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皇上的性格


《甄嬛傳》: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皇上的性格




《甄嬛傳》: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皇上的性格


初看《甄嬛傳》,皇上是我最討厭的人,自私敏感,誰也得不到他的真情;

再看《甄嬛傳》,才覺得四郎這一生,也是為了尋求真愛而活,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

最讓我動容的一幕,是太后死前,他一副仇恨的嘴臉,讓太后抱憾而終。然而他跪在床前,最後的祈求是讓母親給自己唱搖籃曲。


《甄嬛傳》: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皇上的性格


這樣哄孩子的歌,你從來沒給我唱過。”

簡簡單單的要求,但他得不到。

這時候,他已不是萬人敬仰的皇上,只是一個缺愛的孩子。這一生,他都在渴求母愛。求而不得,變成了恨。

一母所生,母親卻只愛老十四,所以他恨自己的同胞弟弟,母親的祈求也不願放過;

同為父皇的兒子,他不得愛,所以他把恨意轉移到果郡王身上,處處提防;

甚至他恨自己的母親,看上去恭順,卻明裡暗裡給母親難受。

這個不被愛的孩子,一生想被愛,又仇恨著那些應該給自己愛的人。

偏愛的家庭,容易養出仇恨的孩子。


《甄嬛傳》: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皇上的性格


劇中,果郡王在他面前,永遠是察言觀色,謹慎地挑字眼說話。

除去身份的不同,最大的原因是皇上的敏感自卑。

兩人去打獵,果郡王不敢表現地太顯眼,謙虛地說自己是父皇教的,沒有學好。皇上沒有接受這份好意,而是醋意滿滿地說:皇阿瑪給你的是舐犢之情。

沒有得到的舐犢情,讓他對自己的兄弟滿是嫉妒。嫉妒他得到了自己沒有的愛,恨他比自己優秀。


《甄嬛傳》: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皇上的性格


剝去光鮮亮麗的身份和外表,這份靈魂,是極其自卑的。因為自卑,他會把兄弟的優秀敏感地鏈接到父愛上,同時也處處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自卑敏感,是從偏愛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的共同的痛點。

我就是一個自卑又敏感的孩子。我是家裡的老二,卻不像大多老二那樣受寵。

因為姐姐是父母的期望,她成績好,性格好,又繼承父母的心願,做了一名醫生。每每提及姐姐,父母總是滿臉驕傲,向親戚吹噓。而我卻不怎麼出現在父母的嘴裡。

在家裡,姐姐不管想買什麼、想吃什麼,父母總會第一時間去滿足;而對於我,如果我有幸和姐姐的想法一樣,那還可以沾點光,如果不一樣,總會被告知下次。

我自然知道父母並不是有意為之,但言語行動中,我總是被冷落的那個。

所以從小到大,我不喜歡考試,不喜歡和姐姐一起行動,我害怕被別人比較,然後我又是輸的那個。

工作之後,我不敢談戀愛,不敢告訴家裡人我的工資很少,我維持著我表面那脆弱的光鮮亮麗,以祈求父母的些許青睞,以告訴自己我已經優秀到值得被愛了。

我一直試圖改變自己的敏感自卑,但我發現,獲得多少愛也彌補不了,而敏感自卑的性格又讓我無法大膽去爭奪愛,惡性循環。

那個因為某些原因,不幸沒有被偏愛的孩子,一生承擔著痛苦,低自尊地活著。


《甄嬛傳》: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皇上的性格


其實皇上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他深切渴望著得到母親的愛,又極其痛恨著母親。

他沒有答應母親臨死的意願,因為他無法原諒自己的同胞兄弟。

他質問母親,為什麼同是孩子,自己卻得不到愛。


《甄嬛傳》: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皇上的性格


被偏愛不是孩子的選擇,而是父母的選擇,但是孩子只會把這份仇恨轉移到兄妹身上,因為是這些人奪走了父母之愛。

我們常常聽到大寶討厭二寶,其實不是孩子自私自利,而是偏愛給他們的危機感。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即使是1歲的孩子,也會對家裡出現的其他孩子產生敵意,他們會感受到威脅。


父母偏愛,是兄妹姐妹仇視的根源。

梅婷3歲的女兒快快,在節目中伸手打自己哭鬧的弟弟,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媽媽抱弟弟,就會不開心呢。孩子沒有惡意,根源在於梅婷的做法。

採訪的時候,快快說不喜歡弟弟,梅婷很生氣,讓快快離開這裡。

身為父母,聽到這種話生氣其實情有可原,但她並沒有想辦法瞭解孩子的想法。

快快打了弟弟,她問快快:“媽媽沒有打你的小貓,你為什麼要打媽媽的陽陽?”

這句話,便已將快快和弟弟對立起來。陽陽是媽媽的,而快快不是。

而快快需要媽媽的愛,所以她不恨媽媽,只能把仇恨給分掉媽媽愛的弟弟。

偏愛,不過是父母親手將本是血緣連接的家人,變成仇人。

對於陌生人的仇恨,總會隨著時間淡忘。但對於血親的仇恨,卻是這世上最難以消除的情感。


《甄嬛傳》: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皇上的性格


自然,大部分父母並不會刻意去偏愛哪個孩子,盡力做到一碗水端平。但事實是,大部分父母都在無意識的偏愛。

常言道,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界也同樣發現:父母通常不會偏愛性格更好的孩子,而是會更多的關注難以撫養的孩子,因為他們需要“解決問題”,確保自己每個孩子都儘量無恙。


父母盡心盡力撫養,但由於孩子性格的差別,在無意間仍然會有所偏差。

所以,所謂“一碗水端平”其實並不正確。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和需求不同,有的孩子是高需求寶寶,他需要更多的陪伴和擁抱;有的孩子更敏感,他會察覺到父母的細微的情緒。

因此,父母應該多一些“刻意”。根據孩子不同的性格,給予不同的關照。

比如老大會在生老二之後感到失落,那就可以多關注老大。如果追求一味的平等,而老二因為小會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老大仍然是缺愛的。

韓版《超人回來了》裡面,老大威廉也曾經因為被弟弟搶走愛而討厭弟弟,在爸爸知道後,便刻意關照威廉。

兩個孩子玩的時候,眼光會更多的跟隨威廉;兩個孩子的要求,總是先滿足威廉的;一起玩鬧的時候,也是刻意以威廉的意見為主。

在這樣更為重視的條件下,威廉不僅越來越愛自己的弟弟,更是為遇見的每個人著想。因為有足夠的愛,便用愛與世界相處。


《甄嬛傳》: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皇上的性格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即使假設夫妻雙方的關係和諧並盡心盡力撫養子女長大,在家庭生活中每個孩子的地位仍有很大差別。


哪怕是盡心撫養孩子的家庭,也仍然會有偏頗。

那我們就更要多去了解每一個孩子,照顧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被愛,而且是同等的愛。





作者簡介:張圖圖,想寫好文給你的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