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Just for fun?或許你在這天可以給自己放個假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愚人節Just for fun?或許你在這天可以給自己放個假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樂於把愚人節當節過。儘管愚人節的源起說法不一,但並不妨礙全世界的人民達成共識:在4月1日這一天,相互欺騙,並以此為樂。相較於那些歷史厚重的傳統節日,人們更傾向於沉浸在“愚人”的歡愉之中,因為這個節日的精神內核是如此清新而又明瞭:Just for fun~


人類在使用極大的娛樂精神來消解這個節日中的惡意,與其說是節日,倒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場大型整蠱晚會。我們希望藉由整蠱他人而展現自己的非凡才智,畢竟,大家都很聰明嘛!


等等,“人類聰明”的認知究竟是怎麼來的?是科學的考量?還是一廂情願的假想?當你翻閱資料試圖求證,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們會不約而同地告訴你:人類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聰明,或許你可以考慮給自己在愚人節這一天放個假。


如果你把時間線放長,會發現從人類誕生伊始便一直在做蠢事:由於不滿於簡單的採摘和狩獵,人類不斷髮展出農耕畜牧,甚至更高層面的精神需求,有幸成為了首個不因生存問題卻把自己累死的物種;由於無法壓抑自身的擴張衝動,歷史許多曾經輝煌的大帝國走向隕落,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倒在了希臘世界的長槍和馬蹄之下;100人的西班牙闖入者摧毀了坐擁8萬軍隊的印加文明,鐵娘子不顧整個國家的反對執意實行人頭稅,國際社會未能阻止 20 世紀 90 年代的幾起種族大屠殺,日本在可能發生嚴重海嘯的地震帶上建核反應堆……


以上都被收錄在《權力的任性》一書中,該書從政治、軍事、商業、文化等諸多領域歷數了人類歷史上做過的49大蠢事。


誠然,任性易被權力彰顯,慾望使人瘋狂和迷醉,但拋開了這些種種,一顆無慾無求的大腦是否就足夠聰明瞭呢?


也未必,因為你的大腦天生就有“愚蠢基因”。


心理學家宣稱,人類的大腦中存在著眾多非理性的因子,這些因子在人類認知過程中無時不刻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拿自我認知為例,大多數人都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能力凌駕於一般人之上,而這顯然違反了最基本的數學原理。人類會不自覺地高估自己,或者對未來抱有不切實際的、盲目的樂觀。90%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好於平均值,95%的人認為自己的另一半比一般人更聰明、溫暖、有趣。心理學家稱其為“優於常人效應”。同樣的,當人們面對困境,比如任務難度過大或成功概率極小時,往往會認為自身能力差於他人,即“差於常人效應”。


人類在認知自身和周圍事物時總會遵循某種傾向,這種傾向讓你以現有信仰的方式來看待事物,並且你會選擇性的無視與你看法相矛盾的信息。這種傾向統稱為“確認偏差”,即我們確認的事物和我們實際接收到的信息總是有些不一樣。大約一半的美國成年人至少贊同一種陰謀論,時至今日,還有人會堅定地認為人類登月事件其實從未發生過。儘管可能只是一種心理安慰,但仍有70%以上的人相信他們的迷信行為對結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人類思維非理性的另一個例子體現在決策行為中。假設這樣的場景,你去商場買衣服,你的預算是100元。你看上了一件價值300元的衣服,但這大大超出了你的預算。你正打算離開,服務員突然對你說有件類似款式的衣服和這件300元的設計剪裁幾乎一樣,只要250元。你稍作思考便買下了這件250元的衣服,之後走出商場,面帶微笑,你甚至覺得自己賺了50元。


類似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為什麼100元的預算變成了250元后還覺得自己賺了?因為,參照物發生了改變。由於認知過程中新參照物(那件300元的衣服)的出現,舊有的參照物(100元的預算)便失去了效能。其實,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對於事物價值的評價能力及其糟糕,而改變參照物,我們的決策錨點便會輕易地發生改變,這被稱為“錨定效應”。


此外,人們衡量事物價值時並非完全基於事物所能帶來的好處,還有很大一部分同時基於對於事物是否有過投入。比如,你花了很大的精力和金錢搞到了一張演唱會的票,但演唱會當天狂風暴雨,你還是毅然決然地去了,並因此得了病。此時電影票的價值因為你之前的投入而被無限放大,從而最終影響了你的決策。我們對於事物進行的無法挽回的“投資”,如時間、金錢、精力等被稱為“沉沒成本”,既然已經無法挽回,聰明人的理應在決策時規避這些沉沒成本的影響,但現實是,大部分人並不會這樣做。


正如美國杜克大學的丹·艾瑞里教授在《怪誕行為學》中所說,人類“心中缺乏一把可以丈量物品價值的尺子”。


心理學家告訴你,人生在世,我們的大腦的確一直在飛速運轉,但很遺憾,你的思考大部分是非理性的。它極容易產生認知偏差,甚至被他人左右。


如果你確認自己處事冷靜、不受任何非理性因素誘導,那麼恭喜你!你是一個聰明人!但是,先別高興得太早,古斯塔夫·勒龐告訴我們,即便你很聰明,當你跟其他和你一樣聰明的人待在一起時,你們都會變成傻子。


勒龐啟迪後世的鉅著《烏合之眾》為人類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野:群體。一群人在某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下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群體,群體中會發生一些微妙的反應,博學鴻儒突然開始鸚鵡學舌,而謙謙君子也變得野蠻不堪,1+1>2的普適原則在這裡並沒有成立,人們成為了一夥名副其實的“烏合之眾”。


在群體中,人們的思維變得含混而又模糊,群體不關心理性推理,更多的是隻受到感性的感召。群體裡的人會變得勇敢,因為群體龐大的數量使個體的責任感被稀釋,人們不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個人找到了合理的發洩渠道,每一個人都被塑造成了群體的狂熱信徒。而於此相對應的是,群體中的個體卻愈發顯得渺小而又無力。“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雖然礙於視野的原因勒龐的觀點更像是一種對當時法國社會的吐槽,但不妨礙“群體”現象成為人類文明並不那麼聰明的佐證。當代生活中,網絡暴力的成因便是群體力量的完美詮釋。站在道德高地,每一個網民都顯得無比憤怒,每一個人都在致力於讓自己的言語形成暴力,而並非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這些憤怒網民的屏幕背後,可能是溫文儒雅的專家教授,亦或是文靜乖巧的女大學生。


福樓拜說:地球有其邊界,但人類的愚蠢沒有極限。這句話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時常伴隨著聰慧,但也伴隨著愚蠢,這些愚蠢會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衍變,在新環境中最終找到自己的落腳點。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愚人的歷史,人類在不斷地試錯、犯錯和改正之間完成他們的行為閉環。當我們都在訝異於前人犯下的彌天大錯時,人類的認知學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新陳代謝。當我們躍過過一個個前人掉下的陷井走向未知領域時,我們步伐堅毅,神態安詳。


愚人節,大致就是人類獎勵自己的節日。



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