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关键,赫鲁晓夫等人“懒政”

许多人对苏联解体很迷惑,为何苏联在“最困难时期”没有坍塌,反而在成为“超级大国”后崩溃?其实对照苏联与秦朝,你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因为后继者“懒政”所导致。


苏联解体的关键,赫鲁晓夫等人“懒政”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起苏维埃政权,1922年俄国境内的苏维埃政权联合起来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就是“苏联”。1924年列宁病逝后,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尝试。

苏联本就是在沙皇俄国的基础上开始“工业化运动”,沙皇俄国也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四五个帝国主义国家之一。列宁所谓“沙皇俄国落后”那也是相对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而言,1913年的沙皇俄国工业总产量全球8.1%,妥妥的“全球老五”,远不是奥匈、日本、意大利可比。要知道沙皇俄国早在拿破仑时代,就是欧洲数一数二的陆军强国。与“一流强国”相比俄国有些落后,但相对于世界上90%的国家而言,俄国都是强国。即使是日俄战争也只是遏制了沙皇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日本不可能要求沙皇俄国做出任何战争赔款甚至不能让沙皇俄国割让本土。

斯大林要在“敌国包围封锁中”建立稳定的政权,当然必须象“商鞅变法”那样优先发展与战争有关的产业。商鞅时代农业是“战争经济”,斯大林时代重工业才是“战争经济”。1922年热那亚会议后苏联与德国抱团取暖,德国先进的技术与苏联丰富的资源相结合,加上英美等过“战后”出现了“剩余资本”,也就直接导致德国经济的复苏与苏联工业化的蒸蒸日上。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发展依靠的是法国人投资与技术,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发展则是依靠德国的技术与英美的投资,“红色资本家”哈默等人就是“苏联的朋友”。

资本是逐利的,英国1924年工党上台后立即承认苏联,美国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后也承认苏联,正是英美的投资发展壮大了苏联。我们今天看到苏联在短短十年期间,借助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背后是当时最强大的美国、德国、英国在“资本逐利”推动下的“神助攻”。特别是1929年到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欧美“剩余资本”更是洪水一样涌向苏联。

1929年中国制造了“中东路事件”,苏联击败张学良后“适可而止”没有趁势扩大在东北的侵略权益。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苏联也是奉行“不干涉”政策,没有与日本发生冲突。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时苏联正在忙着“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甚至对大科学家、大文学家提供高级领导干部待遇,例如在莫斯科分配别墅并分派保姆、厨师、司机。斯大林的“大清洗”主要针对的是“政治原因”的人,而不是针对“技术干部”。

后来苏联赢得卫国战争胜利甚至在雅尔塔会议上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靠的并不是精神鼓舞,而是海量的飞机、坦克、大炮。一些人夸大美国的“租借物资”援助,要知道苏联获得美国“租借物资”的援助只是英国的零头,英国背靠着庞大的殖民帝国表现却很可怜。苏联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军事经济强国,这是彼得一世改革以来莫斯科前所未有的强大势力。

1953年斯大林病逝时,后继者已经没有了斯大林时代那种“战争迫在眉睫”的压力,完全应该放弃斯大林的“重工业优先”政策,偃武修文优先发展轻工业与农业。如果苏联从1953年开始就大力发展轻工业与农业,不断改善老百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苏联哪里会1991年就轰然坍塌?

在战争压力下,要求老百姓“忍耐”,是可以理解的。但战争的压力已经不复存在,还采取“扩大积累,压缩消费”的政策,必然引起普遍不满。一旦有风吹草动,苏联“岂能长久”?苏联解体,该打板子的不是斯大林,而是后来的继任者,他们自己沿袭斯大林时期的政策而不知道“与时俱进”,这种“懒政”此时关键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