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级航司退代金券:全球民航业迎来生死时刻?

民航资源网2020年4月2日消息: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将全球性行业拖向“深渊”。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以下简称“国际航协”)最新的分析报告指出,第二季度(即日起至2020年6月30日止),航空公司的现金流支出将高达610亿美元,季度净亏损为390亿美元。

疫情极大削减了人们出行的意愿,根据IATA报告,由于政府出台旅行限制,航空公司遭遇大量退票,第二季度惊现350亿美元的高额负债。一张张退票更令原本即为重资产的航空公司雪上加霜。部分境外航司在机票退票环节开始使用乘客代金券(业内俗称“EDM”,以下简称“代金券”)或者现金退款方式。

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操作方式,常见于廉价航空公司,而此次不再局限于此,阿联酋航空、卡塔尔航空、泰国航空等五星级航空也包含在内。

全球航空运输业正遭遇生死存亡?或许还为时尚早。使用代金券退票这一方式已引发全球旅客“是否合理”的讨论。航司的操作实属无奈,但在深度融合的民航产业链中,旅客、OTA、票代等下游环节也被这波浪潮无奈裹挟。

面对疫情带来的这一切,各方是应当争辩到底,还是相互体谅?

现金流危机将席卷全球航司?

民航业的萎靡与疫情一起蔓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使用代金券退票的航司越来越多。“实际上,代金券是一种无奈之举,使用量会很大。”汉莎航空CFO斯文森说,“从长远来看,这会增加航司的成本,但当前航空公司的重点是保留远期预订的收入。”

“包括机票代理商、航司、OTA平台各方都明白:必须要在此时拿住现金。”一位民航业担保公司人士介绍,“疫情影响了民航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在艰难度日。”

IATA在报告中表示,全球超过75%的航空公司现金流“都维持不过3个月”。在2020年初,航空公司的现金及等价物多数只能覆盖不到3个月的运营。

根据民航资源网不完全统计,全球已超过70家超过航空公司已停飞所有国际航线。

五星级航司退代金券:全球民航业迎来生死时刻?

另中航协数据显示,截至3月2日,国内外航空公司共办理退票2454.5万张,票面总金额271亿元。有评论称,“大量的退票压垮了航空公司,代金券作为缓解压力的手段而率先被廉价航空公司采用,并不是难以理解。”

特殊时期并不新鲜的无奈之举

代金券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操作模式。民航业内人士介绍,“中国国内航司基本不会采用代金券的形式,涉及到退款环节,虽然时间有长有短,但均会使用现金来结算,这背后既有国情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经营和实力等因素。”

“但境外航司,尤其是廉价航司,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如台风天、地震等天灾时,往往就会采用代金券的模式来退票。”业内人士表示,本次疫情的出现,在部分境外航司看来,就属于“不可抗力因素”,退券的操作方式也是利用了这个方式。

“这是特殊时期特殊办法。”民航专家李渊表示,因为航空运输行业的特殊性,所有的票款都是预付的,这也就保障了航空公司在平时有充沛的现金流。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航空公司的航油和飞机租金也是预付,疫情导致的退票就好比银行遇到的挤兑,正常的现金流良性循环体系都被打破了。这种情况下,航空公司用代金券来退也不得已而为之。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看,大家将来还是要坐飞机的,所以航空以比较优惠的折扣退的代金券,以后用起来也会划算。希望乘客们能想开一些,大家共度时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阿提哈德、阿联酋、卡塔尔、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泰国等20余家境外航司采用代金券的形式来为消费者处理退票问题。比如,阿联酋航空于3月23日更新的“对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响应动态”显示,直接通过阿联酋航空订票的乘客,可前往旅行券页面并在备注栏中注明“因新型冠状病毒影响请求退款”。3月28日在其官方微博更新消息为,2020年3月31日及之前订票,且出行日期在2020年6月30日及之前的乘客,可以选择兑换旅行券、保留现有机票、改签三种方式任选其一。

美国西南航空的政策显示,其最低档退票不直接给现金,而是给旅行基金(travel fund),并且现在西南航空把Travel Fund的过期日期延迟到了2021年6月30日。

德国汉莎航空采取“奖励政策”的方法来鼓励乘客选择代金券。在最新的声明中将之前的退改政策进一步放宽限制,所有于3月31日(含)前购买的机票,均可延长至2020年8月31日(含)前任何旅行日期。另外乘客改签后的票价若高于之前所购票价,每张机票可获得最多50欧元的优惠。

另外据了解,土耳其航空、卡塔尔航空等公司已表示,旅客若选择退代金券,航司还额外赠送一定的额度。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条被损伤的产业链

航司迫于生存的无奈之举,但受伤的也同样是下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一家大型票代公司代理商对航企退代金券额决定表示非常无奈,他表示:“现在只能硬抗,这次对中小OTA代理商可能会压力更大。由于前期为了加速退票处理,很多代理商选择的先行垫付退款,而此次航企代金券限制个人出行使用,导致代理商垫付的资金无法收回,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

站在旅客的立场上,民航专家綦琦认为,对旅客直接退代金券并不完全合理,“毕竟,旅客购票时付出的是现金,而且中小境外航司如果破产,代金券作为应付账款会注销。”

事实上,尽管汉莎航空为取消的航班提供额外优惠的代金券退款,但欧盟依然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因为这会使乘客难以获得全额退款,也给航空产业链条上的其它企业带来压力。

虽然代金券的方式发生在国外航司身上,但对于这种“商家因不可抗力无法提供服务是否必须退款(现金、银行账户、移动支付账户)”的情况,目前国内相关法律也没有针对性的条文规定,“主要还是要看交易双方的合同,也就是航空公司运输总条件”。若运输合同中未明确按照原支付方式退款,旅客想要拿到退款而不是代金券,那就会比较艰难。

“真实的情况是,谁也无法承担所有航司的退票金额。”业内人士分析说,“航司虽然面对生存压力,但也不应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处理。在这样的危机下,彼此都应相互体谅。”

权宜之计

谁来保障旅客权益?

在綦琦看来,疫情属于不可抗力,航企更改原有的退票政策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在代金券的使用期限和转让等方面,增加更多弹性条款。

从目前多家航司的代金券退款情况看,的确不少航司都制定了代金券需在一定时间内使用、需本人使用等规则。这些限制显然让“郁闷”的消费者更难以接受。

“看长久,航司现在的方式也会损害品牌在用户心中的好感度。”民航业内人士认为,航司完全可以在退还代金券时,考虑适当放宽使用限制,如允许旅客转让给直系亲属、延长代金券有效期、可分多次使用等,甚至可以承诺旅客未能使用的代金券可在一定时间后折现。

綦琦还建议,在非常时期,需要采取一些金融创新方式“变现”,“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一起与政府部门协商,要求外航增加代金券的使用弹性和时限。机票本来就拥有一定金融属性,只要不实名制使用,就可以金融资产化,盘活各方诉求,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探索,用机票作为抵押品,置换出资金来’输血’等新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