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竹书》中的这句话,或许透露了信息

周幽王由于亲近佞臣虢石父,疏远贤臣尹吉甫、皇父等人,让西周王朝驶入了奔向灭亡的“快车道”。而上一次咱们也讲到,仿佛是上天还嫌周朝灭亡得不够快,促使周军与六济之戎打了一仗,结果王师败逋、主帅伯士牺牲,让风雨飘摇的周王室再遭重创。不过,各位可别以为这次灭亡的“提速行动”完了之后,老天爷就会放过昏君,因为接下来姬宫湦又办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把王朝又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幽王办的这件蠢事,相信大家都曾听说过,那便是“烽火戏诸侯”。不过因为这则历史记录出自于相距幽王几百年后的《史记》,记录中又存在着许多看似无法实现的漏洞,再加上不断出土的文物常常证明太史公的一些记述确实有偏差,这就让“烽火戏诸侯”一事看起来像是司马迁臆造出来的一样。那“烽火戏诸侯”到底有哪些漏洞呢?咱们这就来看一看。

“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竹书》中的这句话,或许透露了信息

幽王烽火戏诸侯

其一,所谓“烽火”,顾名思义是烽火台上点燃的火堆,用来传递紧急军情,是古时候的一套报警系统。然而,一说到烽火台,大家立刻会想到的就是长城,可长城的修建记录差不多要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才开始建造的。虽然也有过少量证据提到西周末年有过长城的雏形,但也都是出现在诸侯国,并未有过周天子大规模建造长城及烽火台的记录,所以这条记载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大漏洞。

“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竹书》中的这句话,或许透露了信息

长城上的烽火台

其二,所谓“诸侯”,乃是周天子分封的,用来屏护王室的地方邦国。正因如此,各个诸侯国分散在全国各地、大小不一,特别是能够有实力来勤王的诸侯,距离都城丰镐可都不近。这样的话,即使有烽火台可以传递警报,等警报传到各诸侯国后,再等他们整军过来勤王,恐怕早就城毁人亡了。

其三,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目的是为了让褒姒一笑,如果诸侯真是一招即来、一挥即去,恐怕还能让人笑得出来。但如果如第二条漏洞所说,各诸侯相距甚远,赶来后都要十天半个月的,褒姒与幽王在城楼上干等着这么长时间,别说她能笑了,估计哭的心都有了。更何况诸侯被来来回回调遣一事,又能有多少可笑之处呢?

“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竹书》中的这句话,或许透露了信息

勤王距离如此之远,褒姒何以发笑?

其四,“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点燃烽火一事不止一次,而是反复多次,这才让诸侯好像是听了多次“狼来了”之后才不再相信幽王的报警。可各位有没有想过,就算第一次诸侯是看着烽火赶来的,知道是假警报后肯定会四散撤回各国。此时幽王立刻再点燃烽火,傻子也不会再去勤王啊,因为途中谁也没见到敌军,怎么会反复多次上当呢?那如果幽王不是立刻再燃烽火,而是等各诸侯军队归国后再燃,距离不同的各支部队到达的时间也不同,难道幽王会派人盯着,等他们都到家了再点火玩么?显然又是一个漏洞。

所以,一条历史记录就包含了这么多的漏洞,不正说明这是太史公的一次“个人创造”么?说实话,起初在下也跟大家所想到的一样,已经不再相信“烽火戏诸侯”一事了。但当鄙人细读《竹书》这本常常与《史记》记载相左的史书时,发现了一条线索,又让这个故事峰回路转,似乎有了确实发生过的可能性。

《竹书》中的这条线索,是

“(幽王)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这样一句话,也就是史上很有名的周幽“太室之盟”。说明幽王的确把四方诸侯都召集了起来,这便解决了以上漏洞中诸侯遍布各地不易传递消息并赶来勤王的难题

“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竹书》中的这句话,或许透露了信息

《竹书》中有关幽王“太室之盟”的记载

而“太室”这个地方,有的朋友说这是在今河南省太室山进行的一次盟会,但在下要说这是他们的一个误解。实际上“太室”一词有太庙的含义,而西周的太庙就在都城丰镐的丰京城中。因丰镐本是两座王城,分布于沣河两岸:东边为镐京乃武王命人所建,用于天子居住与日常办公;西边的丰京乃文王时修建,西周立朝后用于祭祀祭祖、会见使节,以及诸侯朝会(康王时曾举行过“丰宫之朝”,正好证明了丰京城的这一功能)。既然如此,幽王的这次“太室之盟”,实际上就发生在丰京,距离姬宫湦、褒姒所居住的镐京非常的近,这就又解决了诸侯距离王都过远的这一问题

前面两个问题算是解决了,那“烽火台”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既然参加盟会的诸侯军队本身就离都城不远,在镐京城上点燃烽火,他们自然能看得到。何况为了更好地传递消息,在镐京与诸侯驻扎地之间建起几座土台用于预警,还是很容易办到的。另外,鄙人在《吕氏春秋·慎行论》

也找到了类似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只不过两段记载区别在于《史记》中用的是“烽火”,而《吕览》提到的是“击鼓”而已。但这两条相似的证据加上《竹书》给出的这条线索,足可以让“烽火戏诸侯”一事又变成了可能

至于有些童鞋还要抠一抠字眼,提出“烽火”与“击鼓”还是有不同的。在下以为不用过于在意这些,毕竟日后长城守军传递军情时,同样是火、鼓共用,所以两种方式其实说得还是报警这一件事而已。

“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竹书》中的这句话,或许透露了信息

古人预警的两种方式:烽火、击鼓

现在看来,大部分用来质疑太史公“烽火戏诸侯”一事曾发生过的漏洞都能被解释清楚了,也就是说《史记》在这件事上的记载还是基本符合事实的。那目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幽王为何要组织这样一场盟会呢?难道真的是为了讨褒姒一笑么?这答案还得结合在下之前所写过的内容,来给各位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鄙人在上一篇文章中写到,六济之戎在看到周王室衰弱后曾起兵反叛,幽王为平叛派遣王师前去征讨却惨遭失败。正是因为守护王畿的周军损失殆尽,而戎人又一个接一个地的威胁着王都,这才让幽王想到要征召诸侯国军队来守卫都城

此外,这次盟会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对申国采取一些行动。各位应该还记得,幽王为了让褒姒和伯服当上王后和太子,不惜要加害长子宜臼。幸好上天保佑才让宜臼没有被害,还同申后一起躲到了娘家申国。以幽王的脾气,虽然如愿实现了更换王后、太子的目的,却仍然会斩草除根。如果没有六济之戎的反叛,相信王师早就开拔到了申国,

索要申后和小宜臼了。

“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竹书》中的这句话,或许透露了信息

《竹书》中申侯勾结鄫、戎的记载

而申后的父亲申侯当然了解幽王的为人,他暗中与缯国和西戎(以犬戎为主)联络,为自保而做准备(此时申国应该是防御目的为主,并未有主动攻打朝廷的想法)。

但申侯的自保行动还是被幽王探知了,在姬宫湦看来这就是要反叛的节奏。所以,这次“太室之盟”的另一个目的也是补充王师力量,准备先发制人征讨申国

可惜的是,召集诸侯会盟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却被幽王自己的操作给搞出了问题。按《史记》、《吕览》的说法,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把前来助阵的诸侯大军戏耍了一番,失去了众人的信任,才酿成了最后的苦果。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原型所在,应该说在这件看似漏洞百出的事件上,司马迁并没有此前咱们想象的那样“臆想创造”,是基本可以相信的一段历史。

“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竹书》中的这句话,或许透露了信息

“烽火戏诸侯”一事,并非太史公臆造

不过,以烽火反复调遣诸侯一事大家可以信以为真了,但把这罪名扣在褒姒的笑与不笑上,似乎又是一次古代文人对天子身边美女的污名,仍需咱们再仔细推敲一番。那幽王反复折腾诸侯大军真的是因为褒姒的笑么?褒姒之前为什么不笑?看到调遣大军这种严肃紧张的行动时又为什么发笑呢?咱们下次再好好地叙上一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烽火戏诸侯、漏洞繁多、竹书线索、诸侯有盟会、驻地靠近都城、烽火能有效、吕览佐证、太室之盟目的、史记说法可信。

“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竹书》中的这句话,或许透露了信息

关键词云图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