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諸子奪嫡戰:李世民的曖昧態度,大臣們的私心成全了李治!


李世民諸子奪嫡戰:李世民的曖昧態度,大臣們的私心成全了李治!

  公元643年,唐貞觀十七年,齊王李祐謀反,這簡直就是開玩笑,這個時候的大唐是他能反得了的嗎?所以僅僅一個月時間,他的謀反就全面失敗,而元兇李祐也被貶為庶人,賜死於長安太極宮。

  這件事牽連者眾多,但太宗實行了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政策,並沒有將這件事擴大。按道理說,這個事兒是李祐乾的,但當時的太子卻倒了黴,直接導致了李承乾被廢。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李承乾身邊有個衛士叫紇幹承基,這個人因為李祐謀反的事被牽連了進去,被下獄等死。但這個人突然揭發了一件事,說太子欲行不軌。這一石激起千層浪,直接把當時的大唐震了個底朝天,一番調查下來,發現事情是真的。這個李祐謀反的消息傳到長安時,太子李承乾曾經跟這個衛士說我這宮裡的西牆距離只有二十步,哪裡是齊州能比的?

李世民諸子奪嫡戰:李世民的曖昧態度,大臣們的私心成全了李治!

  他說這句話啥意思呢?就是說他這邊離得近,他們在齊州謀反不佔地利,而我這邊很容易就能進去逼宮。《新唐書·太宗諸子傳》中說這件事:

  貞觀十七年,齊王祐反齊州,承乾謂承基等:我宮西牆,去大內正可二十步棘耳,豈與齊州等?

  這件事坐實後,太子被廢流放,位置就空缺了出來。這引起了另外一些人的覬覦。但當時有希望的只有兩個人,分別是李秦和李治。他們兩個和李承乾一樣,都是長孫皇后的孩子,是嫡出。如果排行的話,李治最小。

  最後李治贏了,李泰敗北。很多人因為李泰敗了就把他貶得很低,但其實在這場鬥爭中,並沒有什麼對錯。李泰沒有那麼狠毒,高宗也沒有那麼懦弱。

  今天,咱們說一下唐初期諸子奪嫡事件。

李世民諸子奪嫡戰:李世民的曖昧態度,大臣們的私心成全了李治!

  一、雄主治下奪嫡忙,太宗選嗣全看娘

  李承乾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手握王炸卻拆開來打,結果被別人用小小的四個四給炸趴了!

  李世民是非常喜歡他的,而且他是嫡長子,佔著天然的優勢,他所要做的只是不犯錯的前提下等待就行,等待陛下殯天,那這個天下自然就是他的。但這個不犯錯對於一個養尊處優的人來說太難了。身為大唐的太子,上面有個雄主老爹,他不想平凡,他想幹出點實事來,但這個想幹事就容易犯錯,因此也得罪了一些人,加上後來他莫名其妙的得了病,病好後落下個病根“腳疾”。

  對於這個腳疾是怎麼回事,完全找不到記載,史料上沒有記載他怎麼得的,又是怎麼個症狀,所以我們不能判斷他是什麼病,但行走不便卻是真的。《舊唐書》、《新唐書》都只寫了因為腳疾而行動不便,但又沒有深入寫怎麼得的病。不管怎麼說,這在古代時是個大毛病,而且還是太子,這更是大毛病,望之不似人君,這會讓他自卑。

  有了這個病後,太子又自卑又害怕,自卑是這個病,害怕是恐懼因為這個病被廢,他如果被廢,那同樣嫡出的弟弟就順位上來了,他這個順位弟弟就是李泰。《新唐書》裡說:

  而承乾病足,不良行,且懼廢,與泰交惡。

  但是,就算是這樣,太守並沒有廢他的意思,畢竟是自己多少年培養出來的接班人,他不忍心。

  可是由於不良行,李承乾的行為越來越乖張,最後幾近瘋狂。比如他學胡人打扮,學突厥人去世,讓一眾手下人痛哭。並且口出狂言說他當上皇帝后,誰敢勸諫他他就殺誰。

李世民諸子奪嫡戰:李世民的曖昧態度,大臣們的私心成全了李治!

  這簡直就是瘋了!但他是真瘋了嗎?並沒有,這是他釋放壓力的一種方法,他身上的壓力太大了,上有父親挑剔的眼光,下有兄弟虎視眈眈的眼睛,他在中間小心翼翼,天天擔心被廢,自古以來,一旦被廢就會死,他的壓力能小嗎?

  這些仍然不足以使他被廢,他後來又想直接殺了李泰,好使自己沒有後顧之憂,也讓父親沒得選擇。但他沒有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他釋放壓力是可以的,太宗也會一笑置之,但他想殺兄弟,還想逼宮,這就觸犯了逆鱗,這些是碰不得的。

  又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刺 客張師政、紇幹承基等謀殺魏王泰,不克,遂與元昌、侯君集、李安儼、趙節謀以兵入西宮。

  這不是找死嗎?太宗皇位怎麼來的?他當年是怎麼逼李淵的?他豈會沒有防備?而憑著這些人,能闖宮成功並逼宮?太子李承乾被廢,其實是咎由自取。

  他被廢后,李泰就跳了出來。

李世民諸子奪嫡戰:李世民的曖昧態度,大臣們的私心成全了李治!

  二、儲位空缺惹窺視,兄弟俱是肉中刺

  李泰這個人是有才的,這裡說的不止是文才,是全才。他跟李世民很像,所以深得太宗喜愛。喜愛到什麼程度呢?因為李泰肚子大,特許他坐小轎上朝。當然他的肚子也不是喝啤酒喝出來的,就是胖!

  而太宗還另外給了他不少特權,他主持編撰《括地誌》後就更受寵愛了,甚至想讓他住進武德殿。他這樣的偏愛導致李泰生出了別的心思,覺得父親有換儲的心思,而自己就是人選。

  他一直都在鬥爭,形成了兩派。太子被廢后,太宗跟他說準備立他。本來這是爺倆的私聊,心裡明白就好,聊天記錄如果能保存就保存,不能保存就刪了,然後努力的在父親面前表現,把這樣的私聊變成現實。但這個時候李泰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他得意洋洋,他得意忘形,他端著手機,見人就劃拉著說你看,我要成太子了。

  眾人一看,喲,這是真的,馬上就有人去請奏皇上,請皇上立他。為什麼說這個是錯誤呢?因為有些話是能說,有些話是不能說的,跟你私聊的事兒,你卻告訴了別人。不要說你沒有告訴別人,這些人為什麼會知道來請奏?此外,

古代皇帝最忌諱下面的人朋比為黨,所以說這樣做是錯誤的。

  既而太子敗,帝陰許立泰,岑文本、劉洎請遂立泰為太子。

李世民諸子奪嫡戰:李世民的曖昧態度,大臣們的私心成全了李治!

  他們請奏,太宗自然是沒有答應。其實我們不能說他心裡沒有想過就立李泰,但他在猶豫,他猶豫不決,跟很多大臣商量。一番商量下來,發現重臣們並不支持李泰,他們支持的是以前自己不在意,也沒啥存在感的李治。

  李泰這邊也發現了不對勁,他先前以為,只要太子被廢,那儲位肯定就是自己的了,眾兄弟沒有一個能打的。這裡著重說明一下,在李世民心裡,別的兒子是不做考慮的,他只考慮長孫皇后所生的兒子。但是,這個時候李泰也發現了問題,那就是自己的皇后娘還有一個兒子呢,那就是李治。

  他打趴了李承乾,卻忽略了李治。到了這個時候,有必要敲打一下弟弟了。如果他不到處敲打還好點,一敲打就出事了。但是,這裡有個重要問題,李治一直在幹啥?太宗心裡想的究竟是啥?他真的想把皇位傳給李泰嗎?大臣們又是啥心理呢?

李世民諸子奪嫡戰:李世民的曖昧態度,大臣們的私心成全了李治!

  三、借力打力屬晉王,看似懦弱實則狼

  我們看李泰和李承乾前期爭鬥中,他好像一直不存在似的,就是個可有可無的人,他不想當皇帝嗎?他沒有想過爭皇位嗎?其實不然,只不過他隱藏得比較深罷了。

  就在太宗猶豫不決時,他突然聽到了一件事,說太原那邊出現了一塊石頭,上面寫了三個字“治萬吉”。他因此更加猶豫,就跟長孫無忌商量究竟立誰合適。

  這個石頭上天然有字純屬無稽之談,那麼這塊石頭是怎麼出現的?上面為什麼有字?只能是有人暗中做了事,所以他並沒有閒著,他一直在暗中盯著儲位,只不過兩個哥哥太強了,他不敢到明面上來。

  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懦弱,不但是後世的人認為他懦弱,就連太宗和大臣們也是這樣以為的,可是他懦弱嗎?並不是,而是他覺得這個懦弱可以成為自己手裡為數不多的牌,因為懦弱,長孫無忌們支持立他。

  這就奇怪了,長孫無忌為什麼因為他懦弱就想要立他?這得從大臣們的心理去分析,他們跟著太宗太累了,在雄主手下做事,他們每天都小心翼翼,生怕犯什麼錯,而李泰也是這般強硬的性格,他們想找個好控制的人來當以後的皇帝,誰好控制?誰懦弱誰就好控制。

李世民諸子奪嫡戰:李世民的曖昧態度,大臣們的私心成全了李治!

  他們支持李治,而太宗是猶豫的,他跟長孫無忌有過一次談話,他說:

  公勸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無為宗社憂,奈何?

  他這樣說,就說明他的態度是曖昧的。而李泰一看自己的果實快要被自己的弟弟摘走了,他急眼了,說你跟元昌關係那麼好,這個時候不害怕?這是李泰犯的第二個巨大錯誤,也正是因為這個錯誤導致他徹底失去了爭儲位的資格。

  泰微知之,因語晉王:爾善元昌,得無及乎?

  這個李元昌是李淵第七個兒子,前面說的李祐謀反涉及到了他,他被治罪了。李泰這個時候說出來,是想嚇李治。而李治呢?天天悶悶不樂,李世民看他悶悶不樂,就問他是咋回事,他就不情不願的說了出來。

  李世民驚出了一身冷汗,他感覺當年自己的事要重演了,如果立李泰,只怕別人不能善終,而李治雖然懦弱,可至少不會在登基後對自己的哥哥下手。他因此跟承乾談了一次,更是讓他內心不安:

  臣貴為太子,尚何求?但為泰所圖,與朝臣謀自安爾。無狀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事。若泰為太子,正使其得計耳。

  這使老李有了新的決定,他說:

  是也,有如立泰,則副君可詭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無它。

  這張名為懦弱的王牌打敗了李泰。讓太宗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個懦弱是裝的,

他有懦弱的一面,可不是對老臣們的。後面他登基後跟一幫老臣針鋒相對,但這是後話了,這裡不提。

  這場奪嫡之戰中,李泰沒有那麼可惡,李治當然也不無辜,他不過是沒有到明面上來罷了。從李世民的角度來說,他選對了嗎?也算對了,高宗的確沒有對哥哥下手。但從江山社稷方面來說,他是選錯了,這人性格上有點戀母,這直接導致了後面的武則天掌權,差點將江山易主。而因為沒能爭上,李泰鬱鬱寡歡,三十五歲就死了。

李世民諸子奪嫡戰:李世民的曖昧態度,大臣們的私心成全了李治!

  歷史上,大凡雄主,在選接班人的問題上都會陷入一個怪圈,他們一直都猶豫不決,對兒子表現不滿意,認為他們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而且就算立了,也會拿別的兒子來時刻刺激太子,好比一把刀,而別的兒子則是磨刀石。秦始皇如此,漢武帝如此,李世民也如此。

  但他們都沒有想過,有時候磨得太狠,是有可能把刀給磨斷的!

  一旦這把精心培養出來的刀被磨斷,剩下的原本都是磨刀石,在磨刀石中挑一個出來現打成刀,這需要過程和工序,而他們已經年老,沒有時間去監督這個過程和工序。

  最終的結果就是這把磨刀石做成的刀沒有砍向他們所期待的方向,刀鋒所向,刺回了他們的江山社稷!

  然而,歷史一次次的輪迴並沒有讓這些雄主警惕,他們仍然會陷入這個輪迴之中。

  悲哉!哀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