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安全性的不是车型大小,而是成本多少


决定安全性的不是车型大小,而是成本多少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通常是车越小,安全性越差。而有些权威统计报告似乎也从数据上证实了这一点,但单凭一份报告就能得出真正的结论吗!其实很多情况下,研究一个问题就需要从很多的角度去分析和考虑。

首先在谈到安全性的时候,出于惯性的思维,人们可能考虑更多的只是被动安全性,甚至片面的认为坚固就是安全性的全部,如此说来坦克可能是最安全。然而实际情况中,大多数人买车更多还是为了开车,而不是用来撞车的。既然是开车,那么主动安全性往往要比被动安全性更加重要。那么小车在主动安全方面具备什么优势呢?

决定安全性的不是车型大小,而是成本多少

众所周知,对于新手驾驶者以及驾驶能力有限的驾驶者来说,车越小也就越容易对于车辆的行驶边际做出判断。特别是在空间有限的停车场或是特别狭窄的通行路段,小车往往具备灵活的通行能力。无论是并线、转弯或是倒车时,小车相对开阔的视野都能让人更容易上手。

由于小车的体积小、重量轻,所以配备的动力方案也大多更温和一些,而这也就使得驾驶者更加容易控制车速。毕竟对于驾驶水平有限的人来说,盲目地追求大功率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这就像骑马一样,如果没有精湛的骑术,最好就不要轻易去挑战性情狂野的烈马。甚至在国外有些地位,车辆保险的费用也是直接和车辆功率挂钩的。

决定安全性的不是车型大小,而是成本多少

从物理定律上讲,重量沉、体积大的车驾驶起来大多比较笨重,而重量轻、体积小的车则操控更为灵活一些。比如说一般的卡丁车平时人们都可以去体验一下,但F1赛车就不是谁都驾驭的了。

决定安全性的不是车型大小,而是成本多少

决定安全性的不是车型大小,而是成本多少

即便是被动安全性上,小车也未必一定就会落后。从结构力学的角度来说,如果采用相同结构和材质,尺寸越小,结构稳定性也就越强。而且质量越轻的话,碰撞动能也随之减小,因此假设相同结构强度、相同撞击速度的话,必然是质量越低、动能越小、碰撞伤害越小。之前为了证明Smart的碰撞安全性,媒体曾经用Smart和奔驰S级进行过对撞测试,结果甚至是S级车中的假人受到伤害更大。

最后回到小车安全性的结论上,统计报告应该如何解读呢?其实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并不复杂,之所以排在安全性末位的车型中,小车的比例较高是因为目前的小车大多以追求低成本为主。而这就造成了小车在车身材料、结构上能省则省,而安全配置,比如气囊、ESP等,也是一减再减。再加上眼下小车的驾驶者多为新手或者比较冲动的年轻人,所以小车在统计数据上显得突出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决定安全性的不是车型大小,而是成本多少

那么做工扎实、配置丰富的小车安全性能够得到提升吗?当然!比如雷克萨斯CT200h就是能轻松排进安全性统计正数前十的位置。而其他一些高端品牌的小车也都没有出现在安全性统计的末位。

因此,最后的结论就是安全性并不一定会和车型大小成反比,反而一定是会和价格成本有关系。那么除了安全性堪忧的廉价小车和价格高不可攀的高端小车以外,就真的没有一款既能保证安全,而且定位适中的小车吗?即将在2021年推出的奇点iC3或许是一款值得关注的有趣小车。

决定安全性的不是车型大小,而是成本多少

按照上海车展公布的信息来看,奇点iC3是基于丰田iQ/eQ平台的一款智能化新能源微型车。丰田iQ可以看做是其对于Smart车型的回应,随后丰田还追加了电动版车型eQ。在2009年Euro NCAP撞击测试中,iQ车型甚至还取得了5星评价的好成绩。

而得到该车型授权的奇点iC3将会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身优势对造型内饰、三电系统、智能系统进行再次升级。无论是奇点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还是基于丰田的车型平台,都会让人相信,这将会是一款在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上都会得到保证的靠谱微型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