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易經:隱形遁跡


易經“遯”卦,其“初六”(如圖)爻辭說:“遯尾,厲,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說說易經:隱形遁跡

“遯”卦


其含義是,隱遁而居末,危險,不可有所往。《象傳》說:“隱遁而居末”的危險,沒有所往,有何災禍。

其中,“遯(dùn)”,同“遁”,隱遁,隱退逃避。“尾”,末尾。“厲”,危險,危厲。“用”,可行。“攸”,所。

易有六十四卦,每個卦由上下兩個單卦各三個爻構成,這六爻的爻位,自下而上依序是初、二、三、四、五、上。

易經符號陽爻“⚊”統稱作“九”;陰爻“⚋”統稱作“六”。“遯”卦由下上數第一爻序位是“初”,又是陰爻,就稱作“初六”。

唐代大儒孔穎達,解讀此爻道:“‘遯尾厲’者,為遯之尾,最在後遯者也。小人長於內,應出外以避之,而最在卦內,是遯之為後也。逃遯之世,宜速遠而居先,而為‘遯尾’,禍所及也,故曰‘遯尾厲’也。‘勿用有攸往’者,危厲既至,則當‘固窮’,‘危行言遜’,勿用更有所往,故曰‘勿用有攸往’。”(魏王弼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

“遯尾厲”句,作為“隱遁”形跡的末尾,是“隱遁”居於最後面者。“小人”於內部生長,應避出至外部,而“初六”最在卦的內裡,是“隱遁”之最後者。逃遁之世,應速速在先遠去,而作為“遯尾”,禍難可以波及,所以說“遯尾厲”。“勿用有攸往”句,危難既至,則當“安於窮困”,“正直謙遜”,不可再有所往,所以說“勿用有攸往”。

北宋理學家程頤,闡釋道:“他卦以下為初。遯者往遯也,在前者先進,故初乃為尾。尾,在後之物也,遯而在後不及者也,是以危也。初以柔處微,既已後矣,不可往也,往則危矣。微者易於晦藏,往既有危,不若不往之無災也。”(宋程頤《伊川易傳》)

其他卦以下面為初始。“遯”,是隱遁而去,在前面的是先進者,所以,“初六”就成為末尾。“尾”,是在後面之物,隱遁滯後,有所不及,所以有危險。“初六”陰柔,處於微末之端,既已居後,不可有所往,行往就有危險。微末者易於隱藏,行往既有危險,不如沒有所往,就沒有災難。

可見,“初六”之爻,陰柔不決,“隱遁”之時,猶疑滯後,頗有危險。當此之時,不可有所行往,宜於晦藏不露,靜俟時機。

明代高僧智旭,也說:“處遁之時,須隨其德位以為進退,方不失亨貞之道。今初六陰柔居下,才位俱卑,惟固守為宜,不可妄往以取災也。”(明智旭《周易禪解》)

處於“隱遁”之時,須要隨其德位而作進退,方可不失亨通、貞守之道。現今,“初六”陰柔居下,才能、處位皆是卑弱,惟有適宜固守,不可妄自行往,自取災禍。

“隱遁”之道,隱形遁跡,韜光養晦。固守“正直謙遜”,“安於窮困”,免受禍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