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法” 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义龙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见闻


做好“加法” 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义龙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见闻

五台村“蔬菜+鲜食糯玉米+优质水稻”种植坝区


做好“加法” 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义龙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见闻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义龙新区充分用好群众会,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不误农时,因地制宜,选好主导产业,同时在不影响主打产业产值的情况下,选优辅导产业,全力做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法”,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让农户的腰包进一步鼓了起来。

循环种植让闲置土地“活”起来

走进龙广镇五台坝区,成片的鲜食玉米和蔬菜长势喜人,田间合作社负责人晏德品和他的家人正在为龙豆架杆牵藤。


做好“加法” 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义龙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见闻

晏德品和他的家人正在为龙豆架杆牵藤


晏德品介绍,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以来,五台村便成立了几个合作社,他成立的绿源合作社就是其中一个,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以“蔬菜+鲜食糯玉米+优质稻”的循环方式发展了几百亩蔬菜种植。不仅为公司提供了优质的蔬菜货源,也为当地的“农校对接”提供了蔬菜供应,还带动解决了当地的农户就业增收问题。

“过去我们就种植一季水稻和一季白菜,由于销售不畅,白菜卖不出去我们就给它烂在地里肥田,收入很不稳定。”五台村村民魏加敏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引进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提供蔬菜种苗和技术发展迟菜心后,他们便参与到蔬菜种植中,如今两季变三季,不仅收入增加了,土地也不会丢荒了。


做好“加法” 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义龙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见闻


“我们种一季蔬菜,亩产值在4000元左右,收一季玉米2500元左右,然后我们再加上我们的水稻,收一季是1500到1800元。”晏德品介绍,村里2018年开始与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2019年他成立合作社,当时群众都还持观望态度,只有几户人家跟着种植,如今,看到效益后,很多村民积极参与蔬菜种植,合作社带动的人从最初的五六户人家到现在的近50户,种植规模也从几十亩到现在的两百多亩。

在雨樟镇,政府也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以烤烟+豌豆、烤烟+迟菜心、烤烟+胡萝卜等模式,解决了秋冬季烤烟采收后,土地丢荒的问题,充分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让不少群众实现了增收。

“套种”让土地产值高起来

在新桥镇荷花村哪界二组荷花坝区,成片的前胡与套种的鲜食糯玉米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是今年新桥镇引进贵州凌光药业有限公司,在村里建设的400亩前胡基地。


做好“加法” 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义龙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见闻

晏德品和他的家人正在为龙豆架杆牵藤


“鲜食糯玉米长得比较快,二月份种,五月份收,对前胡的根部生长一点都没有影响,我们施玉米肥料的时候,等于是把前胡的也施了,对前胡的长势更好。”贵州凌光药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游定告诉记者,前胡属于半喜荫植物,生长周期一年,亩产值可以达到一万五千元,在不影响前胡产量的前提下,公司在前胡基地里套种鲜食糯玉米,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土地的产出率。


做好“加法” 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义龙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见闻

村民为前胡除草


“鲜食玉米一亩地的收成4000多元,前胡种的好的话,一亩地收成大概是15000多元,加鲜食玉米一亩地的产值就是两万元左右,收益很可观。”游定介绍,他们公司已经在义龙新区发展了几年的前胡种植,今年种植规模约2000亩,涉及新桥、龙广、鲁屯等镇。由于农户对前胡种植前景不了解,目前,在新桥镇只有1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而公司也主要以带动农户务工的方式,来增加他们的收入。

“我家两亩土地种下来就2000元的收入,还要一年忙到头,现在全部流转给公司,在家没有事就来基地做活,一小时10元钱。”在基地做活的荷花村村民王述香算账说,她现在在基地做活一个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加上一亩地一千元的流转费,比自己种庄稼划算,而且也学到了种植技巧,以后想自己发展前胡也不愁。


做好“加法” 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义龙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见闻

前胡


“以短养长”让产业发展稳起来

为了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作物生长周期长与群众收入的矛盾,义龙新区还积极引导农户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发展产业,在保证产业有人管理的同时,农户有收入。

龙广镇柘仑村就引进贵州红缨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在村里发展玛瑙樱桃+韭菜产业。目前已示范种植180多亩。

来到龙广镇柘仑村种植示范基地,十几名工人正在忙着栽种韭菜苗,用旋耕机起垄拉沟,一片繁忙景象。柘仑村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土壤经检测适宜种植玛瑙樱桃,村里便流转了180多亩土地给公司发展玛瑙樱桃套种韭菜产业。


做好“加法” 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义龙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见闻

新桥镇“以短养长”盘活花椒产业


“樱桃栽下去要三年才能挂果,在这期间的空档期,我们合理的利用这个土地资源,林下种植韭菜,每一亩能产2000斤,按市场的批发价是八角钱一斤,一亩能够增收1600元。”贵州红缨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管理员周琳介绍说,三年过后,樱桃成熟开始收获,一亩种植40株,一株产20斤,一亩就有800斤,按市场价来算的话是15块钱一斤,一年也有12000元的收入。

同样,2018年,新桥镇巧烂村引进贵州九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村里发展了1700多亩花椒,也采取了“以短养长”的方式,在花椒树下套种辣椒,盘活花椒产业。

公司基地负责人余其荣介绍,巧烂村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引进贵州九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村里发展花椒,农户与公司签订了25年合同,前四年农户可以领取退耕还林补助,之后便与公司分红。

“25年后,公司走了,花椒树就是群众的。”余其荣说,公司采取“农户+合作”的模式,在巧烂村一共发展了1700多亩花椒,技术、管理、投入都是公司的,从第四年开始,花椒进入盛产期,公司与农户二八分成,农户占二成,公司占八成,效益不好的情况下公司保底给农户一亩600元的收入。

采访札记: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这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义龙新区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这一要求和产业发展“八要素”,在“如何让农户地里有产业、腰包里有钱”上做文章,全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举措,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上规模、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各镇(街道)、部门、干部、社会企业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义龙的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产业之花遍地开放。

如何在产业发展中做好“加法”,不仅是产业发展需要,更是农户增收需求。只有扎实的选好产业,因地制宜做好“加法”,才能让土地产值增加,农民的腰包更鼓,彻底撕掉贫困的标签。

在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之年,义龙新区定会趁势而为、乘势而上,用更多更有效的“加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文/图 王成凤 文 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