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重慶一中網課探索:生活即教育,挑戰亦機緣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決打贏新冠肺炎防控阻擊戰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教育部及時做出了大中小學延期開學的決定,並啟動了“停課不停學”工作。各地進行積極探索,開展了大量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及時瞭解、遴選、推廣各地在線上教學方面形成的有益經驗、有效模式,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開展了優秀案例徵集工作,並收到大量反饋。現通過《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紙刊、微信公眾號等與大家一起分享經驗。


生活即教育 挑戰亦機緣

——重慶一中疫情防控網課活動開展和課程整合探索


文 | 唐宏宇


2020年春節前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亂人們的生活節奏。意外的疫情,非常的假期,必將成為每個孩子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經歷,疫情對於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確如此,不僅教學的內容源自生活,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言:“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而富有生氣和活力的教育更應從當下的生活實踐中捕捉和發現教育價值點,創設教育情境,恰當選取教學內容,設計教育活動。因為這契合學情,也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學校本就是不斷為學生成長創造機緣的“場”。當下的疫情防控,學生不能返校,但停課不停學,藉助網絡平臺實施遠程授課一下子打破甚至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於學校而言,這固然是挑戰,但挑戰裡又何嘗沒有教育的機緣呢?譬如,憑藉大數據技術,學生的作業直接提交網上,反而可以輕易獲得提交率、正答率等情況。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也可以通過拍照、視頻以及家長網上反饋即時獲得。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聊天室隨時反饋自己的聽課疑問,這也比傳統教學更為及時,也更有實效。基於上述考慮,筆者認為,此次疫情防控活動的開展和課程整合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價值:活動開展和課程整合的核心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心理學家西蒙認為,決策判斷有兩種前提:價值前提和事實前提。事實前提從能不能和可不可的角度提出問題,側重於客觀實際的條件;價值前提從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做出決策的角度提出問題,側重於決策主體的要求。一所學校在疫情防控期間展開活動和整合課程是有其事實前提和價值前提的。


當前的疫情生活中,客觀上是有“能”成為、也“可以”成為教育教學素材和機緣的事實前提的,譬如疫情生活中涉及的對生命的敬畏、對死亡的理解、對人性善惡的判斷、對媒體素養的考驗,乃至公民責任、制度自信等,都可以是事實層面的教育資源和機緣。同樣,就疫情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各種情況,我們作為教育決策者,也需要教給學生審辨復雜局面和形勢的能力與素養。我們作為教育者,需要用殘酷的真實來教育學生,也正因是殘酷的真實,其教育的力量才更強大。教育的目的在於成就自覺者,當下的真實更能激發學生的自覺力。


基於疫情教育具備充分的事實前提和價值前提,重慶一中憑藉網課開展了豐富的活動和整合課程,創設情境與機緣,激發學生自覺力,從而培養自覺者。重慶一中很多班主任教師通過網上主題班會的方式,形成了疫情相關的一些特色活動。比如,學生拍攝微視頻,上傳至網絡後共同討論剪輯,運用蒙太奇手法編導微電影,並撰寫文章,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疫情變化與相關感人事例。


又如網上主題班會討論,熱愛網絡技術的學生創設了班級虛擬背景,學生可在虛擬背景場中做一番演講。這樣的方式不僅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順勢讓他們對疫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有的班級還創造了“雲上茶話會”的方式,各自在家一邊沏工夫茶,一邊通過視頻展示,並彼此交流對話,排遣在家隔離的孤獨與寂寞,疏導心理的焦躁。


在線教學不僅沒有疏離師生及學生間的關係,反而讓大家變得更加親近。因此,從某種層面上講,在線教學反而拓展了傳統教學達不到的場域。


我們的政治、語文、歷史等文科教師,開發“制度自信教育”課程及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勵學生在網絡上選擇教育素材。因是學生親自參與素材的蒐集與編輯,有強烈的參與感及代入感,他們對黨和國家在疫情防控中表現出來的強大力量感同身受。為此,當一起探討分析這種力量的產生根源時,學生就容易樹立制度自信。這樣的網上課程及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總書記親自掛帥指揮,黨中央堅強領導,迅速動員所有的人力物力,細化到每一個街道、每一個社區、每一個鄉村、每一戶家庭,全國十多億人整齊劃一隔離與防護等所體現出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反而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及的。


網課學習是挑戰,更是機緣。傳統教學模式下,難免有一部分孩子被“閒置”,成為課堂的“旁觀者”“邊緣人”。但在網課中,只要教育情境創設方案合理,反而可以讓每個孩子都充分參與。



卡西爾《人論》中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人是運用符號創造文化的生物。教育更是距離文化最近的古老的活動。為此,教育總在追尋一定的文化旨趣,表達一定的文化願景。我們的生活習慣、精神價值、集體人格都體現和傳承了中國文化。反之,中國傳統文化也在塑造著我們。當下的疫情生活,正是我們繼承和反思文化,進而培養文化自信並創造文化的契機。為此,我們在疫情防控期間網課活動開展和課程整合探索中應以人文化的追求為教育的底色。


這次防控疫情背後包含著許多傳統文化因子,譬如,儒家思想強調的禮義廉恥、家國天下,強調的大局意識和整體觀念,強調的勇毅擔當的責任精神、扶危助困的仁愛思想。這些精神在整個民族戰“疫”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索其中的文化內涵。在道家文化方面,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強調對自然的敬畏。此次疫情的發生可能與人們販賣食用野生動物有關,可能是人類違背自然規律帶來的惡劣後果。我們可用道家文化引導學生學會協調和處理自己與自然、與世界的關係。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重慶一中網課探索:生活即教育,挑戰亦機緣


語文組李妍教師針對此次疫情,專門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對抗疫的文獻進行了梳理,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這也得益於網絡技術與學生的參與。她和學生一起在網上查閱和捕捉信息,考證了從商朝到清朝中國古代關於瘟疫的記載,梳理了歷代文獻中關於如何治療、控制瘟疫的各種做法和文獻資料,梳理了中國傳統醫學對於控制瘟疫的做法,比如張仲景、華佗、兩晉葛洪、隋唐孫思邈、明末吳又可、清代葉天士等人對瘟疫治療的觀點和做法,對於學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沒有網絡,憑教師一己之力,很難快捷高效地實現文獻資料的梳理和整合。


從人文角度,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此次疫情當中的人文觀念,對人的精神層面進行更深的思考。人類的今天應有何反思?人類在災難面前,並非全可抵擋,尚有束手無策時;人類的團結協作力尚不足;人類需要建立命運共同體,但依然任重道遠。又比如,對底層人民生活的關注,對社會制度的考量,對地域和國別問題的看法,甚至生死的思考。教育需要更加深刻的人文關注,需要增強社會的人文力量,挖掘社會的人文根基,樹立長久的人文根底。我們要通過教育給學生更加豐厚的人文思考和文化底色,在人類危機事件中能夠幫助全人類更加有序、有愛、有力地抵禦危情。


通過在線教學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也激發了學生對網絡技術運用邊界的認知。學生親自參與,利用網絡探索人文,懂得了網絡技術的使用必須以具備人文教養為前提。


三、協同:活動開展和課程整合的立場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而在當下疫情防控期間,家庭的教育立場就尤為突出了。


當下的學校教育基本靠網絡推進,學生的學習環境已無學校風氣與氛圍,甚至連班級的風氣與氛圍都大打折扣,教育的家庭化卻一下子成為事實。非常時期,家庭“教子”的重要性遠甚於平常。平常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便可“一身輕鬆”,而現在“神獸”在家,與父母“宅”在一起,加之非常時期人心難免焦躁,於是家庭教育問題便突顯出來。為此,當下的學校必須調整教育立場,從家庭的角度重新考量教育內容和方式,學校要在“互聯網+”的形勢下,整合家校資源,探索教學新模式,有效實現“親子、師生、生生、家校”互動,達成居家學習效果最大化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學校教育中審美教育以及勞動教育都遭遇瓶頸,難以突破,但當學生迴歸家庭,美育、勞育反而得到了極好的生長機緣。基於當下疫情防控背景,重慶一中教師在活動的開展和課程的整合上做了新的探索。我們設計了家務勞動的系列活動,並將其與勞動與體育相結合,與語文寫作相結合,與物理、化學、生物實驗相結合,讓學生在家務勞動學習各類學科知識。


譬如,有化學教師就安排了發饅頭的家務勞動,完成後學生上傳做家務的照片和視頻。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學到了碳酸氫鈉和醋發饅頭的生活技能,也學到了相關化學知識。我們還推出了會拖地、會做菜、會洗衣服、會記家庭花銷賬的“四會”勞動技能活動設計及評價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不但學到了一生受用的勞動技能,而且體會到了父母打理家庭的不易,促進家庭關係更加和睦。


我們還整合學科教學,開展了家庭審美教育活動。如,我們設計了家庭共看一部電影、共讀一篇文章、共賞一幅圖畫、共聽一首名曲的“四共”活動。在每一項活動開展之前,都有相關的審美指令和要求,不僅教給了家庭審美知識,也豐富了家庭的審美體驗。


四、多元:活動開展和課程整合的方式


“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這句話是哲學家羅素說的,教育又何嘗不需要在參差多態、豐富多樣的活動中開展呢?活動及課程內容的豐富性一定會帶來與之匹配的課程手段的多元化。網課打破了原有的在校園內生活、在教室裡求知的方式,催生了更為多元的課程手段。


在線教學提升了新層次。在此次疫情中,為了讓學生停課不停學,教師紛紛使出“十八般武藝”。App、班級群、直播間······教師利用線上資源,為學生指導寒假作業,講授疫情防護,開展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多思考,並養成自律學習的習慣。為了確保學習效果,班級任課教師在當天網絡課程結束後,還會通過班級微信群向學生髮布作業。作業完成與否由家長協助監督,通過拍照等方式向教師反饋。


網課學習強化了自主性。“自主”即學生自主管理。在疫情期間,學生的學習不再集中在封閉的學校和教室,而是分散在各自家中,這對學生的自律能力和自主意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在學習中,學生應遵守作息安排並自覺學習,應自主篩選並獲得有用知識,應積極參與交流討論,應認真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重慶一中實施“引導+促進”的教學組織方式,教師合理安排學習計劃,精心準備教學內容,設定符合班級特點的交流問題、設計作業及輔導反饋表等引導學生學習,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但要實現最好的學習效果,最關鍵的還在於學生的自主、自覺與自為。


網絡學習正日漸成為現代人汲取知識、發展潛能的新方式。在疫情非常時期恰有機緣訓練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助其養成自控、自律、自強、自愛的好習慣,成就學習和生活的自覺者。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重慶一中網課探索:生活即教育,挑戰亦機緣


五、系統:活動開展和課程整合的旨歸


形成疫情防控教育資源包還不夠,活動及課程最終需要實現資源的跨界整合,進而形成獨立並富有生長性的教育系統,這才是活動開展及課程整合的旨歸。只有系統清晰、流程明曉、操作指令明確,活動及課程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能。加拿大教育家約翰·米勒嘗試以六種聯結建構整體課程,即線性思維和直覺認知之間的聯結、身心之間的聯結、知識領域之間的聯結、個人與社區之間的聯結、人類與地球之間的聯結、自我與本性的聯結。這一課程理念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此次疫情開始以來,學生面對的是豐富多彩的世界,是複雜多元的社會與人生,而不再是簡單的教室、教材、教師。長期以來,在課程領域,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彼此之間界限森嚴,並努力保持距離,這對課程的整合並不利。重慶一中努力實現各學科與疫情的關聯。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著在電梯裡混合84消毒液和酒精會讓人中毒倒地的說法。化學組姜老師馬上為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在安全環境中,將75%的醫用酒精和84消毒液混在一起,並沒有產生多少氯氣,給學生進行了一場現實的“謠言粉碎”。也告訴學生,面對各種信息,應該自己認真獨立思考,形成用所學知識去判斷真偽的科學態度。


在生物教學中,生物教師也加強了對病毒、RNA核糖核酸相關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明白單螺旋結構的RNA病毒的特性,讓學生對知識有了更深的領會和認識。地理學科宋老師則通過火山神醫院的選址,引導學生分析應急醫院區位條件——地形較為平坦,交通較為便利,周圍的人口密度相對較小,處在盛行風的下風向,還有汙水的排放對環境影響小的地區;指導學生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判讀疫情地圖,描述疫情的分佈狀況,分析疫情變化的原因,推測疫情變化的趨勢等。


在疫情期間,我們可以打破原有界限,實現各類知識的跨界與整合。疫情防控涉及生物學、醫學、化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疫情管理涉及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相關知識;疫情宣傳涉及文學、藝術等相關學科門類。每一個社會事件的理解和分析都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單一學科知識,必然需要藉助各種學科知識。在學習方式上也必然改變原有單一的書本、講授途徑,學生藉助網絡檢索、碎片化學習,不斷吸納知識、消化知識,不斷實現知識的自我辨識與更新。通過整合,最優化的活動及課程便提升為系統,從而完成疫情防控的教育模塊,以備將來複制使用。


事實上,利用網絡將創設的活動及課程系統化,是極為便捷高效的。當前正是學校研究反思、整合網絡教學的機緣。倘若學校在“停課不停學”時期無所作為,疫情結束後回到學校,又迴歸到傳統教學,那將失去一次重大的發展機會。


生活即教育,挑戰亦機緣。突如其來的疫情災難固然是民生不幸,但挑戰中有機緣,我們只有利用好這些機緣,損失才會降至最低。倘若我們能夠發現與捕捉疫情防控期間各種教育素材,並轉化為網上活動以及課程,達到教育學生、啟迪心靈的效果,這何嘗不是不幸中的萬幸呢?如果一場災難能夠因為學校教育的作為和努力而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與體悟,這對於他們“精神譜系”的建構又何嘗不是一樁好事呢?


回溯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西南聯大創造的教育輝煌正是基於特定的戰爭年代而產生的。當下疫情防控期間,恰是教育大有作為之時,面對大規模、全方位的在線教學,學校不可不認真研究,學校不可沒有作為,不可不憑藉網絡教育的力量驅散學生,乃至每個家庭心上的陰霾。


作者系重慶市第一中學校校長、中小學正高級教師。


本文為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徵集的線上教學優秀案例。


文章來源:《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網絡優先出版

監 制:朱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