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何要自私?因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长成普通大人

别只阅读育儿书籍

别只看孩子的动画电影

别只参加亲子的旅行团

父母要先做真实的自己

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01 父母的眼界和兴趣决定了孩子真正的生活质量: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孩子必然也圆满

“妈妈,天上的云真好看。”

“赶紧回家做作业。”


“爸爸,鱼缸里的鱼死了。”

“你功课完成了吗?”

这样的对话,我们并不陌生,因为经常在无数的家庭上演着。父母常常牺牲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来培养出一个不懂得热爱生活的孩子。都说孩子是父母的投射,如果父母本身看的世界很小,那孩子看过的天空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就像很多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不爱看书一样。他们从来没有扪心自问过,自己书柜上的书本是否空空如也?

孩子最喜欢模仿的人便是自己的父母了,只有我们父母自身把自己塑造得优秀了,那我们孩子的优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视频:一位4岁的男孩言言在网络上教英语,而正是因为他幼小的年龄、一口纯正的英语,让他迅速走红网络。

言言如今可以拼出两千个英文单词,4岁的他已经当起了网络上的小小老师。不少网友夸奖:“这英文水平比我还好。”

也有少部分网友不仅感叹于言言的英文水平,而且震撼于言言父母的教育理念。言言父母双方都不是网友猜测的 “美籍华人”,他们只是运用了特殊的教育方式: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身”上来。

他们认为在孩子学习成长这条道路上,父母自己的角色应该要分得很清楚。父母应该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身份跟着孩子一起学习,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同伴,而绝不是监督者、管理者。

当作为父母的我们自觉地读书学习,我们树立起来的榜样,孩子是能看见的,可以感受得到的父母把自己成长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

就像言言的妈妈说的:

父母为何要自私?因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长成普通大人

对于觉悟、聪明的父母来说,教育孩子是次要的,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当父母行走在完成自身塑造、自身演绎精彩生命的旅途上时,作为一个家庭中有敏感接收器的孩子,他会认真去思考他接收到的内容,他会在后续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反映父母的声音和信息

当父母在这段旅途走得越高、望得越远的时候,即便你的孩子没有跟在你的身边,但他们会在无形之中被你所认识的广阔世界感染,并且会不由自主地向你们学习,向你们看齐。永远相信,父母自身眼界开阔了,孩子也会想要去探索这个世界。

就像有位网友分享的:

“那天我和孩子在奶奶家,我忙着收拾屋子,她没什么玩具,把晾衣架上的衣挂一个一个垂直挂起来,抱着小白兔说给它过年放鞭炮了。


我说,我看过一个美国现代艺术作品就跟这个差不多,很多铁丝挂出平衡动感,有空我找来给你看看。”

不得不感慨,对孩子的创造力是否欣赏取决于父母的视野。如果母亲没有看到过这个美国艺术品,那孩子的创造力即将扼杀在她手上

02 误区: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生活重心,那样不仅让孩子不敢真正迈步,也会让自己只能原地踏步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

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每一个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孩子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而大多数的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他们会把注意力全部聚焦在孩子身上,如果不这样全神贯注盯着孩子,他们心底里会生长出恐惧,他们会没有安全感。他们经常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

当孩子这个“人质”不乖乖遵循他们已经安排好的路线时,他们会更加恐惧,继而把这种恐惧强加在孩子身上,传达给孩子一种信号:你必须变成我想象中的样子,你必须是美好和优秀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可是我唯一的赌注,你不好好听话,我怎么能够安心

就像《小别离》里,英子的妈妈宋倩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女儿身上,为了让女儿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强行命令英子在高三这一年不允许发展任何的兴趣爱好,而且每天的生活也必须按照妈妈规划的路线走。英子只有好好听妈妈的话,妈妈才会感觉到放心和安心。

在英子填报志愿这件事情上,妈妈也必须插一手。如果她不插手,她会害怕孩子偏离了自己计划的轨道。在妈妈宋倩的世界里,孩子的人生只能有一种答案,那个答案只能由妈妈书写,女儿英字无权自己答题

父母为何要自私?因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长成普通大人

在孩子上大学这件事情上,英子想去的南京大学被妈妈宋倩否定了好几次。当发现英子瞒着自己偷偷涂改了志愿的时候,妈妈内心的不安促使她对着孩子发了飙

父母为何要自私?因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长成普通大人

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全心全意地去控制孩子、改造孩子、改变孩子,努力使英子不是英子。在塑造孩子这个过程中,父母牺牲了自己,孩子被迫啃下一切,两个人都受尽了辛苦。这又何必呢?

很多的家长其实因为自己无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就把问题推给孩子,口口声声告诉孩子,“为了你我放弃了多少想干成的事情。”如果控制自己人生能力有限,有没有孩子都不会让家长变得更好。孩子的问题,恰恰反映家长有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学招生“考父母”的创举,我想也是因为意识到这个问题。家长一味地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只会造成自己始终在原地踏步,不能学习接触新的知识。而这份“考卷”,也是为了让家长动起来,身心都动起来,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塑造自己。

父母为何要自私?因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长成普通大人

03 父母是时候学会自私一点了,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找回自己的成就感

郑渊洁在《皮皮鲁总动员》里给家长教育孩子的建议:

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孩子的模仿能力比奥斯卡影帝影后都强。”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不必时时刻刻在后边盯着孩子走路,我们应该对孩子少点关注、少点投资,这样孩子会走得更坚定、步伐更大、速度更快

当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对自己进行投资,做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己理想的父母时,孩子必然是另一个我们

当然,要求父母自私不是完全不管孩子,而是做到“放养”孩子。而这种放养——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会形成自己的习惯,我们不必操心过多。

最重要的陪伴是让孩子自己能陪伴自己

作为父母的我们有自己的人生,在照顾好孩子日常起居之余,我们就努力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吧。无论孩子几岁,我们过我们的,我们和孩子都做自己,整个家庭才是完美的

《教导有方》里心理专家朱嫘呼吁各位家长,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与其天天陪在孩子身旁,不如让孩子做到自己能陪自己。她以亲身经历来解析心理学中的“次感元”,在与孩子的简单互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但爱却没有缺席。

父母为何要自私?因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长成普通大人

她没有因为孩子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反而在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她没有丢下孩子不管,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她让她的爱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传递到了孩子身边,同样让孩子明白唯有自己才是人生之路最大的陪伴者。

她会在远方让孩子感受一下妈妈的爱在孩子身体里的哪个位置、感受妈妈的爱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然后摸上去是滑滑的还是粗糙的、以及温度是烫烫的还是暖暖的或者冰冰的。

每一个问题孩子都认真思考且回答了一遍,答案越具体那个爱的分量在孩子心中就越加深刻。

父母为何要自私?因为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长成普通大人

在感受到父母这深刻的爱之后,孩子会明白父母虽然不能经常陪伴在我们身边,但其实他们的爱一直在,只是不被我们肉眼所见,而作为孩子则应该在剩下的时间里做到好好陪伴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情

给孩子示范自我管理这门课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

“我很少教育我的小孩,也没有什么教育方法,只不过我把自己做好了,示范给他看而已,一切都是他自己达成。


缺了我,整个宇宙都在合成他需要的,我的缺席也是一种给予,也在为合成他的需要做贡献。

我们经常会指责孩子丢三落四、忘记这忘记那,然后我们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迫使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然而往往收效甚微,苦恼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我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从而忘记去关注孩子问题的根源——我们父母自己。教育小孩,事实上大部分和小孩无关,和父母有关

要想让孩子真正学会自我管理,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地调控,我们家长自身要起到优秀的示范作用,如果我们自身做得好,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是透过孩子自己的内控力量,而非家长们辛辛苦苦推动的外控力量

孩子其实是我们家长的一面反光镜,他的出现是让我们更好地看见自己。当我们出现问题时,他必然也有问题。当我们完善自己时,我们的眼中必然出现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小孩。

正如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的那样: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教育,它其实没有声响。它只是让应该走在前面的父母,学会自私一点,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然后,我们的小孩子自然而然就改变了,变成我们理想中的他的样子。否则,我们自己再急再累,孩子最大的可能,也是长成普通大人。


文/没有感情的情感,我有一个包袱,专门收走你们的各种困惑,喜欢就请关注我。保证让你们收获多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