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飞鸟和鱼的距离

而是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距离

临床上的时候,很多同事(包括我自己)都对医保政策有很多不满,觉得医保政策是在限制医生手脚,经常要开这种药,没得开,要开那种药,没法开。

我们碰到很多都是重病人,却因为医保限额的问题,一边救人,一边还要算账,你住院时间不能太长,你用药不能用得太贵,否则,医保经费就要超标。甚至,因为怕重病人吃医保经费,所以连收入院都不敢收。

可另一方面,医保那边又说,你们这些医生真是不懂政策,我手头医保经费就只有那么多,不控费还得了?医疗服务是无底洞,是可以没有上限的,我在这里管钱,你在那里花钱,花钱的怎么就不懂管钱的苦呢?

医保只是公卫的一部分,却可以折射出临床与公卫之间的裂痕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说,临床与公卫都是在为了人类的健康福祉而奋斗,它们的目标是完全一样的,可为什么它们之间的裂痕却在不断加大呢?

回想 100 年前临床与公卫之间的距离还没有那么遥远

可以说,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奠基与开拓,离不开一大批坚持公共卫生理想甚至投身公共卫生事业的临床医学家。

刘瑞恒,中国首位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协和医院首位中国人院长,中国外科学奠基人,但他同时也与协和公卫教授兰安生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卫生事务所,开创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先河。后来,他又担任国民政府卫生部长,大搞乡村卫生建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多级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成为当时世界的典范。

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 协和八

伍连德,著名传染病学家,1903 年在剑桥大学取得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创始人。1910 年,东北鼠疫大流行,夺去了 6 万人的生命。伍连德奉政府之命,驰援东北,领导那里的疫情防控工作。他在那里建临时医院,隔离病患,赶制口罩,消灭传染源,又将铁路全部停运,同时设卡检疫。经过两个月努力,终于控制住了疫情。后来,他在中国主持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向世界输出中国抗击鼠疫的经验,得到世界认可。

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 协和八

颜福庆,第一位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的亚洲人,后来又获得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证书,先后创立了湘雅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及中华医学会,但他高度重视预防医学,他在上海医学院亲自组建了公共卫生科,同时认为医学生应该学好公共卫生知识,他要求每个医学生都要轮转一个月公卫实习,这也促使当年上医一大批医学生将公共卫生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比如苏德隆、张炳瑞、戴天右、乔树民、顾学箕、郁维、刘承义、刘宝珠、马龙瑞、盖宝璜、石茂年、胡克成、王兆俊、包允等等。

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 协和八

苏德隆,我国流行病学奠基人,1935 年以年级第一毕业于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后来在颜福庆影响下进入预防医学领域,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牛津大学取得公共卫生硕士和哲学博士。新中国成立后,苏德隆为我国血吸虫防治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全面阐明了钉螺的分布规律,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既治疗又灭螺的综合措施,同时还阐述了启东、海门等地肝癌发病率高与饮水的关系。

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 协和八

汤飞凡,1921 年在湘雅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后来又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但他始终坚持这样的信条:「当一个医生一辈子能治好多少病人?如果发明一种预防方法却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于是,投身到了病毒研究及疫苗研制工作中。1943 年,他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批临床级青霉素。1955 年,他分离出了世界上第一株沙眼衣原体,为了验证沙眼衣原体与沙眼的关系,他还将分离出的衣原体接种到了自己眼睛里。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开创了中国的病毒学研究。

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 协和八

翻阅中国百年卫生发展史你会看到太多像他们这样横跨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人

这里所讲到的几位,还只是冰山一角。

他们也许工作的内容不太一样,但却都始终相信:

预防的重要性;

群体的重要性;宏观视角的重要性;当然还有,为人群服务的重要性。

这些奠定了中国卫生事业基础的前辈们,用今天的话说,就叫做「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正是他们,为中国的卫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2 年,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院士提出了「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这个概念。

陈院士当时指出:慢性病、传染病等问题,正日益成为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这次新冠疫情的出现,则更是将预防与治疗结合、临床与公卫结合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 协和八

可另一方面,我们却也注意到,「医防脱节」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重临床轻预防、重疾患轻人群」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

而且更糟糕的是,公共卫生与临床机构长期缺乏沟通,以至于公共卫生人才不关注临床,而临床医生则不重视公共卫生知识,重治疗轻预防。

所以,陈院士才提出:中国亟待培养一批既懂临床医学、又懂公共卫生的跨界人才。

可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在中国卫生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对于很多临床医生或医学生来说,公共卫生并不是那么遥远的东西,甚至很多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将公共卫生作为了自己的终生事业。

这些人里甚至好多都是在世的,他们也许就是我们老师的老师,或是老师的老师的老师。

正如已故公共卫生学二级教授戴天右(戴尅戎院士的父亲)在 2002 年一篇纪念颜福庆的文章里写到的:「今天大多数 70 岁以上的公共卫生教学、科研或行政骨干力量都是当年医学本科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可像是这样的临床与公卫还没有彻底分家的时代却似乎已经悄然离我们远去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

在医学院里,临床医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虽然只有一墙之隔,却似乎又在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里。在念书的时候,临床医学生与公共卫生学生的对话几乎为零,临床医学生与公共卫生老师的对话(除了课堂上)也几乎为零。在临床医学的讲座上,很少会看到公共卫生的学生;而在公共卫生的讲座上,临床医学的学生也同样是寥寥无几。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

许多医学生也许很早就会进入实验室,从事基础科研,却忘了在健康研究的光谱上,实验室(bench)只是一端,中间是临床(bedside)研究,而在这个光谱的另一端,还有一个更大的社会(community)或人群(population)。从实验室,到临床,再到社会,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转化医学过程(from bench to bedside to community)。

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 协和八

虽然基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可当所有(或至少是大部分)临床医学生都扎堆进了实验室,而把临床医学研究以及社会医学研究给忘了的时候,这样的比例失衡是否也在窃窃私语?想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我们所看到的是:

再也不像我们的前辈,会有那么多医学生将公共卫生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似乎现在,甚至有很多医学生都不再能够给出公共卫生的具体定义,告诉我们公共卫生是什么,在做什么,或者告诉我们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扪心自问,我自己又是在什么时候才大概了解公共卫生的?那一直要等到临床前阶段的最后一学期,那是已经在医学院度过了五年半时间了。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都是在研究健康问题明明是那么近的却又为什么会那么远?

我们究竟忘记了什么?忽视了什么?我们似乎都得了一种管状视野的疾病。

我们看得到医院,却看不到医院只是社会中的一个点。我们看得到患者,却看不到患者是活在他/她的历史、空间与关系中的。我们看得到疾病,却看不到疾病在出现之前就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酝酿过程。

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系列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但在系统层面上,这两者只有更好地结合,才能实现人群健康水平的提升。

它们就像是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一个在前面滚动,一个在后面滚动,一个在宏观层面,一个在微观层面,然而,只有两个轮子一起滚起来,自行车才能动起来。

临床医生如果懂得公共卫生,那么他/她可以:

(1)更好地进行临床研究的设计(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

(2)更好地理解卫生政策的思考(卫生政策);

(3)更好地进行临床决策(决策科学);

(4)为今后从事卫生管理做好准备(卫生管理);

(5)对于健康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公共卫生各专业方向);

(6)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预防医学);

(7)更好地与公共卫生从业者进行对话(公共卫生各专业方向)。

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 协和八

而经历此次新冠疫情我们更加看到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结合是有多么重要

新冠疫情的控制,离不开「防治结合」这四个字,而这也就要求临床医生能够掌握更多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

因此,中国医师公益大会发起了「健康中国国际公共卫生管理培训项目」,希望通过结合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与国际公共卫生专业理论学习,帮助广大医护工作者提升公共卫生的认知与技能。

该项目由中国患者援助联盟发起,并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承办。

是一个专门为一线临床医护工作者设计的公共卫生培训项目,旨在及时总结新冠疫情经验,结合国际公共卫生理念,通过有规划、有引导的学习,帮助大家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医护工作者的整体公共卫生水平。

培训课程将采用先进的线上授课形式,内容由四个模块组成,分别为「公共卫生概述及院内感染防控」、「新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最新应用」、「医学人文及医患关系」、「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医护的担当及新媒体沟通管理」。

本次课程教师团队非常强大,我们将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公卫及临床专家,讲述基础知识、案例分析、讨论热门话题,争取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集合,线上课堂互动充分。

同时,在每个模块的课程结束后,还会安排线上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相关话题进行思想的碰撞、前沿的探讨,旨在为一线临床医护工作者提供国际化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

而且更重要的是,本次课程是完全免费的,只要登录中国医师公益大会官方网站,注册学籍,就可以开启学习之旅。

培训时间为 4 月 7 日至 5 月 30 日。

我们在 4 月 2 日将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召开「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国际分享会暨健康中国国际公共卫生管理培训项目启动会」,仅仅是启动会的阵容就已经无比强大。

参会嘉宾有:

  •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陈竺院士
  •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 高力博士
  • 国家卫生健康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主任 卢清君教授
  •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钟南山院士
  •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李兰娟院士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刘国恩教授
  • 日本国家全球健康与医疗中心 Dr. Norio Ohmagari
  •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院长 Prof. Soonman Kwon
  • 荷兰政府新冠疫情顾问 Dr. Menno de Jong
  • 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医学硕士 曹可凡先生
  • 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 罗永庆先生
  • 洛克菲勒基金会高级副总裁 Dr. Naveen Rao
  • 腾讯医疗副总裁 吴文达先生
  • 京东健康CEO 辛利军先生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 曹锡荣先生

此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形象大使曹可凡先生会担任主持 。

欢迎观看本次直播并报名参加公益培训!

学习目标

  • 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了解疫情应对的关键环节和最新知识,提高疫情应对的知识与技能。

  • 帮助临床工作者增加公共卫生知识储备,促进对公共卫生话题的深度学习和交流,拓展公共卫生视野和医学人文关怀,为更好地参与临床工作、科学研究、政策对话奠定基础。

  • 通过开展线上课程培训,加强相关能力建设,推动临床工作与公共卫生知识及人才整合工作,培养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

  • 搭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交流沟通平台,增强与国际经验分享,以研讨的形式总结课程内容,延伸课程议题,拓展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 从更多维度探讨热门议题,启发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公共卫生思考,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更多洞见。

  • 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医疗卫生政策管理者提供疫情前瞻,辅助公共卫生决策的制定,培养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导力。

面向人群

  • 临床医生与护士等临床医务工作者

  • 疾控系统等公共卫生相关从业人员

  • 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以及公共卫生等专业在校大学生

  • 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相关从业者和学生

课程表

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 协和八

观看直播及课程报名方式:

  • 步骤一: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IHL2020),关注官方公众号
  • 步骤二:关注公众号后,首页上会显示课程邀请函,您可详细阅读本课程介绍
  • 步骤三:点击公众号菜单栏中央的「课程报名」,进行报名
  • 步骤四:在完成报名后,请务必加入课程微信群,点击公众号菜单栏右侧的「学习社群」,根据自己的身份类别,加入相应微信群

我们的启动会直播链接及后续课程信息,都会通过微信群的形式进行发布,所以,在完成报名后,请务必记得入群哦!

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最高段位的免费在线公卫课程就要上线啦 | 协和八

课程设计执行团队

潘晓宇:北京大学骨外科学博士在读,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硕士(本硕连读)

徐凌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

朱怡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球卫生经济硕士在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在读

翁惠玲: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实习生

田梁:密西根州立大学文学硕士(健康与风险传播)

翟辛谊: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全球健康),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学士

姚灏(本文作者):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在读,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

参考文献:

程光胜.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 ———伍连德.

侯杨方. 旧中国与公共卫生事业关系密切的人和事.

京虎子. 中国人不应遗忘的名字汤飞凡.

戴天右, 顾学箕, 陆培廉. 颜福庆的预防医学教育思想.

戴天右, 颜志渊. 医学教育家颜福庆.

黄辛, 杨静. 陈竺院士:解决“医防脱节”须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