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戲曲三千,為何"獨寵"三國戲?雍正都是關羽"迷弟"

喜歡研究清朝歷史或者喜歡看清朝宮廷劇的朋友們相信都有發現,清朝的宮廷裡特別流行看三國戲

,就和現在的人們特別流行清朝宮廷劇一樣。三國和清朝相隔很遠,清朝統治者為什麼會迷戀以它為背景的戲劇呢?

清代是宮廷中最受歡迎的戲劇。《鼎峙春秋》是清代乾隆年間的宮廷歷史劇。一共有240出。它以蜀漢為中心,在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故事。

清朝宮廷戲曲三千,為何

從桃園三結義開始,終至諸葛亮南伐成功。它除了前半部分關於呂布和貂蟬的故事外,其餘大部分都是關於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的。基本上是話劇《三國演義》。隨著皮黃戲的興起和進入宮廷,在咸豐十年後的宮廷演出中,《三國演義》表現得尤為突出,尤其是慈禧、光緒年間。

那麼清代宮廷何以如此盛行三國戲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三國演義的政治軍事價值

《燕下鄉脞錄》中寫道:以翻清《三國演義》授之,卒為經略,三省教匪平,論功第一,蓋超勇亦追溯舊聞也。

三國時代,政治混亂、軍事鬥爭複雜、人才薈萃、英雄薈萃,極具魅力。在《三國演義》流行之前,《三國志通俗演義》以歷史文學、民俗學、說唱藝術、戲曲藝術等多種形式傳播給後人,一旦《三國演義》誕生,便以獨特的魅力迅速傳播開來。

最初,它是通過手稿傳播的,嘉靖元年的出現標誌著手稿傳播時代的開始。明清時期,書店眾多,書店眾多,出版業發達。《江州筆談》裡面記載道:“《三國志演義》可以通之婦孺,今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者,演義之功也。 ”

二,關羽崇拜的政治凝聚力。

關羽是東漢末年劉備手下將領,早年隨劉備流亡,隨兄弟劉備、張飛四處遊蕩。雖然受到曹操的厚待,但關羽還是趁機離開曹操,追隨劉備。赤壁戰役後,關羽幫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任駐紮的城池。後來,劉備的勢力逐漸壯大,關羽長期保留荊州。

清朝宮廷戲曲三千,為何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的軍事摩擦中逐漸佔了上風。後來,他進入襄陽攻打樊城。他利用秋天的大雨把七軍淹沒,然後包圍了樊城。

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因此遷都避讓。然而,東吳的孫權卻派呂子明、陸伯言去攻打關羽後方,荊州守將都棄關羽而去。同時,關羽在與徐公明的戰爭中被打敗,最終被打敗並被殺死。

以《三國志演義》為“軍事戰略”和“政治規範”。清朝統治階級之所以重視它,只有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全民的“關羽崇拜”已經形成。漢族、滿族、蒙古族都崇拜關羽,關羽的“忠”正好符合統治階級的要求。

滿族作為一個大的少數民族,必須找到自己入侵中原的原因和依據。他們自稱劉備和蒙古族“二弟”。一方面,他們讓漢族人認為進入中原是合理的、自然的。另一方面,他們讓蒙古人用自己的心和靈魂來加強統治。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頒佈法令,將關帝廟作為武林寺,納入祭祀儀式。所有文武官員和各省、縣的人民,根據孔府的祭祀儀式,在春秋時期舉行了兩次祭祀活動。

自此,關羽成為國家祭祀的主要神,達到了與孔子並駕齊驅的地位。

可見,關羽只是隋朝以前的歷史人物。他的歸屬只是歷史人物的回憶;唐代開始神化關羽;宋元時期外敵入侵頻繁,所以特別強調關羽的“勇氣”;清朝特別重視“忠”字,這無疑有助於增強政治凝聚力,加強民族統治。就戲曲而言,關羽是三國時期最受歡迎的戲曲。

《鼎峙春秋》中的關羽是人與神的統一。它的地位很高,出場次數是別人無法企及的。《三國演義》也是關西地區最為突出的一部戲劇,產生了一個特殊的行業——“紅生”。

清朝宮廷戲曲三千,為何

當然,關羽能夠享受世間數千年的香火,和《三國演義》好民間對他的誇大不無關係。舉個例子,民間以為,當初曹操封關羽為壽亭侯,關羽不同意。

後來曹操在前面加了一個“漢”字,成為漢壽亭侯,關羽才接受。這個故事就成為了關羽忠義的見證。事實上這個故事誤導了古今中外不計其數的人,漢壽是個地名,和大漢王朝沒有半毛錢關係,這個故事就毫無根據了,純屬虛構,

三,清朝皇帝對戲曲的熱愛

1,乾隆登基前戲曲在清宮的萌芽階段

清代帝王對戲曲有著特殊的興趣,戲曲是三國宮廷戲曲繁榮發展的沃土。滿清在經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帝王的經營下一步步取代明朝,終於在1644年,順治入關,雖然成功入主中原,但是統一大業未完成,內院無暇行動。

康熙平定三藩起義,收復臺灣,維護社會穩定,充實國庫,此時此刻中國正要步入康乾盛世,於是開始發展戲曲文化。康熙二十二年,為慶祝海上太平,國庫出錢一千兩,演出《目連》。舞臺上有活老虎、活大象和真馬。場面壯觀,令人驚歎。

雍正也更加註重宮廷演藝。雍正四年,清朝第一座三層樓的戲臺圓明園通苑建成。雍正七年,教區改為和聲部。他專攻內廷戲劇的管理,清代的戲曲是康雍兩人共同培育的。

清朝宮廷戲曲三千,為何

2,乾隆對戲曲發展巨大的貢獻。

戲曲在乾隆達到頂峰。乾隆,一位偉大的幸福皇帝,正處於和平的黃金時代,崇尚奢華。乾隆年間,有清音閣、寧壽宮長音閣、壽安宮三個三層大戲臺,還有書房齋、居沁齋等戲臺。

乾隆命文人寫戲劇。在六次南巡中,他從民間請來許多演員,充實內廷劇團。乾隆年間,太后先後舉行了六十萬、七十萬和鴻利八千萬人的慶祝活動。

3,嘉道中衰對於戲曲的打擊。

乾隆時期的鋪張浪費導致嘉慶經濟的衰落,嘉慶元年四川、陝西等地出現了白蓮教起義,這使得嘉慶皇帝不得不糾正乾隆時期的鋪張浪費行為。然而,嘉慶皇帝不僅經常看歌劇,而且對歌劇也有濃厚的興趣。

它還涉及到舞臺表演的編排、演唱朗誦的修改、演員角色的安排等多個方面。道光時期,鴉片戰爭後,清朝戰敗,開始和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割地賠款,衰落的清帝國國庫出現短缺,玄宗開始縮減開支,提倡節儉。

道光皇帝雖然是大清王朝最沒存在感的皇帝,但是他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裡可以說是最節儉的一位。他堂堂一位皇帝甚至要穿打補丁的衣服,吃飯時還捨不得吃雞蛋。在戲曲上,他的節儉也很快得到了實施。他把南府改為和平促進處,開除了所有的民間演員,但內院仍有太監表演。

清朝宮廷戲曲三千,為何

4,晚清戲曲的再一次騰飛

咸豐皇帝登基後,形勢發生了變化。這位年輕的武帝不僅喜歡戲劇,而且還自制了28種射擊方式,在皇宮裡教導家人。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攻破了北京城,咸豐帶著自己的妻子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逃到熱河,但他不忘演戲娛樂。

他把昇平管理局的演員調到避暑山莊繼續演出。在同治時期,他們必須控制自己的演技。但儘管國內外風波不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對戲曲的熱愛直接導致了這一時期的又一次演藝高潮。甚至在中國和日本在打甲午戰爭的時候,慈禧太后依然想要舒舒服服地度過自己的生日。

清代皇帝對戲曲的興趣,儘管一定程度上形成玩物喪志,加速了中國的落後以及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步伐,但是對宮廷戲曲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有助於提高地方民間戲曲的水平。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也是在這一時期培養和生產的。

京劇中大量的三國演劇,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宮廷劇《鼎峙春秋》。陸聖魁在三清坂創作的36部連臺戲《三國志》以《鼎峙春秋》為直接母體。

四,三國戲劇自身的豐富積累

三國演義歷來廣受歡迎,歷史悠久。戲曲形式的傳播始於隋唐時期。宋代的木偶戲和皮影戲已經可以演出連貫的三國故事了。

清朝宮廷戲曲三千,為何

《三國演義》中的金院本和南戲,已經有過《斬蔡陽》 、《貂禪女》、《單刀會》、《罵呂布》、《襄陽會》、《刺董卓》、《赤壁鏖兵》等劇目。元代戲劇有60多種。明清時期的戲曲也很多。

五,結語

《三國演義》在明清時期廣泛流傳。其博大精深的魅力引起了各界的關注。統治階級看到了它的政治和軍事使用價值,把對關羽的崇拜推向了極致,加強了政治凝聚力。

此外,清朝的皇帝也非常喜歡歌劇。三國演劇本身有著豐富的積澱,共同促成了清代宮廷演劇的繁榮。相信在未來,不論是三國題材的各種文學藝術作品還是戲曲這個國粹,都將有著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