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法” 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義龍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踐見聞


做好“加法” 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義龍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踐見聞

五臺村“蔬菜+鮮食糯玉米+優質水稻”種植壩區


做好“加法” 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義龍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踐見聞


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義龍新區充分用好群眾會,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前提下,不誤農時,因地制宜,選好主導產業,同時在不影響主打產業產值的情況下,選優輔導產業,全力做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加法”,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讓農戶的腰包進一步鼓了起來。

循環種植讓閒置土地“活”起來

走進龍廣鎮五臺壩區,成片的鮮食玉米和蔬菜長勢喜人,田間合作社負責人晏德品和他的家人正在為龍豆架杆牽藤。


做好“加法” 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義龍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踐見聞

晏德品和他的家人正在為龍豆架杆牽藤


晏德品介紹,自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展以來,五臺村便成立了幾個合作社,他成立的綠源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個,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貴州金州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帶動下,以“蔬菜+鮮食糯玉米+優質稻”的循環方式發展了幾百畝蔬菜種植。不僅為公司提供了優質的蔬菜貨源,也為當地的“農校對接”提供了蔬菜供應,還帶動解決了當地的農戶就業增收問題。

“過去我們就種植一季水稻和一季白菜,由於銷售不暢,白菜賣不出去我們就給它爛在地裡肥田,收入很不穩定。”五臺村村民魏加敏告訴記者,自從村裡引進貴州金州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提供蔬菜種苗和技術發展遲菜心後,他們便參與到蔬菜種植中,如今兩季變三季,不僅收入增加了,土地也不會丟荒了。


做好“加法” 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義龍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踐見聞


“我們種一季蔬菜,畝產值在4000元左右,收一季玉米2500元左右,然後我們再加上我們的水稻,收一季是1500到1800元。”晏德品介紹,村裡2018年開始與貴州金州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2019年他成立合作社,當時群眾都還持觀望態度,只有幾戶人家跟著種植,如今,看到效益後,很多村民積極參與蔬菜種植,合作社帶動的人從最初的五六戶人家到現在的近50戶,種植規模也從幾十畝到現在的兩百多畝。

在雨樟鎮,政府也通過引進龍頭企業,以烤煙+豌豆、烤煙+遲菜心、烤煙+胡蘿蔔等模式,解決了秋冬季烤煙採收後,土地丟荒的問題,充分調動了群眾發展產業的信心,讓不少群眾實現了增收。

“套種”讓土地產值高起來

在新橋鎮荷花村哪界二組荷花壩區,成片的前胡與套種的鮮食糯玉米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這是今年新橋鎮引進貴州凌光藥業有限公司,在村裡建設的400畝前胡基地。


做好“加法” 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義龍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踐見聞

晏德品和他的家人正在為龍豆架杆牽藤


“鮮食糯玉米長得比較快,二月份種,五月份收,對前胡的根部生長一點都沒有影響,我們施玉米肥料的時候,等於是把前胡的也施了,對前胡的長勢更好。”貴州凌光藥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遊定告訴記者,前胡屬於半喜蔭植物,生長週期一年,畝產值可以達到一萬五千元,在不影響前胡產量的前提下,公司在前胡基地裡套種鮮食糯玉米,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土地的產出率。


做好“加法” 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義龍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踐見聞

村民為前胡除草


“鮮食玉米一畝地的收成4000多元,前胡種的好的話,一畝地收成大概是15000多元,加鮮食玉米一畝地的產值就是兩萬元左右,收益很可觀。”遊定介紹,他們公司已經在義龍新區發展了幾年的前胡種植,今年種植規模約2000畝,涉及新橋、龍廣、魯屯等鎮。由於農戶對前胡種植前景不瞭解,目前,在新橋鎮只有10多戶農戶參與種植,而公司也主要以帶動農戶務工的方式,來增加他們的收入。

“我家兩畝土地種下來就2000元的收入,還要一年忙到頭,現在全部流轉給公司,在家沒有事就來基地做活,一小時10元錢。”在基地做活的荷花村村民王述香算賬說,她現在在基地做活一個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加上一畝地一千元的流轉費,比自己種莊稼划算,而且也學到了種植技巧,以後想自己發展前胡也不愁。


做好“加法” 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義龍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踐見聞

前胡


“以短養長”讓產業發展穩起來

為了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作物生長週期長與群眾收入的矛盾,義龍新區還積極引導農戶採取“以短養長”的方式發展產業,在保證產業有人管理的同時,農戶有收入。

龍廣鎮柘侖村就引進貴州紅纓來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在村裡發展瑪瑙櫻桃+韭菜產業。目前已示範種植180多畝。

來到龍廣鎮柘侖村種植示範基地,十幾名工人正在忙著栽種韭菜苗,用旋耕機起壟拉溝,一片繁忙景象。柘侖村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土壤經檢測適宜種植瑪瑙櫻桃,村裡便流轉了180多畝土地給公司發展瑪瑙櫻桃套種韭菜產業。


做好“加法” 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義龍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踐見聞

新橋鎮“以短養長”盤活花椒產業


“櫻桃栽下去要三年才能掛果,在這期間的空檔期,我們合理的利用這個土地資源,林下種植韭菜,每一畝能產2000斤,按市場的批發價是八角錢一斤,一畝能夠增收1600元。”貴州紅纓來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管理員周琳介紹說,三年過後,櫻桃成熟開始收穫,一畝種植40株,一株產20斤,一畝就有800斤,按市場價來算的話是15塊錢一斤,一年也有12000元的收入。

同樣,2018年,新橋鎮巧爛村引進貴州九州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在村裡發展了1700多畝花椒,也採取了“以短養長”的方式,在花椒樹下套種辣椒,盤活花椒產業。

公司基地負責人餘其榮介紹,巧爛村利用退耕還林項目,引進貴州九州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在村裡發展花椒,農戶與公司簽訂了25年合同,前四年農戶可以領取退耕還林補助,之後便與公司分紅。

“25年後,公司走了,花椒樹就是群眾的。”餘其榮說,公司採取“農戶+合作”的模式,在巧爛村一共發展了1700多畝花椒,技術、管理、投入都是公司的,從第四年開始,花椒進入盛產期,公司與農戶二八分成,農戶佔二成,公司佔八成,效益不好的情況下公司保底給農戶一畝600元的收入。

採訪札記:

“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這是貴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重大舉措。

近年來,義龍新區緊緊圍繞省委提出的這一要求和產業發展“八要素”,在“如何讓農戶地裡有產業、腰包裡有錢”上做文章,全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施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舉措,大力推進農業產業上規模、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各鎮(街道)、部門、幹部、社會企業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讓義龍的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產業之花遍地開放。

如何在產業發展中做好“加法”,不僅是產業發展需要,更是農戶增收需求。只有紮實的選好產業,因地制宜做好“加法”,才能讓土地產值增加,農民的腰包更鼓,徹底撕掉貧困的標籤。

在決勝同步小康的關鍵之年,義龍新區定會趁勢而為、乘勢而上,用更多更有效的“加法”,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文/圖 王成鳳 文 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