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與報答


施恩與報答


民國初年,湘南蝗蟲肆虐,糧食歉收,殷天引一家在鎮上最先斷了糧,一家人不得不吃起草根樹皮。這天晌午,一頂軟轎停在殷家門口,從軟轎裡下來的是殷天引的一個好朋友王揚。王揚突然盯著殷家窗臺上的一隻香爐走了過去。那隻香爐與眾不同,正方形,上寬下窄,呈鬥狀,比一般香爐高大,顯得凝重、大氣。王揚端詳良久說:“好一隻明代的宣德爐。”


施恩與報答


殷天引心裡一驚,他沒想到,自己家還有明代的東西。王揚繼續說:“我喜歡收藏,把它賣給我吧。我給你兩擔大米。”當天晚上,殷家人喝上了香甜的米粥。

第二天,殷天引去了一家古玩店,發覺明代的宣德爐至少值十擔大米。後來,殷天引就慢慢和王揚斷了來往。


施恩與報答


多年以後,殷家終於發達起來,而此時,王揚卻因病辭世。殷天引前去弔唁,卻發現王家養著幾株蘭花草,其中居然用了一隻宣德爐,那隻宣德爐就是當年王揚花兩擔大米從自家買去的。

殷天引不動聲色地問王家長子:“這麼貴重的宣德爐,為何用來養花呀?”王家長子道:“這隻宣德爐不值幾個錢,它只是一個仿製品。那年糧食歉收,家父的一個好朋友家斷了糧,家父想幫幫他,可又知道這人清高自愛,不會隨便接受別人的幫助,於是,故意把他家這隻仿製的宣德爐‘考證’為明代古物,還送了兩擔大米給他。家父始終也沒有告訴我們這個朋友是誰……”


施恩與報答


遇人急難,慷慨解囊,委曲維持,這是一種合乎道、契乎義的自然反應,不存一絲一毫獲報的心、有求的心,值得稱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難。唯其難,才愈顯可貴。記得別人的好,是做人的本分;忘記對人的好,是做人的智慧。


施恩與報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