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秦始皇

秦始皇—千古一帝,中國歷史上能夠稱為千古一帝的很少。說秦始皇很難說,他的事情太多,感覺說不清,也說不完,就先從他的祖宗三十六代說起吧。

雜說秦始皇

《史記,儒林列傳》焚詩書坑術士,有的說他坑的是文人,有的說他坑的是腐儒和不學無術的術士,究竟坑的是什麼,是各有說法很難說清,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

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這些貢獻很大。其實他最大的貢獻還不只是這些,他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的一種政治制度——帝國制或中央集權制,帝國制或中央集權制為中國的強大奠定了大國基礎,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一個至今仍然能夠成為大國的基本框架,把一個擁有大國文化基因給保留下來了。不僅僅是統一六個諸侯國,是因為2千多年前,他就建立了一個龐大而統一的帝國,為後人樹立了塊豐碑——想鬧獨立門都沒有。

雜說秦始皇

大國有大國的重要性,就像現在的國際形式,就是大國之間的博弈,小國是很可憐的,經常成為大國的魚肉和羔羊,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成為大國的犧牲品,沒有資本跟大國玩,就像中東的這些小國基本上就是M國和歐盟的菜,想吃就吃。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開創帝制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2千多年,秦始皇開創的帝國制持續時間最長。

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歷史是邦國制或諸侯分封制。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是《沁園春.雪》裡面描寫的,老秦是排第一的,在歷史課本里面,講得比較多的三位帝王是秦始皇,唐太宗,清康熙,這三個朝代都是中國歷史上強大的王朝。

秦始皇是富二代,但細細追究下去,又是窮二代。他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出生時父母就是趙國的人質,父親異人是他祖父20多個兒子當中根本不看好的,因此才派到趙國做人質,他的童年是非常痛苦的。

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親政,三十九歲完成統一大業,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沒有哪個帝王能夠超越他。後世的高歌、後人的唾罵、荊軻的匕首、箕踞的笑罵、六顆高貴頭顱、四百術士遊魂、孟姜女的哭咒、遠渡東瀛的童男童女的故鄉夢、韓非的法制王國、李斯的老鼠哲學、阿房宮的仙丹夢、驪山的千年陵,都像這滾滾紅塵,都埋在了青山裡,埋在了兵馬坑,任憑後人怎麼說也說不清,怎麼說也說不完。

雜說秦始皇

在西周初年,秦人還是個小族群,秦始皇的祖上並無顯赫的家世。到周孝王時期,秦人首領秦非子搞養殖業,馬養的好,膘肥體壯,得到了周孝王的任用和賞識,被派到汧水和渭水之間主管養馬,後被封為卿大夫,遂有食邑,封於秦,(今甘肅隴西),並讓秦人“復續贏氏祀,號曰秦贏”。卿大夫是比諸侯級別要低的,沒有國,沒有政權,只有一個小的封地,叫食邑。秦非子憑藉一技之長總算在強大的貴族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可見一技之長是多麼的重要,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到西周末期的時候,到了不愛江山愛美人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時期,秦始皇家族遇到了轉機。

雜說秦始皇

周幽王被殺以後,別的諸侯隔岸觀火,旁若無人,而秦襄公抓住機會護送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東遷洛陽,建立了東周。這次護駕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是個里程碑,秦襄公非常有政治眼光,因為這次救駕,周平王正式分封秦襄公為諸侯,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賞給了秦襄公,秦人從此邁入了諸侯國行列,與這些諸侯國平起平坐,有了政治資本。同時秦襄公得到周平王的許可,可以開疆拓土,進攻西戎,為秦國的強大打下了基礎。但秦國的地域還僅僅是在西部地區,岐山以西及西戎的一些地方,對於東邊強大的晉國和齊國還是不敢惹他們。

雜說秦始皇

100多年以後,到了秦穆公時期,秦國開始東擴。秦穆公大量的搜尋人才,如百里奚,蹇叔。秦穆公用5張黑色羊皮換回百里奚的時候,百里奚已是70多歲的老頭了,百里奚又號稱“五羖大夫”,此人是個奇才。廣招人才,對人才的重用使秦國一步步開疆拓土,開地千里,逐步強大起來,不斷挑戰當時的強國晉國。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穆公對待西戎的偷馬賊不但不殺,反而以酒肉招待,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但後來恰恰是這三百偷馬賊幫秦穆公打敗了晉國,俘虜了晉惠公。之後秦穆公在晉國內亂之際首立晉惠公,後又在晉國災難之際送糧賑災,再到俘虜晉惠公放他回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成熟、大度、負責任的大國領袖,而且在諸侯國當中得到了政治滿分。所以大國一定有大國的風範,不像現在的特朗普,出爾反爾,小人一個,就像孟子說的,看似不像人君。

雜說秦始皇

290多年後,秦國曆史上又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英主,真正使秦國走向崛起之路的是秦孝公。秦孝公通過商鞅變法,改革軍事,發展經濟,使秦國變的越來越強大。商鞅從帝道、霸道、王道,再講到強國之道,秦孝公一聽,卻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商鞅通過吸收趙,韓,魏三國的人才,使一大批人才都來到了秦國。通過變法打破商周時代的井田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向所有的人都敞開了一條晉升的大道。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了軍功爵制,使普通士兵都有加官進爵的可能,特別是重獎殺敵,晉升爵位,人性惡的一面被商鞅變法的政策充分調動起來了,秦軍因此獲得虎狼之師的稱謂。

雜說秦始皇

秦孝公死後,他兒子秦惠文王馬上誅殺商鞅,因為商鞅變法得罪了一大批權貴,同時也得罪了當時做太子的秦惠文王。但殺掉商鞅後,商鞅制定的法制依然還是推行的,秦惠文王也是個了不起的君主,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合縱連橫”的主角張儀就是秦惠文王的宰相。張儀和蘇秦同是鬼谷子的學生,鬼谷子這個人非常了不起,教出來的學生都是叱吒風雲,特別是張儀和蘇秦,左右戰國幾十年格局。蘇秦採用“合縱”的戰略,聯合六個國家共同抵抗秦國,而張儀採用“連橫”的戰略,聯合其他六個國家,破了蘇秦的“合縱”戰略,並最終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在秦惠文王的時候,還有一個女才子——羋八子,秦惠文王的妃子,這個女人非常了不起,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工作生活兩不誤的著名太后。她與義渠戎王私通長達三十年之久,還為義渠戎王生了2個兒子,最後又成功了誘殺了義渠戎王,並趁義渠戎人沒有任何戒備的情況下,迅速派兵徹底打敗了他們,一下子讓秦國擴建了三個郡,從此秦國再無後顧之憂。秦惠文王是秦國崛起路上又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打破了六國的合縱,加快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

秦孝文王在位1年就死了,秦莊襄王在位3年就死了。到秦始皇的時期,有2個人不得不提,一個是呂不韋,一個是李斯,李斯也是呂不韋的門客。呂不韋在準備從政之前與他父親有過一段對話,呂不韋問了三件事:一是耕田、二是經商、三是從政,耕田之利只十倍,經商之利可達百倍,立主定國之利無數倍,最後呂不韋決定棄商從政。呂不韋是個商業奇才,我們現在房地產商經常用的手段——房託,就是呂不韋發明的。

雜說秦始皇

《史記》記載了2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一個是范蠡,棄政經商,功成身退。

一個是呂不韋棄商從政,最後身首異處。但呂不韋把自己的兒子成功了推向了帝王的寶座,併成為千古一帝。

《史記.呂不韋列傳》、《漢書》、《資治通鑑》都明確了記載了秦始皇的生父是誰的問題,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說的最大優勢是有文獻記載的。人們可以質疑或否定司馬遷之說,但卻拿不出文獻之說來推翻司馬遷之說。為了贏氏家族的皇位能夠永遠的傳下去,在除掉嫪毐叛亂以後,隔了一年就令呂不韋自殺,註定呂不韋是要被殺掉的,因為秦始皇姓贏,不姓呂。

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其實是個落魄的王孫,他的父親安國君妻妾一大堆,光兒子就有20多個,異人只不過是其中一個,而且異人的母親夏姬很不得寵,常年都見不上安國君一面。至於異人的爺爺,秦昭襄王估計都不記得會有這個孫子,因此異人才會被派到趙國去做人質。無論從那個方面看,異人都不可能成為王位的繼承人,這一切都是由於有了呂不韋的精心謀劃,異人才登上了王位的寶座,秦始皇也順利的登上了王位。

也正因為如此,秦始皇才讓呂不韋死的有體面。

雜說秦始皇

在殺掉呂不韋之後,嬴政把呂不韋的門客李斯提上來了。李斯有個哲學叫“老鼠哲學”,因為有了“老鼠哲學”助他飛黃騰達,後又滿門抄斬,正所謂成也“老鼠哲學”,敗也“老鼠哲學”。有一次李斯上茅廁,看到廁所裡面的老鼠吃的很差,而且一看見人和狗就嚇得逃竄。後來李斯有一次偶爾看見官府的糧倉裡面的老鼠,住的大房子,吃的又好,沒有驚擾,而且隨便吃。於是李斯大生感慨,一個人一生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就像老鼠一樣,關鍵看這個老鼠在什麼平臺上。因此李斯決定不做茅廁裡面的老鼠,要做倉中鼠,決定幹一番大事業,便拜荀子為師,荀子是儒家學派的發揚人,同時又是兼有法家思想的人。

秦始皇曾經犯過一個致命的錯誤,自從令呂不韋自殺後,秦始皇發了一個“逐客令”,凡是在秦國的六國的人一律驅逐出秦國。一紙“逐客令”令天下的人才全部離開秦國,李斯也在其列。但李斯的一封書信,列舉了秦國曆代有作為的君王廣招人才使秦國強大的原因,並把書信成功送到了秦始皇手裡,使他改變了主意,廢除了“逐客令”。

雜說秦始皇

殺韓非到最後被趙高所殺,這是“老鼠哲學”給害的——鼠寸目光,但李斯在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事情上,確實是貢獻很大的。秦始皇要統一六國,六國就必須要反對統一。所先出場的就是燕太子丹。燕國是個小國,在六國當中也是最弱的一個,秦始皇有可能第一個滅的就是燕國,因此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始皇。寧可與聰明的敵人為友,也不能與豬一樣的隊友為友確實不假,燕太子丹派荊軻的同時,也給荊軻派了一個助手秦舞陽,在刺殺秦始皇關鍵的時候,秦舞陽由於膽怯渾身哆嗦露出了破綻,致使荊軻的刺殺失敗。

荊軻遲遲沒有出發,目的是在等一位朋友,也是荊軻的助手。由於太子丹的迫切,不斷的催促荊軻出發,臨時把秦舞陽派給了荊軻,欲速則不達,最後導致刺殺失敗。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燕太子丹的無能,最終燕國投降秦國。在戰國時代有很多英雄,比如屈原為了楚國不被秦國所滅,自沉淚羅江,但最終秦國把楚國給滅了。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是時勢英雄,中國不能缺少這樣的英雄。荊軻我們可以理解為狹義的英雄,屈原可以理解為悲情英雄,但是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在秦惠文王時期,蘇秦當時提出的“合縱“天下唯一,就是蘇秦提出的六國的生存策略。當時秦國雖說是個超級大國,但仍然對燕國沒有辦法,對其他的5個國家也毫無辦法。那時候的燕國和五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聯盟,六國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六國的兵力是秦國的十倍,燕國的生存空間還是有的,依然也是很強大的,直到後來張儀的“聯橫”破了蘇秦的“合縱”,燕國才開始走下坡路。

其實秦國當時最擔心的是趙國,趙國在六國當中是最強大的。趙國的南部是韓國和魏國,秦國要是越過韓國和魏國攻打趙國,萬一韓國和魏國趁虛而入,秦國就有危險。趙國自從趙武靈王改革“胡服騎射”以後,國力變的越來越強大,在三家分晉以後,趙國本身勢力就很強大,有與秦國一爭高下的軍事實力和政治資本。

但是由於趙武靈王的一個錯誤的決策,喜歡美女孟姚,廢長子趙章,立孟姚之子幼子趙何,導致趙國內亂,自己也被趙何給逼死,趙國從此一蹶不振,毫無叫板秦國的實力。所以縱觀六國的情況,所先是自己內部出了問題,才導致有被秦國統一的可能。當時蘇秦的“合縱”就是因為趙國的強大,趙國投了贊成票,燕國才同意加入,緊接著蘇秦說服了韓國,而韓國在三家分晉的時候,也是三強之一,因此趙國的加入,韓國自然也就加入了,聯盟就慢慢成立了。

雜說秦始皇

秦始皇繼位的第二年就開始攻韓,繼而攻魏,把六國的合縱攔腰截斷。韓國在六國當中也是實行過改革的,但是申不害的改革只是改了虛的部分,實際的部分沒改。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全面的,重視富國強兵的各種務實方法,因此秦國變的很強大。韓昭侯用申不害的改革基本上是側重“術”,是駕馭群臣,並沒有在富國強兵,振興經濟,提高軍隊作戰能力這些務實的方面改革。

比如有一次韓昭侯在沐浴的時候發現缸內有瓦礫,他認為主管沐浴的官員不至於失職到這種程度,應該是有人想誣陷這個內官以取代他。於是韓昭侯照常沐浴,沐浴結束後,他對內官說,我想撤換主管沐浴的人,誰能接替他,韓昭侯身邊立即有人向他推薦了另一位內官。於是韓昭侯立即見了這位內官,就問他,你為什麼在我的浴缸裡放置瓦礫,這位內官以為韓昭侯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只好認罪說,如果主管沐浴的官員免了,我就可以取代他了。因此韓昭侯學的改革是怎麼駕馭群臣,由於韓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和變法,外交上又沒什麼好的策略,加上外部的環境惡劣,趙國、齊國、魏國都比他強大,因此秦國幾乎沒費什麼力量就把韓國給滅了。

比如趙國,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之說,其中趙國和秦國各佔2位。在趙惠文王的時候還有廉頗,藺相如,趙奢這些名將,趙國還是很強大的。到了趙悼襄王的手上,李牧被捕殺,廉頗客死他鄉,奸臣郭開掌權,政治的腐敗加快了趙國滅亡的步伐。

趙國滅亡以後,秦始皇的目標就是魏國,魏國在韓、趙、魏三國當中是人才最多的國家,但是魏國卻留不住這些人才。比如商鞅是魏國人、張儀是魏國人、範睢是魏國人、武將吳起、武將尉繚都是魏國人,但最終都被秦國所用,都在秦國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秦國的本土是不怎麼出人才的,秦國的強大是與百里奚、商鞅、張儀、範睢、吳起、尉繚這些外人是分不開的。

雜說秦始皇

因此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多種因素促成的,一方面是秦國曆代國君重用人才,實行變法,慢慢的崛起,另一方面是六國的昏君出昏招,慢慢的促成六國的衰弱,秦國是由弱到強,由卿大夫到諸侯國,六國是由強到弱,由諸侯國到臣民。

正所謂人有縮命,國也有縮命,秦國之所以強大,一個是跟歷代君王勤勤懇懇、奮發圖強、務實彪悍、求賢若渴、重視人才的作風分不開的,歷史之所以選擇了秦始皇,不僅僅是因為秦國的崛起,也是因為其他六國在發展的關鍵時候都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