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最近疫情向好,復工復產火熱進行,購買車輛便被很多人提上了日程。

看到買車推薦的活動,我也想給大家提供點參考,不過,在這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汽車的發展歷史,最後,還會結合汽車在生活中的實際用途給大家推薦購車的選擇範圍。希望能給愛車,想買車的朋友帶來一點啟發。

一、沒有汽車的年代,人們靠什麼出行?

說到汽車,就要追溯到汽車被髮明之前,人們的出行工具:馬車,因為後來的汽車是在這之上一點點演變的。而說到馬車,就又不得不提到咱中國。中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在古代時我國的交通工具馬車的技術是非常先進的。

雖然馬本身可以用來騎行,但在戰國以前,車和馬是一起存在的,也就是說,沒有無車的馬,也沒有無馬的車。那時,人們所說的乘馬,其實指的是乘車。在古代,馬車之外還有牛車,只是,牛車通常是用來載物,馬車是用來載人的。在古文裡,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與馬有關的不同叫法,其實指的是不同馬匹數量的馬車:駕二馬稱為駢,駕三馬則稱為驂,駕四馬叫駟。

在商代,馬車大多是兩匹馬拉,從考古發現看,四匹馬拉的車是商代晚期出現的。一般馬匹的數量越多,說明乘坐馬車的人身份越地位越高。2006年,在河南洛陽,就出土了一輛東周"天子駕六"的馬車。漢代以前,絕大多數馬車都不超過4匹馬,這輛車卻使用了六匹,可以想象,這在東周絕對是至高無上的級別。

馬車上的車廂叫輿,是用來乘人的,輿的演變也有很多種,從只有簡單的木板為屏蔽到帶頂棚,從只能站著到可以坐下,都是根據人們的生活需要在發展進步。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古代馬車示意圖


今天,我們只詳細地講影響馬車行駛最重要的部分,那便是馬和馬之間如何掌握拉力平衡的問題。

在這裡,引用史學家對秦始皇陵銅車馬的研究來說明:

以四匹馬的馬車為例:首先,根據馬的位置不同,叫法也不同。四匹馬車中間的兩匹叫服馬,左右最外側的兩匹馬叫驂馬,馬和馬之間的奔跑牽拉跟韁繩系法有很大關係。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四匹馬的馬車"六轡"連接原理圖

駕駛四匹馬,需要六根繩子牽拉,叫"六轡"。四馬車向前的驅動力主要由中間的兩服馬提供,而驂馬則是起控制方向的作用。駕車時,馭手通過最左轡和最右轡牽動驂馬馬頭的朝向,驂馬再拉動服馬嘴上的銜環,從而牽引服馬,帶動馬車轉向。馬的數量不僅僅是地位的象徵,在性能和安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四馬車和兩馬車相比,除動力性能大幅度提高外,方向控制和拉力傳遞上也有了雙保險。如果馬車上的"軛"(連接馬和車的木頭)斷裂。驂馬仍然可以拉車前行,如果控制驂馬的最左轡或最右轡斷裂,馭手仍可以用中間四轡完成對四匹馬的控制。

別看馬車很原始,其實馬和馬之間的連接原理,每一部分的零配件應用對速度和安全來說都大有講究,整個設計充滿了力學原理,這也是古人智慧的凝結。

二、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誕生和發展歷程

雖然,中國古代的馬車發展很成熟,但在速度也已經是極限。

隨著科技的興起,西方國家開始對馬車這一交通工具進行了新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過程中,蒸汽機、內燃機、空氣動力學的應用是推進汽車演變最重要的三個階段。

1.以蒸汽機為驅動的汽車

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引發了工業革命,蒸汽機的使用原理是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功。

1771年,法國工程師尼古拉·約瑟夫·屈尼奧利用蒸汽機驅動原理,設計了一輛自身動力的車,它被公認為是汽車發展的起點。在這輛車子的前方有一個很大的鍋爐,車子通過鍋爐的蒸汽驅動前輪轉動,駕駛時車頭還會噴出煙來,駕駛員用手柄控制方向。當時,它的車身還是木質的,速度能達到9.5公里/小時,可以牽引4~5噸的貨物。雖然沒有馬就可以驅動但因為比較笨重,實用性並不強,就沒有被投入大量的生產和使用。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尼古拉·約瑟夫·屈尼奧設計的蒸汽汽車

1801年,英國的理查·特里維西克發明了噴汽軌的路上蒸汽車頭,和屈尼奧設計不同的是,它是通過兩個氣缸推動槓桿驅動後輪,這個設計介於汽車和火車頭之間,他的這一發明,大大提高了車子的實用性,能乘坐8人,時速能達到10幾公里。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理查·特里維西克發明了噴汽軌的路上蒸汽車

2.以內燃機為驅動的汽車

後來,人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汽車進行了很多革新,最重要的一次轉折是1876年,德國工程師尼古拉斯·奧托發明了四衝程內燃機。

其實奧托發明的內燃機靈感是來源1860年一個叫雷諾爾的人,他利用煤氣做燃料,製造了超越蒸汽機的發明,這部發動機和蒸汽機的工作原理是:

把外部燃燒加熱改為汽缸內部燃燒,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熱能。但它必須連接在煤氣管道上,沒有實用性。

奧托受此啟發,經過將近20年的努力,研究出了由進汽,壓縮,膨脹,排出四個過程組成的四衝程發動機,這個原理被稱為奧托循環。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奧拓循環工作原理

奧托在研製內燃機也曾多次嘗試建造汽車,但由於兩列輪子在平行拐彎時必須有不同的轉速,當時的汽車的車輪卻在拐彎上出現了難題。馬車可以在車軸上自由滾動,拐彎沒有問題,而對於汽車來說,兩列平行的車輪必須有不同的轉速,要輸出動力必須跟隨車軸轉動,這就要求內燃機要向車輪輸出不同的動力。

1885年,德國卡爾·本茨在前人發明創造的基礎上解決了這個問題,製造出了奔馳一號,併成功申請了專利,因此被稱為第一輛使用內燃機的汽車。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卡爾·本茨設計的奔馳一號

到了,1894年卡爾又研發了四輪汽車,叫奔馳雙輪。

這輛汽車現在仍被珍藏在德國慕尼黑的科技館內,被保存得完好無缺,而且還可以發動。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卡爾·本茨設計的奔馳雙輪

後來,隨著其他人對汽車進行不同程度的革新,也為汽車帶來了更大的方便和舒適性。

比如,在同一年,法國路易斯·熱內·潘哈德 和埃米爾·萊瓦索發明了手動擋變速器。

1896年,弗雷德裡克·斯特林克蘭用方向盤代替了複雜的手柄,使得車輛的架勢更加輕鬆。

1906年米其林發明了充氣車胎,不但方便更換,乘坐汽車也不再那麼顛簸了。

到了1903年汽車製造業進入了新的時代,福特公司研發了汽車流水線,取代了之前汽車手工製造的低生產率。隨著生產線的不斷優化,到了1914年,93分鐘就能生產出一輛汽車,福特公司的汽車銷量猛增售價從820美元降低到了290美元,汽車開始進入了平民化的時代。

3.外形設計的變化推動空氣動力學的應用

雖然四氣缸的汽車在當時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但從外形上仍然延續了馬車的形狀。比如,福特T型車在當時就生產了將近20年,達到1500萬的產量。隨著汽車速度的加快,汽車工程師和設計師們漸漸意識到方形車身也有它的弊端,有一部分設計家開始試圖改變它的外觀。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福特T型汽車

1923年羅馬設計師奧雷爾從視覺和空氣動力學考慮,更注重汽車的流線型,他受水滴阻力啟發(雨滴降落時的風阻係數僅僅為0.04),重新設計出了一款水滴形的汽車。新的車身,將擋泥板收進車身,將輻條用輪轂蓋罩住,使發動機在與前擋風平滑過度,並收緊了車尾。這款車僅僅配備了1.4L,動力為20匹馬力的發動機,但它依舊跑出了80公里的時速。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奧雷爾設計的水滴形汽車

奧雷爾的設計不僅顛覆了傳統的審美,也讓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降低了很大的阻力,提高了速度。人們受此啟發,30年代以後的汽車設計都更加註重在空氣動力學上的研發。

沿著奧蕾爾的設計理念,人們開始琢磨設計各種不同形狀的汽車,緊接著,

1937年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成立,家喻戶曉的甲殼蟲誕生了。二戰後,甲殼蟲以經濟耐用在歐洲被廣泛使用,成為人盡皆知的經典車型。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現在,所有品牌在技術成熟上都在追求外觀的精美,汽車開始進入了全面的繁榮時代。

這就是汽車演變的基本過程。

三、第一輛汽車的引入和汽車工業在我國的發展

雖然,中國的工業發展比西方晚了一點,不過,從晚清時,西方第一輛汽車進入中國後,中國的汽車工業也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1902年,第一輛汽車進入中國內陸,當時,是袁世凱花費1萬多兩白銀進口的一輛德國奔馳轎車,他將此送給慈禧太后作為壽禮。

當時,奔馳剛成立不久,這輛車是奔馳公司的第二代汽車,也是由創始人卡爾親自設計的,因為當時汽車使用的是蒸汽動力所以就被叫為汽車。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慈禧太后乘坐的第一輛汽車

這輛汽車還被陳設在博物館裡展覽,後來奔馳公司聽說中國還保留著卡爾本人親手設計的汽車,決定花重金收購回,作為奔馳公司的汽車收藏紀念品,但被中國婉拒了,因為它對中國來說也有很大的歷史意義。

雖然汽車不是中國發明創造的,中國人乘坐的第一輛汽車也是從國外引進的。但在1903年,隨著上海陸續出現從事汽車出租的洋行,世界各國的汽車大量出現,中國人也開始渴望能擁有一輛自己製造的汽車。通過學習國外技術,1956年,終於,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輛汽車"解放"牌誕生了,中國的汽車工業從此開始起步。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誕生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地增強,中國汽車企業也在不斷地壯大,從一開始的進口變為了合資生產,再到現在,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中國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現在,中國汽車企業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技術積累,在很多方面開始凸顯優勢,走出了國門,得到世界的認可,未來更是可期。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中國部分自有品牌

四、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隨著社會的進步,汽車越來越普及,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也是人們另一個移動的家。

就拿我來說,原本只是把汽車當成一個冷冰冰的交通工具,但隨著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和汽車呆在一起時間的增多,車子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已經不是一個交通工具那麼簡單。

尤其是經歷了一次中長距離的自駕遊,有了和車子長時間親密接觸的機會後,對汽車的看法更是不一樣。記得有一回,我們一家三口,從北京到海南自駕遊20天,往返停留分別是4-5站,最長的時候,在不開夜路的原則下,一天開過1000多公里,一路上,我和老公倆人倒著開。可能因為在旅途中需要長時間呆在車上,經過朝夕相處,在旅行中,漸漸地就把車子當成了自己的另一個並肩作戰的親密夥伴。

遺憾的是,因為時間關係,沒機會再進行這麼遠距離自駕遊,假如還有機會,仍然想再往北邊走走,和車子一起繼續"丈量"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

雖然,自駕遊比較費心費力,但旅途中的駕駛感和未知感所帶來的體驗和快樂,是其他旅行方式無法相比的,絕對值得嘗試。

如果您想買車又是家裡的第一輛,那麼,以個人經驗,建議選擇一輛既適合上班又適合自駕遊的車相伴。

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對人們的意義以及選擇推薦

汽車在通往海南的渡輪上

瞭解完汽車的歷史和在生活中的用途,我們說一說現在汽車的選擇範圍。如今的汽車生產技術已經不同往日,不管是從性能到外觀都不是往日能比擬的,品牌和性能的選擇更是多種多樣。

為了不挑花眼,以下是結合筆者17年30餘萬公里的駕駛資歷,綜合性價比,推薦一些車輛,給大家縮小一下範圍,供大家參考:

1.歐系方面,56E落地35非常艱難,故pass,34C中,推薦寶馬3系,買新不買舊,且內飾進步明顯,奧迪多屏貌似科幻,但也是收集灰塵指紋之利器,C級至今未換橫屏,再換代就直接跳過橫屏了。SUV方面,推薦Q5L,基本也只有Q5L在35萬以內可以落地。X3車不錯,價位超標且舒適性一般。GLCL同樣沒有橫屏,北奔做工一言難盡。

遺珠:GLB(發動機遺憾),途安(個人認為比夏朗性價比高),高爾夫(小)。

2.日系方面,推薦RDX、ES,冠道,本田兩個MPV,雅閣,皓影,已定妝待上市的NX、皇冠、樓蘭,及傳說中的海麗亞和西耶那。

遺珠:斯巴魯,三菱(排放問題)。

3.美系方面,推薦冒險家,CT5,XT5,大陸。

總的來說,歐系面子,日系實惠,美系居中,電動車要說的太多本文暫不做探討,以後有機會再深入講解。

說到這,想單獨提一下本田的設計理念。很喜歡本田宗一郎說的一句話:追求穩定可靠的技術,摒棄華而不實的外表。

本田在技術上有著近乎極端的偏執,雖然它在日產銷量排行上不是第一,但在日產車裡,它的技術永遠不可被取代。

在追求外形設計上,技術和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以這樣設計理念的車為第二個家,安全感肯定也是滿滿的。


春暖花開了,疫情很快就要結束了,待山河無恙,帶上心愛的人和車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自駕遊吧。


如果覺得本文作者的文章有幫助,歡迎贊閱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