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古今多少稀奇事兒,把酒盡付笑談中。

各位看客老爺,祭酒又來給您說道這紛雜塵世,玩物人間。

上回說到秦始皇陵從選址到建成,兩千年來經歷各種子虛烏有的盜墓事件,最後在上個世紀打井隊意外挖出人俑,國家文物局和陝西省委組建考古隊進行考古。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那麼,真正的秦始皇陵又藏著什麼秘密?


/歷史上的皇陵佈局


歷史上對於秦始皇陵其實有過很詳盡的描述。

陵墓修建的主持者之一李斯曾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作為當事人,此說大致無誤。

因此可以推斷,秦陵當有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

裴駰的《史記集解》引《皇覽》曰:“墳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餘。”

可知秦始皇陵最初的封土有五十餘丈,約合今115米。

封土的北側、西側有大片建築,模仿的是逝者生前“前朝後寢”的制度。

此外,秦始皇建立了完備的陵寢制度,當年曾遷徒“三萬家”到陵園居住,負責修建與維護陵園。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而有關秦陵概貌,《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得最為翔實,也最為可靠: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酈道元《水經注》卷八則記載:“秦始皇……旁行週迴三十餘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後宮無子者,皆使殉葬,甚眾。”

依據上述文獻記載,人們繪製的秦始皇地宮及墓室的景象,如下圖所示。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秦陵拱形的頂部是“天文星宿之象”,遍佈由夜明珠製作的日、月、星及銀河、二十八星宿。

宮室地面“百川、五嶽、九洲,具地理之勢”,“江河湖海”用水銀灌輸。

銅質棺槨放置在象徵中國疆域地貌的版圖上。銅棺周圍點綴著“人魚膏”人形銅地宮中安放了可以自動射箭的機關(“機弩矢”)。一旦有盜賊擅自進入地宮,通過機發裝置連接起來的弩機可以自動連射。

除了這兩處記載外,東漢衛宏撰寫的《漢舊儀》在史記的基礎上,又加了一些新的內容,描述皇陵工程之浩大,地理位置之深。

“使丞相李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三十七歲錮水泉,絕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極不可入。奏之曰:‘丞相臣斯昧死言,臣所將隸徒七十二萬人治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狀。’制曰:‘鑿之不入,燒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深極不可入”、“鑿之不入,燒之不然”的地方是哪裡?大致應當是挖到了岩石層。

之後《史記》又載:“大事畢,已臧,閉中羨(yán,巖),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這段文字透露了地宮的三道大門,同時還寫出秦二世為了保密而以工匠殉葬的殘酷。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當秦始皇陵的修建進入尾聲之時,工匠正在地宮中門以內幹活,突然“閉中羨門,下外羨門”。

辛辛苦苦的工匠最終竟然一個也沒有逃出,全部成為殉葬品。

而皇陵中除了“中羨門”、“外羨門”,因當還有一“內羨門”,共同組成地宮的三道門,三道羨門當在一條直線上。

此外,司馬遷寫“中羨門”用了一個“閉”字,寫“外羨門”用了一個“下”字。這說明“中羨門”是可以左右開合的,而“外羨門”則是能上下啟動的。

至於“內羨門”怎麼開合,沒有具體記載,依照陵墓的慣例,這很可能是一處被封死的大門。


/考古下的秦始皇陵


當然,上述所說都是文獻中的記載,未必屬實,真要一窺真相還得依靠現在的科技力量。

所以在2002年的時候,秦始皇陵考古項目正式被科技部納入863計劃。

這也是我國首次將文物考古及保護列入高新技術計劃,國家不但為項目投入了專項資金,還為考古學家們提供了遙感和高科技探測技術,在不打開,不傷害秦始皇陵的基礎上,對秦始皇陵地宮及陵園區進行的大規模勘察。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經過勘測和數據整理,考古學家們掌握很多關於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的信息。

秦始皇陵園仿照其實是咸陽都邑的標準建造,佔地近8平方千米,從內到外可分為四個層次:地宮、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

整個陵園以封土為中心,外面有兩道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與皇城。陵園內城面積1178.85畝,外城面積3052.65畝。

外城四面各設一門。東門在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宏大。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

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土之南,非常壯觀。

其中地宮位於陵園區的核心位置,在內城的南半部的封土之下,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深30米。

是存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也相當於秦始皇生前所住的宮殿。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接下來是內城,內城是陵園區內設施最多區域,尤其是南半部,北部則較多為一些後宮人員的陪葬區。

再往外就是外城,外城西部的地下設施是比較密集的,南北兩個區域尚未發現遺蹟,通過勘測,考古學家得知,外城各個方面都要稍遜於內城。

外城之外,就是各種殉葬坑和陪葬坑了。

不過,據考古學家們研究得知,其實秦始皇陵在最開始的時候,是有地面建築的,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只有一個高高的封土堆的樣子是不一樣的.

只不過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這些建築已經消失不見了。只剩下那厚厚的封土繼續保護著地宮。

在這些表面的粗夯土之下,有一個圍繞著墓室,高出地面將近30米的矩形夯土牆。

這堵牆,東西長145米左右,南北寬120米,並在東面和西面各有一個墓道。

而在這堵牆內是一個九層階梯狀的夯土高臺建築,這九層階梯每層高不到三米,寬2.5米左右,最上層的表面是一個平坦的大平臺。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對於這個九層高臺建築到底是幹嘛用的,有專家提出說其乃古時候祭祀用的祭臺。

因為春秋時期的帝王陵墓,會在封土上建立一個享堂,也稱王堂的建築,專門用於祭拜。

而在《漢書》中曾有一句話這樣描述秦始皇陵,“中層觀遊,上層山林。”

根據這句話,考古學家們推測,當時的陵墓設計者設計這座高臺,是為了讓秦始皇的靈魂能夠站在這些臺階上登高望遠,觀賞自己的大好河山。

不過目前這些還都屬於考古學家們的一些猜測。

其實在2002年的那一次探測中,專家們還發現,這片土地還存在汞強弱異常,在地宮的東北側,強度最高,其次是西南側,在地宮的西北側,則幾乎沒有。

根據這片土地表現出的汞強弱特點,結合中國當時的地理特點,專家發現,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水銀分佈格局和我國的水系分佈大體對應。

除此之外,專家們通過探測還發現,在秦始皇陵的地宮中,一直有一個移動的金屬物體。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和《史記》中的描述對比,那麼這個移動的金屬物體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青銅棺槨,至於為什麼會一直移動,當是它一直漂浮在水銀製成的河流之中。


/秦始皇陵的出土文物


對於秦始皇陵的出土文物,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兵馬俑了。

但事實上,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坑只是秦始皇為自己修建的眾多陪葬坑中的一處。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只可惜,秦陵絕大多數陪葬坑並不對外開放,還在修復過程中的出土文物普通觀眾根本無法見到。

這些文物要麼只在臨時展覽中露面,要麼根本就沒離開過實驗室和庫房。

所以,祭酒就奉上一些資料圖片,幫大家彌補遺憾。


石鎧甲坑

從1998年7月下旬至1999年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考古隊對始皇陵外城東南部的一處大型陪葬坑進行了復探和小規模的科學試掘,取得豐碩的成果。該陪葬坑編號為“K9801”。

這裡出土的“甲冑”用品均為真人用品大小,不過與銅製、鐵製的此類用品不同,它們均是用青石所制,扁銅絲來進行串聯。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其中最讓祭酒驚歎的是一副頭盔,其每個石片均有不同的弧度以保證最好的貼合度。

同時,對戰士的保護措施相當嚴密,整副頭盔僅僅可露出眼睛和鼻子而已。

在這個龐大的坑內,估計有上千件石質鎧甲、頭盔,還有二號坑曾經出土過的馬韁索、青銅車馬器構件、青銅錛、箭頭及其他軍用裝備文物。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所以,這個陪葬坑應確切地稱它為秦始皇陵的“軍備庫”。


銅禽坑

銅禽坑發現於2000年8月,距離秦始皇陵的中心點有1.5公里,是目前已知最遠的一處陪葬墓群。

考古工作者在七號坑共清理出土青銅禽46件,其中銅鶴6件,天鵝20件,其它為鴻雁等禽類。

這些青銅禽類,有的水中覓食,有的伏臥小憩,有的曲頸汲水,栩栩如生。

由於盜擾及坑體焚燬坍塌,這些水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出土時青銅水禽不同程度地保存著白色彩繪,可見當時青銅水禽製作完成時,表面也施有彩繪。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除此之外,還有15件姿態詭異的陶俑,這些陶俑是這個坑內最神秘的地方。

這些陶俑共分為兩種姿勢,一為跪姿,一為坐姿。他們均頭戴軟帽,身著短袍,下穿長褲。

跪姿俑雙滕跪地,上身挺直,右手向前彎舉,手心似有持物痕跡,左手下垂。

坐姿俑雙腿前平伸,席地而坐,體前俯,兩臂平壓在雙腿之上,左手半握,拳心向上,右手半握,拳心向下。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然而,這些動作的寓意至今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


百戲俑坑

百戲俑坑發現於1999年,其地理位置距離石鎧甲坑僅有35米的距離。

1999年5月至6月,考古隊對該陪葬坑進行了試掘。通過試掘,對該陪葬坑的性質、內涵及建築結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陪葬坑呈東西向長方形,坑體東西長40米,西端寬16米,東端寬12.3米,坑東西兩端各有一斜坡道,坑內有兩道土隔牆三個過洞,坑總面積約800平方米。

同樣以陶俑為主,百戲俑卻和兵馬俑有著非常大的差別。

已經出土的百戲俑幾乎全部都是光著上身,下身只穿個短裙。

戰國末期非常流行說唱和雜技表演,統稱為“百戲”。可以看出,這些百戲俑就是為秦始皇表演節目的藝人。

百戲俑坑中除了有百戲俑之外,也出土了不少用於表演的道具,像秦鼎等等。


史記對秦始皇陵記載多半為真?考古發現:始皇帝青銅棺槨狀態詭異


關於始皇陵的歷史記載和傳說,雖然令人難以置信,但很多卻被目前的科學探測及考古發掘所證實。​

所以,用“眼見為實”的實證科學,現代人根本就破解不了始皇地宮的奧秘,而解開這些埋藏於地下的巨大秘密,可能會幫助我們迴歸對古代中華文明的正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