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那你知道它們的區別嗎?

古印度作為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古印度除了包括現在的印度還包括孟加拉、尼泊爾、巴基斯坦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在我國,又將其稱為“身毒”、“天竺”,後而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改譯為印度。

古印度的第一個文明誕生為哈拉巴文明,該文明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而後由印度西北入侵的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再次建立新的文明。值得一提的是哈拉巴文明已經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但至今未解讀成功。公元前1500年-前600年,雅利安人逐漸從入侵者變成統治者,開啟了印度的“吠陀時代”。

在吠陀時代,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建立以及社會階級的分化,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由此產生,以因果報應和再生為基本原則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宗教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雅利安人把自己人分為武士貴族、祭司、平民三個等級,把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居民稱為奴隸,繼而發展出了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其中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三個種姓屬於再生族,即死後可以再度為人。值得一提的是,之後還分排除在種姓之外的等級旃陀羅。

婆羅門:種姓的第一等級,被視為社會的首腦,由主管宗教祭祀的貴族組成,主要從事祭司和社會領導工作。擁有大量的奴隸和土地。

剎帝利:有王族和軍事行政貴族組成,最高統治者的國王屬於剎帝利。

吠舍:整個社會的支持和供養者,即從事農牧工商各行各業的平民大眾。

首陀羅:最初由被雅利安人征服的本土居民組成,而後被降級的雅利安人也有屬於首陀羅的,這個種姓在政治、法律和宗教都處於無權地位。

你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那你知道它們的區別嗎?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