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本電腦性能與便攜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鈦度實驗室

筆記本電腦性能與便攜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鈦度實驗室

MacBook Pro with Blackmagic eGPU

鈦媒體注:鈦度實驗室,是一檔針對當前熱門科技產品進行評測解讀的欄目,秉承“有趣、有態度”的內容解讀方式。

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對於筆記本電腦,出門想要便攜性,回家想要高性能。有些人選擇犧牲性能,選擇了輕薄本;有些人選擇放棄便攜性,自己在家組裝了一臺臺式機。

你可能會說,不是有遊戲筆記本電腦嗎?可是遊戲筆記本的性能基本上與其體積成正比,頂級的遊戲筆記本價格不菲,並且性能不可能超越同預算下的臺式機;臺式機性能雖強,但你總不能揹著臺式機出門移動辦公吧?

難道計算機行業發展這麼長時間,就沒有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嗎?——還真有,那就是eGPU(External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通過一根專用的數據傳輸線把筆記本電腦與安置顯卡的拓展塢連接起來,從而賦予筆記本電腦更強的性能,並且還能通過視頻輸出線連接外置顯示器。

這一解決方案,完美擊中兩類人的痛點:

第一類人是通勤需要輕薄本,回家想要高性能的用戶。雖然這類人完全可以在家組裝一臺臺式機電腦,但並不出人人都會自己動手組裝臺式機。同時,組裝臺式機的成本,可不低——除了購入顯卡,還要再買個CPU,主板,內存條,電源等等。這遠不如買好顯卡直接插入到eGPU,再連接上筆記本簡單方便。

第二類人是經常出差,並且需要帶著電腦去見外地客戶,做展示的用戶。按道理來講,其實出差想要玩遊戲,帶著遊戲筆記本不是更合適嗎?可是架不住在外地出差也要揹著電腦,擠公交坐地鐵。有了eGPU,裝進旅行箱上高鐵/飛機。出門帶上輕薄本,回賓館連上eGPU,工作和遊戲兩不誤。

由於顯卡是外置的,所以無需擔心散熱問題。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如何將兩者連接?以及性能損耗到底有多嚴重?這也是為什麼此前eGPU這一概念和產品早就出現,卻鮮有人提起的最大問題。而隨著技術的進步,USB-C形態的雷電3接口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USB-C與雷電3標準,盤活eGPU的關鍵

有過臺式機裝機經驗的讀者,一定知道電腦主板上用於接入GPU的是一個長長的的PCIe插槽。所以早期eGPU的設計理念,也是想要通過這種接口連接筆記本和eGPU。

只可惜當時技術標準並不能實現穩定高帶寬的數據傳輸,並且PCIe這種插槽所需要佔用的體積也是異常之大。即便現在這一技術標準能應用在現在的eGPU產品上,配備這一接口的筆記本產品體積自然也不會小。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雷電3接口幾乎能連接/輸出一切

這一情況在雷電3標準和USB-C接口出現之後,發生了改變——確切來說,是USB-C形態的雷電3接口。上一代主流標準PCIe 3.0的帶寬為32Gbps,而雷電3口標準帶帶寬為40Gbps,已經實現了對PCIe 3.0標準的超越,而USB-C的體積卻要比PCIe插槽小了不少。

除此之外,隨著英特爾宣佈把兼容USB-C的雷電接口(Thunderbolt)完全免除技術授權費,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新款筆記本電腦都開始配備這一接口。

其中,蘋果的MacBook系列產品線更是激進到將所有的I/O接口都換成了支持雷電3標準的USB-C接口。

高帶寬,小體積以及高普及率,這些先決條件使得采用雷電3標準USB-C口的eGPU重新進入到各大廠商的視野裡。

不僅有像雷蛇這樣的遊戲外設廠商,推出eGPU外設,就連蘋果也連同影視設備大廠Blackmagic,推出了Blackmagic eGPU,甚至連淘寶上的一些商販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推出了“自制版的eGPU”。

eGPU:外接雖有性能損失,但提升體驗巨大

有了eGPU,你能做什麼?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打遊戲。沒錯,eGPU確實是很多超極本的遊戲救星。提升到底有多大?——以筆者自己使用的MacBook Pro 2018 Mid為例,它配備的是Iris Plus 655集成顯卡——這顆集成顯卡已經沿用了好幾代了。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華碩Zenbook靈耀X Core i7

而大多數超極本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目前的超極本大多數都是搭載的英特爾酷睿系列的集成顯卡UHD620/HD620,亦或者是MX150/MX250這一類的低端獨立顯卡。

為了驗證eGPU是否對於Win電腦也有提升,筆者也準備了一臺華碩Zenbook靈耀X Core i7版本,作為對比測試。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ASUS XG Station Pro

至於eGPU方面,筆者選擇的是同為華碩出品的ASUS XG Station Pro,以及一塊目前AMD陣營的頂級GPU,同樣也是華碩出品的ROG-STRIX-RX5700XT-O8G-GAMING OC(1770-1965MHz)。

選擇AMD顯卡而非NVIDA顯卡的原因,是因為目前macOS僅支持驅動AMD顯卡;選擇華碩的原因是,考慮到目前主流顯卡製造商中,幾乎僅有華碩有推出從超極本到顯卡再到顯卡拓展塢的產品。

筆者選擇了三款macOS和Windows平臺下,均有並且有單獨測試GPU部分的軟件測試軟件:Geekbench 5,Cinebench r15以及Valley Benchmark,測試結果如下: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測試得分表現

從這些跑分結果數據,可以看到接入eGPU和沒有接入eGPU的得分表現,簡直是雲泥之別。雖然測試軟件的跑分僅能作為性能的參考,但兩者之間的巨大差距,如果運行遊戲的話,那麼體驗之間的差距也是可以明顯感知到的。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測試得分表現-柱狀圖

同時,由於eGPU中安裝的是桌面級的GPU,理論上而言,拋開CPU的因素,它要比搭載同級別獨立顯卡的遊戲筆記本性能表現要強——同級別下的桌面級顯卡其滿載峰值頻率和功耗都要比移動端的獨立顯卡要高。畢竟,大多數情況下,頻率和功耗即性能。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到的是,eGPU是通過雷電3接口與筆記本電腦連接上的,最大傳輸帶寬是40Gbps,而現在主流電腦連接顯卡的PCIe 4.0接口最大傳輸帶寬為64Gbps,至於PCie 5.0標準接口則是達到了128Gbps。

所以如果是頂級桌面顯卡放入顯卡拓展塢中,必定會有性能損耗,因為它所需要的傳輸帶寬非常的大。至於具體有多少性能的損耗,筆者就不展開進行測試了。這裡筆者引用國外知名的eGPU論壇的測試數據: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1080ti eGPU性能損失約為20%~30%

他們採用的是Unigine Valley作為測試軟件,測試接口是雷電3接口,PCIe 5.0標準接口,顯卡方面採用的是GTX1080ti。在1080p的分辨率之下,同樣一臺MacBook Pro 15英寸版本,在使用外接屏幕的時候,性能有20%左右的損失,而如果使用內置屏幕的話,性能有30%左右的損失。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利用eGPU進行遊戲

根據不同性能的GPU和不同測試分辨率的不同,性能損失的比率或許有些不同,但大致都落在了20%~30%之間。更為詳細以及更多顯卡損失情況,有一定英語閱讀能力的用戶可以點擊這個鏈接進行參考。

筆者認為,這個性能損失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你無需再配置一臺臺式主機或者更換筆記本,只需要購買額外的顯卡拓展塢和顯卡即可獲得性能的提升。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利用 eGPU 剪輯視頻

這一點對於使用macOS的用戶而言,尤為重要——畢竟一臺性能更強的Mac電腦所需要的支出更多,自己組裝一臺黑蘋果所花費的精力和時間也不可小覷。

如何挑選合適自己的eGPU?

筆者在測試中使用的是華碩的一套系統:從顯卡,拓展塢到超極本。顯然,這一套測試系統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用戶,那麼該如何挑選合適自己心意的eGPU呢?——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預算和需求,拋開這兩點去挑選是不現實的考慮。

首先是預算:對於很多“垃圾佬”(喜歡淘二手PC組件的PC大佬們)而言,無論eGPU有多少性能的提升,都是不適合的——畢竟一臺“品牌”顯卡拓展塢的價格,都足夠他們再組一臺臺式主機了。

一臺“品牌”顯卡拓展塢的售價大約在2000元左右,淘寶上賣家自組的顯卡拓展塢最低價格也在1000元左右,這部分預算是削減不了的。

其次是需求: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你要在什麼系統平臺使用eGPU,以及你打算利用eGPU提升的性能做什麼,是打遊戲,還是剪視頻,亦或者是進行AI相關的開發?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AMD Radeon RX 5700 XT

只要你使用的是Mac,就不要想著購買NVIADIA顯卡了——即便你只是打算在Windows系統下,利用eGPU打遊戲。選購AMD RX系列顯卡的時候,Mac用戶也需要注意一點,雖然AMD系列的顯卡是免驅的,但最好避免購入RX580 2048sp和RX590這兩塊顯卡。

一方面是,這兩個系列的顯卡曾是“挖礦卡”(即長時間滿負荷工作的顯卡,其質量得不到保證)的概率比較高;另一方面是,這兩塊顯卡在macOS下找不到原生驅動,需要用戶手動刷入RX570和RX588的BIOS才能實現免驅,使用起來比較麻煩。

另外,筆者也不推薦購買Vega系列的顯卡——因為目前這一系列的顯卡基本已經停產,剩下的大都是影視工作室留下的二手顯卡;同時,Vega系列的顯卡功耗較大,但價格和性能表現卻不如RNDA架構顯卡。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NVIDIA RTX 2080Ti Founders Edition

如果是在Windows系統下使用eGPU,那麼限制就沒有那麼大了——畢竟NVIDIA“刀法精湛”,提供給消費者選擇的餘地大多了。對於那些想要使用CUDA加速,做AI相關開發和學習的用戶而言,NVIDA也顯然是唯一選擇。

預算和需求確定之後,你就能確定購入哪一款GPU了,然後你再根據這塊GPU的功耗自行選擇顯卡拓展塢就可以了——真的這麼簡單嗎?

答案是,比組裝ITX臺式主機要簡單多,難點在於如何兼顧到自己的需求。筆者列出幾個需要參考的核心參數,在購買拓展塢的時候需要重點關注:

首先是顯卡拓展塢的電源,你需要挑選功率足夠大的拓展塢,這樣才能滿足你挑選的顯卡的功耗,同時也能兼顧到未來後續的顯卡升級。

其次是拓展塢的體積,一方面如果你有想要把它帶出去的需求,體積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通常情況下,外置電源的顯卡拓展塢體積比較小,也不會有電源產生的噪音。不過,相應的就是電源能提供的功率可能就不會太高,並且散熱就只能依靠顯卡自身的風扇。

電源功率,體積,散熱和噪音,在挑選顯卡拓展塢的時候,兼顧到這些點,基本就能挑選出合適自己的產品了。有英語閱讀能力且對硬件有一定了解的用戶,筆者推薦,裡面有最詳細的各種eGPU的硬件參數和指標,方便讀者按需挑選。

如果嫌麻煩,這裡筆者也推薦推薦幾款值得購入的選擇: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ASUS XG Station Pro

首先是,筆者用於測試的這臺:ASUS XG Station Pro,它最大的特點是體積足夠小和足夠安靜。它總重3.6kg,供電模塊是外置的電源適配器,而沒有放置在機箱內部。

所以它在低負荷工作的時候,幾乎沒有噪音——因為內部散熱全靠顯卡自帶的風扇,沒有內置ATX/SFX電源的風扇聲,並且它還支持最長31.1cm的顯卡。如果有外帶需求的,可以考慮這款。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Mantiz Venus

其次,筆者推薦的是一款臺灣廠商定製的Mantiz Venus:它雖然不夠小,提供的功率也不是最大的,但它擁有內置在機箱的SATA接口——這意味著,你可以在機箱內部安裝一塊硬盤,而不是通過USB接口外接硬盤。

不僅能以最簡潔的方式拓展筆記本電腦容量,更關鍵的是,Mac用戶完全可以在這塊硬盤上安裝Windows to Go系統,無需佔用MacBook上的存儲空間——只要你想打遊戲,接上eGPU,啟動Windows系統,一氣呵成。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Razer Core X Chroma-RGB才是第一生產力

最後,筆者推薦的是雷蛇的Razer Core X:它體積是最大的,並且內置電源的輸出功率是最高的,達到了650W——這意味著,後期它擁有最高的可拓展性。

如果這功率還是不能滿足你,或者你覺得“RGB燈能提升電腦的性能”以及“燈廠外設怎麼能沒有燈”,那麼更高電源規格700W,並且擁有Chroma幻彩燈光的Razer Core X Chroma更適合你。

對了,如果你是Mac用戶,且不在意高售價和無法升級這一點,蘋果與Blackmagic聯手推出的Blackmagic eGPU/eGPU Pro也不是不行——雖然它性價比低,但架不住它漂亮,低噪音和一體性強啊!

總結:eGPU真的能提升筆記本電腦的使用體驗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面,為什麼筆者在擁有了一臺性能不弱的臺式電腦的情況下,還要配備一臺eGPU呢?

只因為要升級到MacBook Pro 16 2019款的成本太高,且16英寸的體積太大並不適合記者這種需要經常出差的工作。有了eGPU之後,筆者就算使用13英寸的MacBook剪輯4K素材的影片也沒有太大壓力。

笔记本电脑性能与便携如何“兼得”?eGPU入坑指南丨钛度实验室

雷電3轉雷電2接口售價

這種搭配同樣也適合使用Mac Min,iMac的用戶,只要你的設備擁有雷電3接口,eGPU絕對能提升視頻渲染的速度。

至於那些只有雷電2接口的Mac用戶,筆者不太推薦使用eGPU:一方面是雷電2轉雷電3接口的數據線太過於昂貴,且只有蘋果官方有售;另一方面,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是,雷電2接口外接eGPU性能損失太大。

所以,如果你既要輕薄又要性能,可以不必考慮再配置一臺臺式主機,或者忍受遊戲筆記本電腦的重量了,eGPU已經能夠滿足“出門要輕薄,回家高性能”的需求了。

即便是你想要出差的時候也能在工作間隙玩上一把3A大作,選一個小體積的eGPU,把它打包進行李箱——在路上的時候,超極本讓你不必忍受遊戲本的體積和重量,回到賓館連接上eGPU,你又有了超越遊戲本的性能,豈不美哉?(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唐植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