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对陆海生物及环境状况描述差异巨大,其中有何玄机?

《山海经》作为一本充满了神话、奇幻色彩的上古奇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对其中的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小说、影视剧中常常见到的九尾狐以及她们所生活的青丘,又或者是游戏中常常作为大boss出现的饕餮等等。但是经过观察,笔者发现无论是小说、影视剧、游戏,乃至我们经常接触的神话故事,关于陆地上的神兽、神奇生物以及各种场所千奇百怪,鲜有重复,但是关于海外的海洋生物、以及各种岛屿的名字,往往是只有那么几个,然后被重复利用重复出现,甚至我们熟悉到看到名字就能知道它的方位、岛上有哪些生物等等。

陆地与海洋信息的如此不平衡,原因在哪里呢?


《山海经》中对陆海生物及环境状况描述差异巨大,其中有何玄机?


一.古人信息渠道的限制

我们都知道,《山海经》的成书时间相对较早,出现于春秋战国年间。但是因为时代久远,作为主体的图画在岁月的消磨时全部消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字都是对图画的注解,因此,对于海洋与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信息的遗失,时间的消磨占了很大的成分。除此以外,古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则是根本的桎梏。这种信息渠道的桎梏并不是指对于海洋的陌生。事实上,古人海上的活动痕迹并不少,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海上丝绸之路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历经秦汉的发展,在汉时与西域建交后更是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在唐时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日益攀升,最终在五代十国时期达到鼎盛。这样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如果对于航线及其附近的海域情况、国家、民风等信息要素了解不充足,那么是决计无法建立起来的。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先民们就已经对海洋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样的认知的形成,绝大部分是出于生存所必须要了解到的,

但是这与我们所需要的对海洋信息的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所想要知道的更多的倾向于思想、精神世界以及神话故事。

面对这种需求,根据当时(《山海经》成书时间)的科技情况以及人民的心理需要,是没有条件出现的。争霸是诸侯诸王之间的事,平民百姓在战乱之中的生活是相对艰难的。当人们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生存上时,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与追求相对来说是很低的。已经知晓的信息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额外的花费和付出与得到是不成正比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是不会主动去探索未知且危险的海域的。


《山海经》中对陆海生物及环境状况描述差异巨大,其中有何玄机?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原因,大海带给人们的恐惧自始至终都未曾改变,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恐惧会被逐渐放大,所以在面对海域与海洋生物时,先人或许采取的是回避的姿态,为了安全的保障。这也是为什么,提起神话传说中的海洋生物,我们的印象十分固定:龙、鲲鹏等等,实力强悍、体型庞大、性情凶猛,这与先民们对海洋的恐惧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事实上,我们在阅读其他国家的神话故事时,也能发现明显的相似点。世界上人们所熟知的海上凶兽,除了以迷惑手段为主的海妖塞壬以外,利维坦、九头蛇、巨齿鲨等都是体型庞大、性情凶狠的怪物,在这一点上,先民们的认知显然不受地域限制并且达成了统一。

二.古人的海上浪漫情结

在《山海经》整部书中关于《海经》篇的叙述中,笔者最喜欢的还是《海外南经》的开篇:“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这段话为我们很好地营造出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对海洋世界,并且通过世间星辰万物的运行为其附上了一层浪漫的外纱。外面的几篇叙述也沿袭了这样的风格,整个海外、海内世界都显得平和、浪漫、神秘。


《山海经》中对陆海生物及环境状况描述差异巨大,其中有何玄机?


我们来看一看在《海经》中出现的山、水、生物、国家,和《山经》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是《海外南经》篇中,无论是山还是生物,几乎没有记述,记述的国家也是少的可怜。这就是前文所讲到的,信息渠道与获取方式受限。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古人对于海外世界的向往与浪漫幻想。

《海经》中叙述的活物虽然不多,但每一个都是有着很大的来历。比如《海外南经》中记载的比翼鸟、毕方鸟。比翼鸟不用笔者多说,大家都明白它的含义。而毕方鸟则是神话传说中司火的上古神鸟,居于树木之中,所以既是火神又是木神。外表形似丹顶鹤,却只有一只脚。在关于毕方鸟的神话传说中,曾经随侍黄帝的战车左右。除了这两种大名鼎鼎的神鸟之外,南海中还有一处神秘的领地,名为“崑崙墟”,也就是我们在神话仙侠小说中常常会听到的“昆仑墟”,指的就是昆仑山。“崑崙墟”与比翼、毕方两种鸟的搭配,一下子将我们拉入了上古神话世界。

从《海外南经》篇的记述内容看来,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一些古人对于大海的看法。南海中记录在书中的国家大概有十六个之多(笔者统计,有一定出入),记载的生物不过野、毕方鸟、比翼鸟三种,出现的地点有崑崙墟、狄山、汤山三处,记载的河道更是只有赤水一条,用一句人迹罕至来形容丝毫不为过。且记述内容过少,我们也可从中看出古人对于大海的探索确实不多,形迹受限。那么,既然对大海知之甚少,笔者为什么始终强调用浪漫来形容《海经》世界呢?


《山海经》中对陆海生物及环境状况描述差异巨大,其中有何玄机?


如果我们将四部《海外经》联合起来看,会发现其中记载的国家也好、生物也好、地点也好,绝大多数都是常常出现于我们所熟知的各个神话传说中的。譬如说《海外西经》中出现的“常羊之山”,正是我们所熟知的刑天与黄帝争位,落败后被斩掉头颅,“葬之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地点。

除此以外,轩辕之丘、诸夭之野也是传说中黄帝轩辕的居所与战场。如此多与黄帝有关的人物、事迹、地点,那么轩辕之国出现在西海也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北海中出现的地点人物比黄帝更加古老。钟山是传说中烛阴神的所在地,“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能力十分强大,人们对其又有烛九阴之称。昆仑无需多说,上古神话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最有名的神山之一,并且在神话中,道教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以外,北海还有共工台、颛顼葬等地,夸父逐日失败后“弃其杖”所化的邓林。

东海中的国度与地点相对来说更加玄幻,如青丘国,如朝阳谷,如雨师妾,这都是仅限于神话中、亦正亦邪的存在,且为人所熟知。


《山海经》中对陆海生物及环境状况描述差异巨大,其中有何玄机?


仔细看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先人对于《海经》篇的记载,幻想远多于实际。能够幻想出如此多的地点、人物,并且将其有理有据、绘声绘色的记述下来,足见古人们精神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三.海神形象

既然是海洋,那就必定有海神的存在。《山海经》中对于海神的记载是四海神灵,而非我们传统观念中的龙。由于航海技术的限制,陆地上的人们对于海洋世界知之甚少,大多数的描述都是基于主观的想象。“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黄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为海神。”“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通过对四海海神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拟人化的特征已经初步出现,并且出南海不廷胡余外,另外三位海神都是人与兽相结合的模样。

以鸟身操纵蛇的四位海神展现出的是一样十分鲜明的矛盾对立的形象:先民们既想探寻大海,追求凌天飞越从而获得自由与释放,同时又不得不被大陆所束缚。鸟身意味着人们对于大海的强烈渴望,蛇神的无奈则意味他们因为对于大海的畏惧而无奈退缩。


《山海经》中对陆海生物及环境状况描述差异巨大,其中有何玄机?

四.结语

《山海经》的绘制虽然受时代与技术的限制,对于精彩的海外世界的叙述寥寥无几,但这并不意味着先民们对于大海就真的一无所知,并且恰恰相反,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想象、并且试图接近大海、了解大海。对于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诸多神祇的海外国度的幻想就是最好的证据。

大海真的纷繁无比且美丽多姿,并且直至今日,人们依旧在为探索大海而竭尽全力。这片神秘的海洋,是我们与先人跨越时空而交汇的思维所在。

参考书目:

[1]刘滴川:《山海经校译》,作家出版社,2017

[2]刘滴川:《山海经万物纲目》,作家出版社,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