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不忘学习# 重庆一中网课探索:生活即教育,挑战亦机缘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教育部及时做出了大中小学延期开学的决定,并启动了“停课不停学”工作。各地进行积极探索,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及时了解、遴选、推广各地在线上教学方面形成的有益经验、有效模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开展了优秀案例征集工作,并收到大量反馈。现通过《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纸刊、微信公众号等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


生活即教育 挑战亦机缘

——重庆一中疫情防控网课活动开展和课程整合探索


文 | 唐宏宇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乱人们的生活节奏。意外的疫情,非常的假期,必将成为每个孩子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经历,疫情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不仅教学的内容源自生活,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教育更应从当下的生活实践中捕捉和发现教育价值点,创设教育情境,恰当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育活动。因为这契合学情,也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校本就是不断为学生成长创造机缘的“场”。当下的疫情防控,学生不能返校,但停课不停学,借助网络平台实施远程授课一下子打破甚至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于学校而言,这固然是挑战,但挑战里又何尝没有教育的机缘呢?譬如,凭借大数据技术,学生的作业直接提交网上,反而可以轻易获得提交率、正答率等情况。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拍照、视频以及家长网上反馈即时获得。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室随时反馈自己的听课疑问,这也比传统教学更为及时,也更有实效。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此次疫情防控活动的开展和课程整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价值:活动开展和课程整合的核心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事实前提从能不能和可不可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价值前提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做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一所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展开活动和整合课程是有其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的。


当前的疫情生活中,客观上是有“能”成为、也“可以”成为教育教学素材和机缘的事实前提的,譬如疫情生活中涉及的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理解、对人性善恶的判断、对媒体素养的考验,乃至公民责任、制度自信等,都可以是事实层面的教育资源和机缘。同样,就疫情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我们作为教育决策者,也需要教给学生审辨复杂局面和形势的能力与素养。我们作为教育者,需要用残酷的真实来教育学生,也正因是残酷的真实,其教育的力量才更强大。教育的目的在于成就自觉者,当下的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觉力。


基于疫情教育具备充分的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重庆一中凭借网课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和整合课程,创设情境与机缘,激发学生自觉力,从而培养自觉者。重庆一中很多班主任教师通过网上主题班会的方式,形成了疫情相关的一些特色活动。比如,学生拍摄微视频,上传至网络后共同讨论剪辑,运用蒙太奇手法编导微电影,并撰写文章,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疫情变化与相关感人事例。


又如网上主题班会讨论,热爱网络技术的学生创设了班级虚拟背景,学生可在虚拟背景场中做一番演讲。这样的方式不仅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顺势让他们对疫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的班级还创造了“云上茶话会”的方式,各自在家一边沏工夫茶,一边通过视频展示,并彼此交流对话,排遣在家隔离的孤独与寂寞,疏导心理的焦躁。


在线教学不仅没有疏离师生及学生间的关系,反而让大家变得更加亲近。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讲,在线教学反而拓展了传统教学达不到的场域。


我们的政治、语文、历史等文科教师,开发“制度自信教育”课程及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在网络上选择教育素材。因是学生亲自参与素材的搜集与编辑,有强烈的参与感及代入感,他们对党和国家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感同身受。为此,当一起探讨分析这种力量的产生根源时,学生就容易树立制度自信。这样的网上课程及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总书记亲自挂帅指挥,党中央坚强领导,迅速动员所有的人力物力,细化到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乡村、每一户家庭,全国十多亿人整齐划一隔离与防护等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反而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及的。


网课学习是挑战,更是机缘。传统教学模式下,难免有一部分孩子被“闲置”,成为课堂的“旁观者”“边缘人”。但在网课中,只要教育情境创设方案合理,反而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充分参与。



卡西尔《人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人是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生物。教育更是距离文化最近的古老的活动。为此,教育总在追寻一定的文化旨趣,表达一定的文化愿景。我们的生活习惯、精神价值、集体人格都体现和传承了中国文化。反之,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塑造着我们。当下的疫情生活,正是我们继承和反思文化,进而培养文化自信并创造文化的契机。为此,我们在疫情防控期间网课活动开展和课程整合探索中应以人文化的追求为教育的底色。


这次防控疫情背后包含着许多传统文化因子,譬如,儒家思想强调的礼义廉耻、家国天下,强调的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强调的勇毅担当的责任精神、扶危助困的仁爱思想。这些精神在整个民族战“疫”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在道家文化方面,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对自然的敬畏。此次疫情的发生可能与人们贩卖食用野生动物有关,可能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劣后果。我们可用道家文化引导学生学会协调和处理自己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


#疫情时期不忘学习#  重庆一中网课探索:生活即教育,挑战亦机缘


语文组李妍教师针对此次疫情,专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对抗疫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也得益于网络技术与学生的参与。她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查阅和捕捉信息,考证了从商朝到清朝中国古代关于瘟疫的记载,梳理了历代文献中关于如何治疗、控制瘟疫的各种做法和文献资料,梳理了中国传统医学对于控制瘟疫的做法,比如张仲景、华佗、两晋葛洪、隋唐孙思邈、明末吴又可、清代叶天士等人对瘟疫治疗的观点和做法,对于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没有网络,凭教师一己之力,很难快捷高效地实现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整合。


从人文角度,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此次疫情当中的人文观念,对人的精神层面进行更深的思考。人类的今天应有何反思?人类在灾难面前,并非全可抵挡,尚有束手无策时;人类的团结协作力尚不足;人类需要建立命运共同体,但依然任重道远。又比如,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对社会制度的考量,对地域和国别问题的看法,甚至生死的思考。教育需要更加深刻的人文关注,需要增强社会的人文力量,挖掘社会的人文根基,树立长久的人文根底。我们要通过教育给学生更加丰厚的人文思考和文化底色,在人类危机事件中能够帮助全人类更加有序、有爱、有力地抵御危情。


通过在线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对网络技术运用边界的认知。学生亲自参与,利用网络探索人文,懂得了网络技术的使用必须以具备人文教养为前提。


三、协同:活动开展和课程整合的立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而在当下疫情防控期间,家庭的教育立场就尤为突出了。


当下的学校教育基本靠网络推进,学生的学习环境已无学校风气与氛围,甚至连班级的风气与氛围都大打折扣,教育的家庭化却一下子成为事实。非常时期,家庭“教子”的重要性远甚于平常。平常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便可“一身轻松”,而现在“神兽”在家,与父母“宅”在一起,加之非常时期人心难免焦躁,于是家庭教育问题便突显出来。为此,当下的学校必须调整教育立场,从家庭的角度重新考量教育内容和方式,学校要在“互联网+”的形势下,整合家校资源,探索教学新模式,有效实现“亲子、师生、生生、家校”互动,达成居家学习效果最大化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教育中审美教育以及劳动教育都遭遇瓶颈,难以突破,但当学生回归家庭,美育、劳育反而得到了极好的生长机缘。基于当下疫情防控背景,重庆一中教师在活动的开展和课程的整合上做了新的探索。我们设计了家务劳动的系列活动,并将其与劳动与体育相结合,与语文写作相结合,与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家务劳动学习各类学科知识。


譬如,有化学教师就安排了发馒头的家务劳动,完成后学生上传做家务的照片和视频。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碳酸氢钠和醋发馒头的生活技能,也学到了相关化学知识。我们还推出了会拖地、会做菜、会洗衣服、会记家庭花销账的“四会”劳动技能活动设计及评价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但学到了一生受用的劳动技能,而且体会到了父母打理家庭的不易,促进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我们还整合学科教学,开展了家庭审美教育活动。如,我们设计了家庭共看一部电影、共读一篇文章、共赏一幅图画、共听一首名曲的“四共”活动。在每一项活动开展之前,都有相关的审美指令和要求,不仅教给了家庭审美知识,也丰富了家庭的审美体验。


四、多元:活动开展和课程整合的方式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句话是哲学家罗素说的,教育又何尝不需要在参差多态、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开展呢?活动及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一定会带来与之匹配的课程手段的多元化。网课打破了原有的在校园内生活、在教室里求知的方式,催生了更为多元的课程手段。


在线教学提升了新层次。在此次疫情中,为了让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纷纷使出“十八般武艺”。App、班级群、直播间······教师利用线上资源,为学生指导寒假作业,讲授疫情防护,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多思考,并养成自律学习的习惯。为了确保学习效果,班级任课教师在当天网络课程结束后,还会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学生发布作业。作业完成与否由家长协助监督,通过拍照等方式向教师反馈。


网课学习强化了自主性。“自主”即学生自主管理。在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不再集中在封闭的学校和教室,而是分散在各自家中,这对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主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学习中,学生应遵守作息安排并自觉学习,应自主筛选并获得有用知识,应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应认真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重庆一中实施“引导+促进”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师合理安排学习计划,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设定符合班级特点的交流问题、设计作业及辅导反馈表等引导学生学习,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但要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最关键的还在于学生的自主、自觉与自为。


网络学习正日渐成为现代人汲取知识、发展潜能的新方式。在疫情非常时期恰有机缘训练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助其养成自控、自律、自强、自爱的好习惯,成就学习和生活的自觉者。


#疫情时期不忘学习#  重庆一中网课探索:生活即教育,挑战亦机缘


五、系统:活动开展和课程整合的旨归


形成疫情防控教育资源包还不够,活动及课程最终需要实现资源的跨界整合,进而形成独立并富有生长性的教育系统,这才是活动开展及课程整合的旨归。只有系统清晰、流程明晓、操作指令明确,活动及课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加拿大教育家约翰·米勒尝试以六种联结建构整体课程,即线性思维和直觉认知之间的联结、身心之间的联结、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结、个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结、人类与地球之间的联结、自我与本性的联结。这一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此次疫情开始以来,学生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复杂多元的社会与人生,而不再是简单的教室、教材、教师。长期以来,在课程领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界限森严,并努力保持距离,这对课程的整合并不利。重庆一中努力实现各学科与疫情的关联。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着在电梯里混合84消毒液和酒精会让人中毒倒地的说法。化学组姜老师马上为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安全环境中,将75%的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混在一起,并没有产生多少氯气,给学生进行了一场现实的“谣言粉碎”。也告诉学生,面对各种信息,应该自己认真独立思考,形成用所学知识去判断真伪的科学态度。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也加强了对病毒、RNA核糖核酸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单螺旋结构的RNA病毒的特性,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领会和认识。地理学科宋老师则通过火山神医院的选址,引导学生分析应急医院区位条件——地形较为平坦,交通较为便利,周围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处在盛行风的下风向,还有污水的排放对环境影响小的地区;指导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判读疫情地图,描述疫情的分布状况,分析疫情变化的原因,推测疫情变化的趋势等。


在疫情期间,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界限,实现各类知识的跨界与整合。疫情防控涉及生物学、医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疫情管理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疫情宣传涉及文学、艺术等相关学科门类。每一个社会事件的理解和分析都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必然需要借助各种学科知识。在学习方式上也必然改变原有单一的书本、讲授途径,学生借助网络检索、碎片化学习,不断吸纳知识、消化知识,不断实现知识的自我辨识与更新。通过整合,最优化的活动及课程便提升为系统,从而完成疫情防控的教育模块,以备将来复制使用。


事实上,利用网络将创设的活动及课程系统化,是极为便捷高效的。当前正是学校研究反思、整合网络教学的机缘。倘若学校在“停课不停学”时期无所作为,疫情结束后回到学校,又回归到传统教学,那将失去一次重大的发展机会。


生活即教育,挑战亦机缘。突如其来的疫情灾难固然是民生不幸,但挑战中有机缘,我们只有利用好这些机缘,损失才会降至最低。倘若我们能够发现与捕捉疫情防控期间各种教育素材,并转化为网上活动以及课程,达到教育学生、启迪心灵的效果,这何尝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呢?如果一场灾难能够因为学校教育的作为和努力而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与体悟,这对于他们“精神谱系”的建构又何尝不是一桩好事呢?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西南联大创造的教育辉煌正是基于特定的战争年代而产生的。当下疫情防控期间,恰是教育大有作为之时,面对大规模、全方位的在线教学,学校不可不认真研究,学校不可没有作为,不可不凭借网络教育的力量驱散学生,乃至每个家庭心上的阴霾。


作者系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校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本文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征集的线上教学优秀案例。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网络优先出版

监 制:朱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