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正解之二:破解千年誤讀迷霧,還原孫子思維真相

《孫子兵法》正解

——“有限資源·不敗思維”之『總分學』方法論

第二 作戰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孫子兵法》正解之二:破解千年誤讀迷霧,還原孫子思維真相

1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闡釋:

因【日費千金】,故不能【久】,久則【國用不足】,此為削弱我之『總』。

戰爭打的是資源戰,包含兩方面:一是戰爭之前的資源籌措,一是戰爭之中的後勤支援。久戰,拼的是國力,後援無法及時跟上,則無法保證戰爭的持續;久戰,易“鈍兵挫銳”,兵員傷亡,士氣受損,則易被敵乘隙。人力、財力、物力,三者傷其一,則將使得我之『總』與彼之『總』失衡,人財物越減弱,則我之『總』終將弱於敵之『總』,失敗必將到來。

城被圍後,人財力之『總』均為恆定,時間越長,均會減少。如無外援,則城破人亡為大概率,除非敵主動撤軍。安史之亂睢陽之圍,彈盡糧絕,人人相食,最終在無外力相助之下,城破人亡。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此處有多種斷句,另兩種為“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前者意思相差不大,後者,如何理解“勝久”呢?勝得太久了?不通呀。所以,取現有說法,且“貴勝”跟後文之“兵貴勝,不貴久”呼應。

2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闡釋:

隋煬帝三徵高麗,萬里轉輸,民窮財困,國力漸凋,內亂叢生。民不聊生走投無路只有聚眾為匪,“無向遼東浪死”。攘臂一揮揚州亂,楊玄感興兵內訌,“乘其弊而起”,開啟隋滅之序幕。此已非孫子所言“久暴師則國用不足”,乃“久暴師則國將亡”矣。

因【日費千金】,故須【速】而不能【久】,此理易解。但“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何解?郭化若版本釋為“用兵只聽說老實的速決,沒有見到弄巧的長久”,理解起來忒怪。什麼叫作“老實的速決”?“弄巧的長久”,弄什麼巧呀?既然孫子強調“速勝”,為何速勝卻為“笨拙”、“老實”?不應該是“速勝”才謂之“巧“嗎?

而“未睹巧之久也”,應理解為“帶兵打戰,從沒見過巧妙應戰能夠持續長久的”,即打戰,是有基本規律的,按照正道行之的,詭道的施行,必須乘敵有隙,能夠調動敵人,減少敵之『總』之損。打戰,沒有那麼多的出奇制勝,因為“巧”不可能持久,“巧”亦為奇計,哪有那麼多的奇計呀。該做的動作都要做,該行的流程都要行,該守的規矩都要守,然後等待時機,一舉破敵。“巧”只能是靈光一現,只能是瞬間火花,出現了就要抓住,抓住了就趕緊施行,施行了就必須有勝果。那麼,如此理解之後,“拙速”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就是指質樸無華 [simple]簡單地追求速勝。巧詐不如拙誠(出自《韓非子》),即為類似用法。打戰要追求簡單直接快速制勝,一擊必中,而不是場面漂亮奇計迭出花費時間過長。一記普通的招式,快速出招,一招殺敵;而非一套拳法打完,姿勢優美,場面動人,即便勝了也費時過久,何況費時太多還易帶來一系列弊端。

3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闡釋:

【役不再籍】,則不再削弱我之人員之『總』。一次徵兵,不再徵兵了。那如何解決兵源問題呢?第一是採取“速勝“法,迅速地取得勝利,則無須徵兵。第二是將敵國軍士變為己用。後文有【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即為此理。

【糧不三載】,則不再削弱我之物資之『總』。一載而去,再載而歸,戰爭中通過佔用敵之糧而為食。

解決之道為【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則不但增加了我方之『總』,亦削弱了敵之『總』。【取用於國】,此處國為他國,即與後文之“敵”對仗呼應。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為我們造“,此歌唱的就是”取用於國“。《論持久戰》提及”在戰爭的過程中,中國能俘虜許多的日本兵,奪取許多的武器彈藥來武裝自己;同時,爭取外國的援助,使中國軍隊的裝備逐漸加強起來。”這就是“取用於國“。

軍食,此處是軍+食,食為食物,人之食及馬之食。軍為軍人及軍需。

4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闡釋:

為何“國”會因“遠輸”而“貧”?為何“百姓”也會因此而“貧”?帶兵出征越遠,則用於運糧的路程就越遠。一車糧,路途越遠,則被運輸者吃得越多,實際抵達目的地的就少。所以,越遠的運輸路程,就必須運輸越多的糧草。所以說“遠輸”,將花費國家更多財政,國家向百姓徵稅也就會更多,這樣下去,自然國貧百姓貧。所以,發動戰爭,最大的問題是後勤保障,後勤保障最關鍵的是物流運輸。抗日戰爭時,南邊守住“滇緬公路”,北邊守住“駝峰航線”,即為當時中國抗戰的兩條後期保障生命線。

“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為何“近於師者”就會“貴賣”?因為軍隊駐紮,需求增加了,軍人有錢可隨意花,所以,物價飛漲。為何“貴賣則百姓財竭”?因為物價飛漲了,而百姓因為手頭收入未增加,所以因了通脹使得貨幣貶值,要花比軍隊沒來之前更多的錢財去維持生活,他們的錢財就會很快用光。

可為何“百姓財竭”了,就要“急於丘役”呢?

此處如果是在國內作戰,則百姓為本國子民,因此貴賣是會導致“百姓財竭”的,但是為何“百姓財竭”反而要“急於丘役”?

而若為出國作戰,則貴賣之後也是敵國百姓財竭呀,為何我國要急於丘役?

此處是否應該理解為:在軍隊附近形成了集市,而因為軍隊需求大,同時軍人手頭有錢,則導致物價貴,貴到百姓的錢財都因為通脹而用光了,如此則軍隊必然也因消耗過大需要國家增加錢財供給,如此則須國庫給予更多的支出,國庫錢不夠,就要向全國老百姓徵收。也就是說,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此處的百姓是指近於師者之百姓,連他們都“財竭”了,可想而知軍隊的財也竭了。百姓此處為參照物,通過“百姓財竭”來反襯軍隊也財竭。這樣來解釋,相對更講得通。

5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闡釋: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鮮明地揭櫫了敵我雙方強弱態勢之對比。削弱敵之『總』而壯我之『總』。為何“一”與“二十”能夠劃等號?因為後勤也要【食】,離國境越遠,即進入敵國越深,則後勤運輸所消耗就越大。二十鍾運輸,僅餘一鍾交付作戰部隊,就是說十九鍾都是後勤運輸人員往返路上消耗的。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殺敵,要靠激勵;獲得敵人的關鍵要害,就要獎勵。戰場上立功了,就要獎勵他們。這也是【日費千金】的支出所在。所以說,戰爭發的是資金戰,沒有財富積累的國家,就無法支撐發動戰爭的,更無法支撐長期作戰。

【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大部分的版本,都將【而更其旌旗】,歸入上一段,但上一段是講的資金付出,這講的是獲取物資,一種付出一種收入,二者關係不同,所以,應列入此段更合理。這一段講的是收入增加,即壯大己之『總』,弱化敵之『總』。將繳獲之車,編入自己的車隊;將俘獲的敵兵,善待養護,為己所用,這樣就是讓我軍變得更強,從而越發能夠戰勝敵軍。【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改變敵我雙方兵力之『總』之關係,把敵軍變成我軍,敵之軍需物資變為我之軍需物資,實現弱敵強我之成效,則是雙倍增強關係。解放戰爭期間,國軍士兵,被俘經教育後,即成為解放軍,所以國民黨兵力逐步削弱,解放軍兵力不斷補充並逐步變強,直至雙方兵力強弱關係發生轉折之後,解放軍作戰就基本上呈摧枯拉朽之勢。

6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闡釋:

打戰目的是為了勝利,而不是為了打得越久越好。所以,作戰就要追求速勝,減輕後勤壓力,避免後方生亂。懂得真正的作戰目的和方法的將領,才是老百姓和國家的救世主。


增大先生評析:

《作戰篇》揭示了孫子兵法的幾個核心概念:

1、用兵之害:其原則為“如何避免我之總之消耗”。

(1) 日費千金:作戰,打的是資金。

(2) 鈍兵挫銳,

(3) 屈力殫貨,

(4) 諸侯乘其弊而起,

(5) 貧於師者遠輸,所以,要儘量減少遠輸,

(6) 近於師者貴賣,要增加物資,減少通脹,

2、用兵之利:其原則為“如何削弱敵之總”。

(1)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務食於敵,

(2) 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

3、 作戰原則:故兵貴勝,不貴久。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一定要縮短作戰時間,不能打持久戰。孫子兵法,都是辯證法之運用,同一原則,對於我方有利,反過來,則對於彼方有利。如,若面對強大之敵,則要設法將其拖入持久戰,通過時間來消耗其人財物,從而是使其後方空虛出事。歷史上每當攻打遊牧民族時,中原王朝興師動眾,而遊牧民族則堅壁清野遠遁之,不與你正面交戰,等你輕騎冒進,或久戰斷食之虞,再行傾師反攻。

《孫子兵法》正解之二:破解千年誤讀迷霧,還原孫子思維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