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读苏轼怀念欧阳修,表达人生如梦感慨的《西江月》?

江湖夜雨92


如何赏读苏轼怀念欧阳修,表达人生如梦感慨的《西江月》?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译文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西江月》词牌:

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解读

这是一首怀念恩师欧阳修的词。对苏轼来说,欧阳修不仅是他受业的恩师,也是一路提拔他的文坛领袖,更是让他一生都仰慕、崇敬的道德伟人。可以说,苏轼崇高的人格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欧阳修的影响。苏轼一生写了很多赞美、怀念恩师的文章,从初闻欧阳修之名一直写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他怀念欧阳修的词作也有很多,但大概要数这首《西江月》最有风致、最有感情。我们可以联系当时的背景来体会词中包含的深沉意蕴。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结束了漫长的黄州贬谪生活,“量移汝州”。在黄州的五年时间里,苏轼过着几乎是软禁的生活,也从未离开过这个穷乡僻壤。这次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过扬州拜访了平山堂,凭吊恩师。此时离上一次苏轼拜访平山堂(在熙宁七年(1074),即第二次过平山堂)已经整整十年,离最后一次见到欧阳修(在熙宁四年,即第一次过平山堂)已十三年。

此时欧阳修逝世已经十二年,词中所谓“十年不见老仙翁”,如果按照数字来看,应是指离上一次过平山堂吊唁已十年。但文人写词可以只举其成数,十二年、十三年未必不可以称“十年”,所以这里所说的“十年”可以有多种理解。此时,岁月的无情流逝,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这些年来的坎坷经历,让苏轼感慨万千。

词的开篇三句,有一连串数字:“三过”“半生”“十年”。这三个数字写尽了这些年苏轼的经历和心情。苏轼平生三过平山堂(已见上文),当他第三次登上平山堂时,前两次的景象一一浮现,给他造成一种时空交错的幻觉。十几年的、或者半辈子的时光,在记忆中如梦一般短暂迷离。

“弹指”一词本是佛教用语,见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一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把“半生“说成一“弹指”。一长一短形成对比,这也是用了佛家的观念。

经过黄州贬谪之后,苏轼对佛家的理论有了比较深的了解,词中随手用来,自然圆融。“壁上”句写欧阳修留下的墨迹,增添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龙蛇飞动”既是形容其字的俊逸潇洒,也与“老仙翁”的身姿呼应,暗示他的道德文章。

接着由欧阳修的墨迹想到他的生平著作,“文章太守”一语既承接上文语义,又暗用欧阳修词中的句子,十分神妙。这里的“欲吊……仍歌……”是一个整体,“歌杨柳春风”是“吊文章太守”的具体方式。欧阳修曾在平山堂前种植柳树,其《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有“手种堂前垂柳”一句,苏轼十年之后拜访平山堂,这柳树必然已是巍巍长成了。

所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睹物思人,追忆已逝的岁月,总能平添无限的悲意。承接这种悲意,苏轼又化用白居易的诗,慨叹生命的虚无——这是他身罹大难之后一直都有的慨叹。前人往往激赏本词的最后两句,因其在化用白居易诗之外,又增进一层:既感慨岁月、生命的虚无缥缈,又指出世间人在未曾醒觉之前,都只是沉睡在梦中,也包括他自己。这种带有自哀的自醒,是苏轼思想成熟的表现。

宋释德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卷二七《跋东坡平山堂词》记载:“东坡登平山堂,怀醉翁,作此词。张嘉甫谓予曰:时红妆成轮,名士堵立,看其落笔置笔,目送万里,殆欲仙去尔。余衰退,得观此于祐上座处,便觉烟雨孤鸿在目中矣。”这段记载给我们留下了当时场景的珍贵记录。“红妆成轮”“名士堵立”,可说是一场盛会,但是苏轼“目送万里”“殆欲仙去”,则哀伤之情溢于言表。

在盛会之时写一点岁月流逝的感慨,这是自古以来文人的俗套,苏轼或许也不免有些刻意。但是苏轼的感慨是有真实的经历和现实为基础的,在他崇高的人格的感召下,当时的观众和今日的读者在看到这些字句时,都会感慨万千。



苏轼的《西江月》抒发了对恩师欧阳修的深挚怀念,表达了休言万事转头空,现实生活已如梦的感慨。原词如下: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师生情义笃厚,途经不忘凭吊。

对苏东坡来说,对其影响巨大的,除了其父母之外,就要数欧阳修了。苏轼初次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欧阳修为主考官,当读到他的文章时,大家赞叹,本欲评为第一,又怀疑为其弟子曾巩所做,改为第二。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读苏轼书,不觉出汗,痛快痛快。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可喜可喜。从此,东坡便声名远播,后来,欧阳修还多次不遗余力地提拔他。

这次,苏轼由黄州调任河南汝州。走水路途经扬州,苏轼想起恩师,再次登临平山堂。平山堂,为欧阳修在扬州做官时所建,地势很高,站在堂中,可远眺江南诸山,所以叫平山堂。这是诗人第三次经过扬州。



半生弹指而过,又见恩师真迹。

上片,写苏轼第三次来到平山堂,自己已经四十八岁了,大半生已弹指而过。(弹指,本为佛教用语,佛家称极短的时间为刹那,一弹指为六十五刹那。可见,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十多年已不见恩师了,看见墙上挂着他亲手书写的,龙蛇飞动,飘逸潇洒的笔迹,不仅感慨万千。已经十多年了,苏轼对恩师仍念念不忘,可见师生之间的深挚感情。龙蛇飞动,是对欧公书法的赞美,出自李白的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本来想凭吊恩师,谁知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老师在平山堂书写的词。欧阳修的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秋。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欧阳修的词表达了自己,以前浩气干云霄。劝人们,行乐要趁青春年少时,你看象我这样的衰翁就不行了。你看,人一辈子很短,真正有质量的生活能有多少年呢?

唱着欧阳修的词,苏轼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大半生都在贬谪之中,不禁想起了白居易的那两句诗,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更让人感到痛楚的是,词人还追进一层,更强烈地表达了对人生,事实苍茫的无限感慨,不要在说万事转头空了,我还未转头时,已感受到了人生如梦,生死都如一梦中。

据说,东坡做此词时,周围有很多围观的百姓,久久不肯离去,一直目送他到万里之外。今天,读这首词,两位文章太守的儒雅风流,恍如目前,而弹指间,一千多年又过去了,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东坡吟唱人生如梦,感叹岁月蹉跎,一事无成之际,他在路上,又连续接到两道圣旨,连升两级,成为帝王之师。

他的人生又怎能如梦,他的道德文章足以垂范千古。


江湖夜雨92


《西江月》平山堂,乃是苏轼在平山堂见恩师手迹有感而发。

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注解:第三次过平山堂时,感叹时间过的快,弹指间已过了半生。十年没有见到恩师,而恩师已仙逝,只看到壁上恩师气势雄浑的亲书手迹,犹如龙蛇飞动。睹物思人,在堂前写下这首词,耳闻歌女唱欧词,感慨万千,逝去的人到头来万事皆空,而活着的何尝不是如梦一场。

从苏轼三次过平山堂时,就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又感慨时间短暂,已过去半生,而平山堂是恩师欧阳修扬州所建,又见恩师手迹,抚今追昔。“文章太守”“杨柳春风”用原句,重现恩师风采。词中的杨柳也是恩师亲手种于堂前的。眼前的种种,随着恩师仙逝,一切皆空,想到自己遭遇坎坷,觉得人生不过虚幻,人生如梦,就不算什么事。从“弹指”是佛家用词,而“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也是用佛家观念看待事物。人死后万事皆空,而活着的人万事皆梦。大有解脱出世的意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