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何要自私?因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長成普通大人

別隻閱讀育兒書籍

別隻看孩子的動畫電影

別隻參加親子的旅行團

父母要先做真實的自己

再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

01 父母的眼界和興趣決定了孩子真正的生活質量:你在圓滿自身的過程中,你的孩子必然也圓滿

“媽媽,天上的雲真好看。”

“趕緊回家做作業。”


“爸爸,魚缸裡的魚死了。”

“你功課完成了嗎?”

這樣的對話,我們並不陌生,因為經常在無數的家庭上演著。父母常常犧牲自己對生活的熱愛,來培養出一個不懂得熱愛生活的孩子。都說孩子是父母的投射,如果父母本身看的世界很小,那孩子看過的天空也不會大到哪裡去

就像很多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愛讀書、不愛看書一樣。他們從來沒有捫心自問過,自己書櫃上的書本是否空空如也?

孩子最喜歡模仿的人便是自己的父母了,只有我們父母自身把自己塑造得優秀了,那我們孩子的優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視頻:一位4歲的男孩言言在網絡上教英語,而正是因為他幼小的年齡、一口純正的英語,讓他迅速走紅網絡。

言言如今可以拼出兩千個英文單詞,4歲的他已經當起了網絡上的小小老師。不少網友誇獎:“這英文水平比我還好。”

也有少部分網友不僅感嘆於言言的英文水平,而且震撼於言言父母的教育理念。言言父母雙方都不是網友猜測的 “美籍華人”,他們只是運用了特殊的教育方式: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身”上來。

他們認為在孩子學習成長這條道路上,父母自己的角色應該要分得很清楚。父母應該是作為一個學生的身份跟著孩子一起學習,父母是孩子學習的同伴,而絕不是監督者、管理者。

當作為父母的我們自覺地讀書學習,我們樹立起來的榜樣,孩子是能看見的,可以感受得到的父母把自己成長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

就像言言的媽媽說的:

父母為何要自私?因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長成普通大人

對於覺悟、聰明的父母來說,教育孩子是次要的,自我教育才是真的。當父母行走在完成自身塑造、自身演繹精彩生命的旅途上時,作為一個家庭中有敏感接收器的孩子,他會認真去思考他接收到的內容,他會在後續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反映父母的聲音和信息

當父母在這段旅途走得越高、望得越遠的時候,即便你的孩子沒有跟在你的身邊,但他們會在無形之中被你所認識的廣闊世界感染,並且會不由自主地向你們學習,向你們看齊。永遠相信,父母自身眼界開闊了,孩子也會想要去探索這個世界。

就像有位網友分享的:

“那天我和孩子在奶奶家,我忙著收拾屋子,她沒什麼玩具,把晾衣架上的衣掛一個一個垂直掛起來,抱著小白兔說給它過年放鞭炮了。


我說,我看過一個美國現代藝術作品就跟這個差不多,很多鐵絲掛出平衡動感,有空我找來給你看看。”

不得不感慨,對孩子的創造力是否欣賞取決於父母的視野。如果母親沒有看到過這個美國藝術品,那孩子的創造力即將扼殺在她手上

02 誤區:把孩子作為唯一的生活重心,那樣不僅讓孩子不敢真正邁步,也會讓自己只能原地踏步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

一個家長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每一個行為舉止的注重,就是對孩子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而大多數的家長,往往意識不到這個問題。他們會把注意力全部聚焦在孩子身上,如果不這樣全神貫注盯著孩子,他們心底裡會生長出恐懼,他們會沒有安全感。他們經常在無意識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當成了他們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當孩子這個“人質”不乖乖遵循他們已經安排好的路線時,他們會更加恐懼,繼而把這種恐懼強加在孩子身上,傳達給孩子一種信號:你必須變成我想象中的樣子,你必須是美好和優秀的,否則我就不安全。你可是我唯一的賭注,你不好好聽話,我怎麼能夠安心

就像《小別離》裡,英子的媽媽宋倩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女兒身上,為了讓女兒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強行命令英子在高三這一年不允許發展任何的興趣愛好,而且每天的生活也必須按照媽媽規劃的路線走。英子只有好好聽媽媽的話,媽媽才會感覺到放心和安心。

在英子填報志願這件事情上,媽媽也必須插一手。如果她不插手,她會害怕孩子偏離了自己計劃的軌道。在媽媽宋倩的世界裡,孩子的人生只能有一種答案,那個答案只能由媽媽書寫,女兒英字無權自己答題

父母為何要自私?因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長成普通大人

在孩子上大學這件事情上,英子想去的南京大學被媽媽宋倩否定了好幾次。當發現英子瞞著自己偷偷塗改了志願的時候,媽媽內心的不安促使她對著孩子發了飆

父母為何要自私?因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長成普通大人

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全心全意地去控制孩子、改造孩子、改變孩子,努力使英子不是英子。在塑造孩子這個過程中,父母犧牲了自己,孩子被迫啃下一切,兩個人都受盡了辛苦。這又何必呢?

很多的家長其實因為自己無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就把問題推給孩子,口口聲聲告訴孩子,“為了你我放棄了多少想幹成的事情。”如果控制自己人生能力有限,有沒有孩子都不會讓家長變得更好。孩子的問題,恰恰反映家長有問題

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學招生“考父母”的創舉,我想也是因為意識到這個問題。家長一味地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只會造成自己始終在原地踏步,不能學習接觸新的知識。而這份“考卷”,也是為了讓家長動起來,身心都動起來,花費更多的精力來塑造自己。

父母為何要自私?因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長成普通大人

03 父母是時候學會自私一點了,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找回自己的成就感

鄭淵潔在《皮皮魯總動員》裡給家長教育孩子的建議:

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孩子的模仿能力比奧斯卡影帝影后都強。”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不必時時刻刻在後邊盯著孩子走路,我們應該對孩子少點關注、少點投資,這樣孩子會走得更堅定、步伐更大、速度更快

當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對自己進行投資,做一個熱愛生活、追求自己理想的父母時,孩子必然是另一個我們

當然,要求父母自私不是完全不管孩子,而是做到“放養”孩子。而這種放養——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會有自己的想法,他會形成自己的習慣,我們不必操心過多。

最重要的陪伴是讓孩子自己能陪伴自己

作為父母的我們有自己的人生,在照顧好孩子日常起居之餘,我們就努力地過好自己的日子吧。無論孩子幾歲,我們過我們的,我們和孩子都做自己,整個家庭才是完美的

《教導有方》裡心理專家朱嫘呼籲各位家長,父母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與其天天陪在孩子身旁,不如讓孩子做到自己能陪自己。她以親身經歷來解析心理學中的“次感元”,在與孩子的簡單互動中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但愛卻沒有缺席。

父母為何要自私?因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長成普通大人

她沒有因為孩子放棄自己熱愛的事業,反而在不斷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她沒有丟下孩子不管,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她讓她的愛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傳遞到了孩子身邊,同樣讓孩子明白唯有自己才是人生之路最大的陪伴者。

她會在遠方讓孩子感受一下媽媽的愛在孩子身體裡的哪個位置、感受媽媽的愛是什麼形狀的、什麼顏色的、然後摸上去是滑滑的還是粗糙的、以及溫度是燙燙的還是暖暖的或者冰冰的。

每一個問題孩子都認真思考且回答了一遍,答案越具體那個愛的分量在孩子心中就越加深刻。

父母為何要自私?因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長成普通大人

在感受到父母這深刻的愛之後,孩子會明白父母雖然不能經常陪伴在我們身邊,但其實他們的愛一直在,只是不被我們肉眼所見,而作為孩子則應該在剩下的時間裡做到好好陪伴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情

給孩子示範自我管理這門課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

“我很少教育我的小孩,也沒有什麼教育方法,只不過我把自己做好了,示範給他看而已,一切都是他自己達成。


缺了我,整個宇宙都在合成他需要的,我的缺席也是一種給予,也在為合成他的需要做貢獻。

我們經常會指責孩子丟三落四、忘記這忘記那,然後我們花費很多的時間去迫使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然而往往收效甚微,苦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為我們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從而忘記去關注孩子問題的根源——我們父母自己。教育小孩,事實上大部分和小孩無關,和父母有關

要想讓孩子真正學會自我管理,促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地調控,我們家長自身要起到優秀的示範作用,如果我們自身做得好,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是透過孩子自己的內控力量,而非家長們辛辛苦苦推動的外控力量

孩子其實是我們家長的一面反光鏡,他的出現是讓我們更好地看見自己。當我們出現問題時,他必然也有問題。當我們完善自己時,我們的眼中必然出現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小孩。

正如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說的那樣: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教育,它其實沒有聲響。它只是讓應該走在前面的父母,學會自私一點,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然後,我們的小孩子自然而然就改變了,變成我們理想中的他的樣子。否則,我們自己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長成普通大人。


文/沒有感情的情感,我有一個包袱,專門收走你們的各種困惑,喜歡就請關注我。保證讓你們收穫多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