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里最真的记忆——祖父的园子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里最真的记忆——祖父的园子


作者萧红,是民国才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这本书用灰色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灰色的童年,一个灰色的故乡。

在普通人的记忆里,故乡是美好而又难忘的,童年里的故事是一生中无法忘记的情怀。作者的故乡是在一个叫呼兰河的地方,那里的民风封闭,封建思想浓郁的小镇,小镇里经常会有一些诸如跳大神之类的活动,人们的思想愚昧不开化,一个会淹没各种动物的大泥坑,会引来什么海龙王啊,叫魂啊之类的事情,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而对于童年的作者,内心是抵触的,作者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她的内心是极其苦闷闭塞的,她渴望一种崭新的生活,她在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呼兰河里最真的记忆——祖父的园子


在作者的记忆里,祖父是她童年生活里的一道亮光,正是这道亮光点燃了作者内心的火焰,她和祖父一起念诗,一起喂鸡,她享受着童年的趣味,尽管作者多年以后对故乡的回忆里有些许恨,有些许爱,也有些许不舍,我看着文中祖孙俩的片段回忆,内心感动,一个人或许有恨,有爱,有怒,但是我想一个人内心的丰富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呼兰河里最真的记忆——祖父的园子


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离开了那个充满封建充满愚昧的村子,也许她当时想的是自己终于摆脱那样的生活,然而许多年后,这个曾经自己不屑的地方才是自己最牵挂的地方。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那个曾经鲜活的童年或许遥远却很真实,童年的你会和小伙伴们钓鱼,会看小画书,会有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那个童年里有我们最真实的记忆,在这本书里,作者将童年描写的真诚,童年的那个小镇有着许多人,每个人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而这些故事就成为作者以后的记忆。

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而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作者的心路历程,童年的那段时光永远的埋在了作者心底,成为她一生的记忆。

呼兰河里最真的记忆——祖父的园子


小说看起来像是一本流水账,语言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可恰恰是这样的一杯白开水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试着想一想,每个人的童年,或者说一生都是平淡的一杯水,但是喝在每个人的嘴里却是另一番滋味,只是这个滋味需要自己去体会而已。

作者的祖父,有一个小园子,在这个园子里,祖父给了作者最温暖的微笑,最温暖的怀抱,最真实的回忆,整本小说里,这个园子写得最为油墨重彩,生机勃勃。在那个园子里,祖孙二人享受着静谧时光,祖父会讲故事,孩子会咯咯的笑,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这与小镇上那些愚昧无知且又麻木不仁的人比起来是多么幸福的园子啊!我本人也最喜欢这一章节,相比其他章节 的沉闷,这一节更加打动人心。或许人心原本就是最向往单纯本真的生活。小说后面描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以及二伯可怜又可厌的人生,祖父的园子更加难能可贵。祖父的园子就是作者的心灵支柱,也是她精神的伊甸园。

呼兰河里最真的记忆——祖父的园子


关上书本,我在想着那个火烧云的傍晚,天空似火烧一般通红,村子里的树木花草,鸡鸭猫狗都披上了红色的光晕,孩子们通红的脸蛋,村子里的一切都鲜活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里,这就是故乡的情怀,无论多少年,无论你身在何处,你骨子里的东西是你一辈子抹不掉的记忆。今日我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书,我和她一起写了读书笔记,我希望我的切实行动能感染到孩子,我希望自己做一个言传身教的妈妈,我希望我的孩子做一个言出必行的好孩子,加油!

呼兰河里最真的记忆——祖父的园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