機產能也是相當有限,許多國內生產商都面臨著零部件短缺的問題。無論是無創呼吸機還是有創呼吸機,都在生產中面臨著核心部件依賴進口的問題。

國內的呼吸機制造商基本都是中游本體制造企業,渦輪壓縮機、傳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大多依靠從瑞士的micronel、美國的霍尼韋爾、日本的SMC等公司進口。而在有創呼吸機中,以ECMO中的核心部件膜肺的原材料PMP為例,全球僅有美國3M公司旗下的Membrana公司有供貨能力。

疫情之下,除了上游零部件提供商產能下降之外,國際航班也大幅減少,也使得國產呼吸機的生產受限。以魚躍醫療為例,其在3月30日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目前公司呼吸機產量主要受制於上游原材料供應,公司已採取各種措施穩定供應鏈,提高生產效率並安排員工加班生產”。

另一方面,即使如今不少國家主動降低了准入門檻,但是國內呼吸機產業要在海外市場長足發展,還必須有一套本土化的運營策略。呼吸機的研發與生產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作為中國企業,如何克服文化、語言、法規的障礙,在歐美髮達國家做好高風險三類醫療器械的安裝、培訓、臨床支持、售後服務等這些長期工作,才是見真章之處。

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曾表示:“邁瑞醫療在中國院用有創呼吸機出口佔比達60%以上,而排名第二的國產品牌出口佔比僅有不到2%,絕大多數國產品牌出口佔比不到1%。”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正有出海能力、有海外本地化運營能力的中國呼吸機公司並不多。

更重要的是,呼吸機不是“氧氣瓶”這麼簡單,而是一種能替代、控制或改變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氣量、改善呼吸功能、減輕呼吸功消耗、節約心臟儲備能力的電子機械裝置,對於生產技術有著較高的要求。

國外的呼吸機制造巨頭大多都擁有成熟的技術和研發模式,在技術深度和研究方向上引領了全球的研發模式。而國產企業生產的呼吸機目前仍集中於滿足中低端市場的需求,多為電動電控型呼吸機,滿足基本的臨床需求,研發和技術仍需進一步加強。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