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級航司退代金券:全球民航業迎來生死時刻?

民航資源網2020年4月2日消息: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將全球性行業拖向“深淵”。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以下簡稱“國際航協”)最新的分析報告指出,第二季度(即日起至2020年6月30日止),航空公司的現金流支出將高達610億美元,季度淨虧損為390億美元。

疫情極大削減了人們出行的意願,根據IATA報告,由於政府出臺旅行限制,航空公司遭遇大量退票,第二季度驚現350億美元的高額負債。一張張退票更令原本即為重資產的航空公司雪上加霜。部分境外航司在機票退票環節開始使用乘客代金券(業內俗稱“EDM”,以下簡稱“代金券”)或者現金退款方式。

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操作方式,常見於廉價航空公司,而此次不再侷限於此,阿聯酋航空、卡塔爾航空、泰國航空等五星級航空也包含在內。

全球航空運輸業正遭遇生死存亡?或許還為時尚早。使用代金券退票這一方式已引發全球旅客“是否合理”的討論。航司的操作實屬無奈,但在深度融合的民航產業鏈中,旅客、OTA、票代等下游環節也被這波浪潮無奈裹挾。

面對疫情帶來的這一切,各方是應當爭辯到底,還是相互體諒?

現金流危機將席捲全球航司?

民航業的萎靡與疫情一起蔓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使用代金券退票的航司越來越多。“實際上,代金券是一種無奈之舉,使用量會很大。”漢莎航空CFO斯文森說,“從長遠來看,這會增加航司的成本,但當前航空公司的重點是保留遠期預訂的收入。”

“包括機票代理商、航司、OTA平臺各方都明白:必須要在此時拿住現金。”一位民航業擔保公司人士介紹,“疫情影響了民航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在艱難度日。”

IATA在報告中表示,全球超過75%的航空公司現金流“都維持不過3個月”。在2020年初,航空公司的現金及等價物多數只能覆蓋不到3個月的運營。

根據民航資源網不完全統計,全球已超過70家超過航空公司已停飛所有國際航線。

五星级航司退代金券:全球民航业迎来生死时刻?

另中航協數據顯示,截至3月2日,國內外航空公司共辦理退票2454.5萬張,票面總金額271億元。有評論稱,“大量的退票壓垮了航空公司,代金券作為緩解壓力的手段而率先被廉價航空公司採用,並不是難以理解。”

特殊時期並不新鮮的無奈之舉

代金券其實不是一個新鮮的操作模式。民航業內人士介紹,“中國國內航司基本不會採用代金券的形式,涉及到退款環節,雖然時間有長有短,但均會使用現金來結算,這背後既有國情因素,也有企業自身經營和實力等因素。”

“但境外航司,尤其是廉價航司,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天、地震等天災時,往往就會採用代金券的模式來退票。”業內人士表示,本次疫情的出現,在部分境外航司看來,就屬於“不可抗力因素”,退券的操作方式也是利用了這個方式。

“這是特殊時期特殊辦法。”民航專家李淵表示,因為航空運輸行業的特殊性,所有的票款都是預付的,這也就保障了航空公司在平時有充沛的現金流。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航空公司的航油和飛機租金也是預付,疫情導致的退票就好比銀行遇到的擠兌,正常的現金流良性循環體系都被打破了。這種情況下,航空公司用代金券來退也不得已而為之。從一個更長遠的角度看,大家將來還是要坐飛機的,所以航空以比較優惠的折扣退的代金券,以後用起來也會划算。希望乘客們能想開一些,大家共度時艱。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阿提哈德、阿聯酋、卡塔爾、加拿大、菲律賓、馬來西亞、英國、新加坡、泰國等20餘家境外航司採用代金券的形式來為消費者處理退票問題。比如,阿聯酋航空於3月23日更新的“對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響應動態”顯示,直接通過阿聯酋航空訂票的乘客,可前往旅行券頁面並在備註欄中註明“因新型冠狀病毒影響請求退款”。3月28日在其官方微博更新消息為,2020年3月31日及之前訂票,且出行日期在2020年6月30日及之前的乘客,可以選擇兌換旅行券、保留現有機票、改簽三種方式任選其一。

美國西南航空的政策顯示,其最低檔退票不直接給現金,而是給旅行基金(travel fund),並且現在西南航空把Travel Fund的過期日期延遲到了2021年6月30日。

德國漢莎航空採取“獎勵政策”的方法來鼓勵乘客選擇代金券。在最新的聲明中將之前的退改政策進一步放寬限制,所有於3月31日(含)前購買的機票,均可延長至2020年8月31日(含)前任何旅行日期。另外乘客改簽後的票價若高於之前所購票價,每張機票可獲得最多50歐元的優惠。

另外據瞭解,土耳其航空、卡塔爾航空等公司已表示,旅客若選擇退代金券,航司還額外贈送一定的額度。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條被損傷的產業鏈

航司迫於生存的無奈之舉,但受傷的也同樣是下游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一家大型票代公司代理商對航企退代金券額決定表示非常無奈,他表示:“現在只能硬抗,這次對中小OTA代理商可能會壓力更大。由於前期為了加速退票處理,很多代理商選擇的先行墊付退款,而此次航企代金券限制個人出行使用,導致代理商墊付的資金無法收回,造成的損失非常巨大。”

站在旅客的立場上,民航專家綦琦認為,對旅客直接退代金券並不完全合理,“畢竟,旅客購票時付出的是現金,而且中小境外航司如果破產,代金券作為應付賬款會註銷。”

事實上,儘管漢莎航空為取消的航班提供額外優惠的代金券退款,但歐盟依然對此提出了嚴厲批評,因為這會使乘客難以獲得全額退款,也給航空產業鏈條上的其它企業帶來壓力。

雖然代金券的方式發生在國外航司身上,但對於這種“商家因不可抗力無法提供服務是否必須退款(現金、銀行賬戶、移動支付賬戶)”的情況,目前國內相關法律也沒有針對性的條文規定,“主要還是要看交易雙方的合同,也就是航空公司運輸總條件”。若運輸合同中未明確按照原支付方式退款,旅客想要拿到退款而不是代金券,那就會比較艱難。

“真實的情況是,誰也無法承擔所有航司的退票金額。”業內人士分析說,“航司雖然面對生存壓力,但也不應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處理。在這樣的危機下,彼此都應相互體諒。”

權宜之計

誰來保障旅客權益?

在綦琦看來,疫情屬於不可抗力,航企更改原有的退票政策雖屬“權宜之計”,但也應該考慮到消費者的利益,在代金券的使用期限和轉讓等方面,增加更多彈性條款。

從目前多家航司的代金券退款情況看,的確不少航司都制定了代金券需在一定時間內使用、需本人使用等規則。這些限制顯然讓“鬱悶”的消費者更難以接受。

“看長久,航司現在的方式也會損害品牌在用戶心中的好感度。”民航業內人士認為,航司完全可以在退還代金券時,考慮適當放寬使用限制,如允許旅客轉讓給直系親屬、延長代金券有效期、可分多次使用等,甚至可以承諾旅客未能使用的代金券可在一定時間後折現。

綦琦還建議,在非常時期,需要採取一些金融創新方式“變現”,“產業鏈上的企業可以一起與政府部門協商,要求外航增加代金券的使用彈性和時限。機票本來就擁有一定金融屬性,只要不實名制使用,就可以金融資產化,盤活各方訴求,有關部門可以進一步探索,用機票作為抵押品,置換出資金來’輸血’等新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