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銀行紛紛裁員,現代銀行業的危機是什麼?

d盤文檔


現代銀行業的危機正是裁員。那些處在銀行管理者位置上的人髙高在上,忘記了銀行是服務業。服務業的一切是以人為基礎的,什麼高科技、大數據只是給一線人員更好服務客戶的工具。擁有先進的工具,具備降維打擊的能力,你應該更多的招人,壯大自己。


古巴河畔一耕夫


通過去年銀行業從業人員相關數據顯示,全部15家上市銀行通過裁員等方式,員工數量整體減少大概3.1萬人,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和平安銀行的人員流失數量最大。為何銀行業要裁員呢?銀行業發生了什麼事?

中外銀行大裁員

四大行的人員流失數量十分突出

15家上市銀行員工人數變動數據顯示,2017年有8家銀行員工數量增加,7家銀行員工數量減少,15家上市銀行整體員工數量減少大概3.1萬人。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和平安銀行的人員流失情況最為明顯,2年流失約4.8萬人。

除了中國的銀行進行裁員,外國的銀行也進行裁員。

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金融監管局發佈了韓國銀行業相關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韓國銀行員工總人數同比減少了3602人。不僅銀行從業人員減少了,銀行分支機構也大規模被關閉,截至去年底,韓國銀行業一共設立了6790個分支機構,相比上一年縮減了312家。這也是1999年最大的縮減數量。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的管理委員會將在2022年年底前,在該行的零售部門裁減多達6000個職位,為這個新組建的部門裁員人數提供了初步估計。

銀行業大裁員隱藏著什麼秘密?

原因一:人工智能化機器替代人工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給人類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便利,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化等已經滲入越來越多的行業,大大地提高了生產率,人類將面臨“機器吃人” 的時代。

“機器吃人”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自然語言處理將使各種程序簡化。有人預測,金融行業將是人工智能衝擊的第一個對象。因為人工智能投入大,風險大,週期長,回報慢,如果能更快得到回報,金融業是最佳選擇。也因為金融行業人才成本最高,雖然人工智能投資的一次性成本很高,但長期看是一勞永逸的。

原因二:移動金融服務取代了銀行櫃面服務

隨著網絡科技發展,現在也已經滲透進了金融行業當中,互聯網金融服務已經普及。我國,幾乎所有銀行推出了手機軟件,用戶登錄之後能夠查看交易記錄,查看存款餘額,另外也能夠進行轉賬等操作,消費者也能夠進行在線理財,購買基金等產品。互聯網金融服務如此方便,逐漸取代櫃檯負面是大勢所趨。

原因三:大批互聯網金融公司新興

除了傳統銀行業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銀行之外出現了一大批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這些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提供了豐富的在線服務,比如移動支付、在線理財、保險、消費貸款、小額貸款等,這些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公司蠶食了傳統銀行的業務。

銀行業為何大幅裁員?人工智能替代人工,可以使得銀行業可以縮減一些機構和減少一些員工;移動金融服務取代了銀行櫃面服務,人們對櫃面服務的需求大量下降,櫃面服務崗位需求也隨之下降;新興互聯網金融公司蠶食了傳統銀行的業務,導致傳統銀行業務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業務崗位需求也會隨之下降。


櫻桃番茄GO


銀行裁員,是全球銀行業的無奈,尤其是歐洲銀行業更是裁員風波不斷,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等等都有過較大規模的裁員計劃。

歐洲銀行業面臨最大問題就是低利率環境,零利率就已經改寫了傳統教科書的三觀,歐洲央行實行長達數年的負利率更是把歐洲銀行業放在火上煎烤。銀行業高管可以說是一致性呼籲歐洲央行結束負利率,有銀行高管認為負利率政策是“扭曲”政策,實施時間越長,“副作用越大”。確實不錯,負利率摧毀了德國德意志銀行這家百年老店。,歐元區負利率政策帶來銀行宣佈的裁員人數已經達到了6萬人。

負利率政策最大問題是銀行壓縮銀行盈利能力,從而可能導致銀行減少放貸,信貸規模的減少,影響了銀行利潤規模,同時債券收益率為零甚至是負利率,銀行可投資產品大量減少,銀行是債券投資主體機構之一,持有負利率債券,銀行收益從哪裡來。

負利率顛覆了傳統的金融理論,破壞了整個金融體系,世界央行貨幣寬鬆的上癮,面對盈利的下降,銀行只能通過出售資產,裁減員工,降低營業成本,維持適度利潤。


杜坤維


從次貸危機之後,金融行業普遍關注複雜信貸產品風險、流動性風險、系統性風險,修訂新資本協議,增加系統性重要銀行。近幾年反洗錢與反恐形勢嚴峻,加上美國的長臂管轄,巴黎銀行的89億美元罰款,生生把制裁合規風險推上一個制高點,沒有一家銀行不重視,風聲鶴唳。但從筆者的觀察來看,這都不是關鍵風險,遇事做事就是了,無非是識別風險,監控、控制而已。因為上述風險只是具象的專業風險,而如果風險在於人,在於組織架構呢,沒人真正做事,沒人真正在乎這些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怎麼會呢?銀行業可謂社會化大生產的典範,部門林立,分工細緻,交互協作,專業的人幹著專業的事。

的確如此,但忽略了一個問題,風險可不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每一個都有嚴格的尺寸,精確到微米,然後組裝就完事了。風險是一個複雜系統,再加上移動互聯時代銀行業務在多個渠道,多個緯度,多個時空的拓展,附著於業務上的風險就是多個渠道、緯度、時空的不同風險因素的聚合物,在一個複雜邏輯系統內醞釀和發酵。

但對於當前的銀行而言,業務是某個部門的,渠道是某個部門的,緯度是某個部門的,時空是某個部門的,再加上任何業務都需要人財物的支撐,人財物又貫穿、交互於業務的各個環節,而人歸某個部門管,財歸某個部門管,物歸某個部門管。一旦出現了一個風險,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誰來負責?

一個由來已久的邏輯是,誰的問題誰負責,但對於複雜系統,確定到底是誰的問題,並不簡單。

就拿反洗錢來說,如果某個人通過線上渠道操作多個賬戶進行頻繁的資金轉移,這屬於誰的問題,誰負責?反洗錢首先要KYC,賬戶開立識別客戶屬於零售部門,網上銀行開立識別客戶屬於電銀部門,誰沒做到位?頻繁資金轉移,是賬戶層面監控,還是線上操作層面監控,這又屬於不同的部門。部門林立的好處是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但壞處也正是不同部門的利益不同,聚焦不同,一旦風險暴露,沒人勇於擔這個責任。

風險是隨著業務,隨著流程的,因為分工不同,把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拆解到不同的部門負責,結果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責任,每個人又都沒有責任,面對風險,除非高級管理層重視,很容易導致對風險的處理流於形式,一旦某個部門多幹一些,其他部門可能就覺得,吆,風險在這個部門呢!所以,多個部門都針對風險進行處置時,為了免責,不會有人去抓關鍵風險點,因為,誰抓了誰就是責任方。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個風險處置就結束了,真正的風險點仍沒有得到解決,視而不見。


一個年輕的大叔


一、獲客。被網點和營業時間侷限客戶服務的時間、空間和人群。

二、產品。銀行傳統業務就是存貸匯等,還有特殊優勢就是牌照。現在傳統銀行對比互聯網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等,產品相對單一,在面對90後、95後甚至00後客戶時吸引力不足,靈活性和便利性也不足。面對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旗下銀行的衝擊和多種形式產品組合拳的餐食。最直接的就是紙幣和刷卡使用的大幅下降和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全面普及。

三、場景。上一點提到了銀行傳統業務是存貸匯等,這是銀行盈利的根基,但是以上業務發生都需要場景的支持,但是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全面覆蓋普及的當下,每一個產生消費的場景和每一個佔領用戶手機和用戶停留時長的app都在給予用戶金融服務或者吸引用戶的錢包。阿里、美團、騰訊、京東等等,基本所有數得上的大公司都在擁有自己的金融業務線,甚至直接成立金融公司和銀行了。阿里系通過網商銀行等服務淘寶、天貓上的小微商家的供應鏈金融和消費客戶的同時,還通過餘額寶等等產品提供理財服務,還有京東的金融公司等等。

四、技術和大數據。在全面數據化和線上化的時代,技術和大數據收集、分析、計算、挖掘、應用,對於銀行業務支持至關重要。用戶和客戶的行為和需求的本質都是數據,這些數據在哪?在那些大公司手裡。傳統銀行可以去挖人和買技術買數據,但是上游被別的公司卡著脖子,總是有隱患在。但是全部自己開發或者獲取數據,也是傳統銀行很難做到的,不可能一邊養著龐大的線下網點團隊,又養一個巨大的技術團隊。在這一點上,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的平衡性做的是非常不錯的。

五、風控。金融公司盈利的本質來源息差和服務費等,根基是風險控制。在全面數據化、線上化的今天,風控模型和風控手段都需要技術手段和大數據分析實現,不僅要安全,還要靈魂、便捷和高效,這就是雙刃劍,如何實現又安全又高效,互聯網公司的執行力、創造力、想象力遠遠超過傳統銀行企業,但是在經驗上卻有不足。

六、思維和理念。類似於諾基亞之於蘋果,柯達膠捲相機之於數碼相機。這個就不展開了。總之是如何能根據變化去適應引導未來吧。有人的問題,也有機制的問題。各有利弊。

可以說在銀行未來的發展上,新銀行(金融公司)和傳統銀行是相互競爭又相互促進的大小過程中前行,互相挖人,又互相開展合作。但是又是頭部企業和銀行之間的,資源在逐步集中顯而易見。在國家嚴管金融業的背景下,大量的農商行、城商行和體量較小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類型公司都在逐步失去市場機會,然後,逐步消失。


天天優車


我們把銀行的核心業務梳理一下就不難發現,其實銀行的業務主要還是儲蓄和貸款。

之所以銀行會出現問題,不在乎是核心業務做得太差而已。

銀行跟傳統企業一樣,儲蓄是原料,貸款是產品,風控就是加工。

原料漲價當然不是好事,不過本質還是產品出了問題!銀行現在大部分做的還是大企業業務,其實任何一個沒有消費者業務的市場企業,在現代社會都不太好過,銀行不但不努力開發消費者業務,甚至還瘋狂排斥消費者業務,除了信用卡業務,銀行還想方設法的關閉終端業務。銷售產品方面,更是欠缺誠信機制,誇大貸款額度,隱藏審批通過率,也會造成消費者不確定心理的排斥情緒。

主要還是以前錢太好賺了,忽略了消費者口碑的業務,更忽略了商業誠信的原則,讓大部分終端消費者開始排斥銀行,口碑之低,估計只有行業倒閉了才會自我認知。


暗夜精靈探索者


銀行業的危機,實際上是客戶的危機。

銀行的競爭,表面上看是存款的競爭,貸款的競爭,產品銷售的競爭,其背後是客戶的競爭。

幹掉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行打劫。這個打劫者是支付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

90後的理財,包括買保險,基本是在互聯網金融平臺。

不過銀行也不必要那麼悲觀,一是80後最大的才40歲,服務他們至少可以30年,二是可以轉型,與互聯網金融爭奪用戶,主要方向就是手機銀行。



楊清華銀行保險培訓


全國這麼多銀行,國家允許銀行倒閉,有危機感就是說明競爭激烈了,包括貸款和存款的競爭,客戶數量,服務質量的競爭,現在大多數銀行都有網上銀行了,可以隨時網上轉賬,也用不著那麼多人,所以裁員


我是一個普通老百姓


資源來自大數據、雲計算代替人工、不裁員才怪。


yes主1


金融牌照過多,地下金融橫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