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還是"匹諾曹"?馬可波羅筆下的于闐傳說到底幾分真假

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總會經歷過許多人,流連過許多地方,而這些人,這些地方,也終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沒與時代的浪潮裡。如何才能讓這些曾經的苦難與輝煌顯露在後人的眼前呢?

記載,就成為了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

各類史書遊記層不不窮,而《馬可·波羅行記》便是這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部著作。它是歐洲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歐洲人獲取中國以及中亞地區知識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徑。但是,時至今日,無論是專業的歷史工作者,還是歷史愛好者,對於《馬可·波羅行記》的真實性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質疑的地方。

所記載的內容,是真實?還是傳說?一直都是爭論不休。而其中,爭論主要集中在馬可·波羅對於中原地區的記載,世人也因此而容易忽略了馬可·波羅對西域地區記載的真實性。那不如讓我們今天來通過馬可·波羅筆下的于闐,來看一看,《馬可·波羅行記》的記載,到底是真實,還是傳說。

一:《馬可·波羅遊記》:流傳千古卻又備受質疑

1.馬可·波羅:出走半生依舊熱愛故土的少年

公元1254年,馬可·波羅出生於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一大家子都是熱愛詩和遠方以及錢的浪漫少年。據說,17歲時,馬可·波羅家道中落,於是他便跟隨著他的父親和叔父歷經三年多的時光,來到了神秘的東方。

據說馬可·波羅來到元朝首都大都之後,與忽必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在朝為官,23歲時便官至揚州行政。

可即便在中國風生水起,馬可·波羅依然無時無刻不掛念著自己遙遠的故鄉,於是在公元1292年,借護送元朝與波斯和親的闊闊真公主之機,揮別了他駐足十八年之久的中國,又歷時三年,於公元1295年回到了他的家鄉威尼斯。

2.魯斯蒂謙:馬可·波羅背後的男人

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馬可·波羅遊記》的作者就是馬可·波羅,實際並非如此。或者說,馬可·波羅並不是唯一的作者。在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的第二年,即公元1296年,威尼斯與熱亞那爆發海戰,馬可·波羅不幸被俘。

剛剛踏上故土,便又被俘,馬可·波羅的內心十分苦悶。便在獄中向小說家魯斯蒂謙吐露苦水,一來二去,兩人成為好友。魯斯蒂謙對馬可·波羅的這一段“東遊記”十分感興趣,於是便將箇中經歷,一一記載下來加以整理,並於公元1298年完成《馬可·波羅遊記》的撰寫。當時的“世界第一奇書”就此誕生。

3.不一樣的聲音:是真實經歷,還是誇大炫耀

《馬可·波羅遊記》一經問世,立刻轟動了歐洲,西方主流學界將其作為研究東方神秘力量的重要理論依據,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

《馬可·波羅遊記》中所記載的中國,便是西方世界心目中的中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可·波羅遊記》中的一部分內容開始經不起推敲,部分記載也存在著與事實不相符的狀況。在此基礎上,質疑的聲音躍然紙上,甚至有觀點認為,馬可·波羅根本沒有來過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的內容也是他為了誇大炫耀而可以杜撰出來的。

二:歷史上的于闐:歷經戰火的佛教聖地

1.歷史沿革:歷史悠久的強國附屬地

《史紀·大宛傳》記載,公元前二世紀,西漢時期,尉遲氏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緣建立於闐國,是當時的西域強國。後隨著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之後,于闐國便開始了自己漫長的進貢之路。雖然要向中原強國進貢,但是于闐的政權是相對獨立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其發展歷程中,戰火不斷

從東漢至魏晉,于闐國依仗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資源,不斷兼併周邊小國,成為西域的主要力量。但自北魏之後,先後為吐谷渾、柔然所襲擊,便逐漸走下神壇,最終在公元993年至公元1009年間,為喀喇汗王朝所滅。

2.宗教信仰:上層建築決定精神基礎

于闐國建國自之初便一直信奉佛教,並一度成為佛教中心。起初,此地迦溼彌羅(先印度北部)的小乘佛教,直至公元5世紀,該地僧侶都奉小乘佛教為正典。但從公元5世紀開始,此時開始傳大乘佛教,並將佛法推向高潮。當時的于闐藏有諸多佛門典籍,一度被各方信眾封為佛門聖地。

如《華嚴經》、《大般涅槃經》、《觀世音懺悔出最咒經》、《勝天王般若經》等等均處於此地。然而,隨著戰火的不斷燃燒,大宋年間,信仰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今維吾爾族)于闐,佛教便就此跌下神壇。

3.外交方針:堅定不移的走東方路線

于闐在西域雖較為強大,但是相對於中原大地而言,它還是過於羸弱。所以,它能夠以一個國家的形式存在這麼長時間,除了優越的自身條件以外,正確的外交路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自西漢時起,于闐就一直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的聯繫,無論中原大地王朝如何更迭,于闐都始終與主政者友好往來。

期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從未間斷,聯姻和親更是家常便飯。這其中,因對漢唐文化的推崇,尉遲婆跋繼承王位之後,更是將於闐王室的姓氏全部改為“李”,中原王朝在此地的地位可見一斑。

三:馬可·波羅筆下的于闐:真實的傳說

1.忽炭大州,皆為元屬

于闐在《馬可·波羅行記》中波斯文為“Cotan”,所以音譯之後,于闐便成為了忽炭。根據遊記記載,于闐位於西域的東方與東北方之間,歸屬元朝統治,這裡的老百姓都順從於摩訶末大帝。這裡有美好的村莊和高貴的人民,土地肥沃,盛產棉花、亞麻、大麻、油、小麥、穀物、葡萄酒,還有一些其他物資。

這裡的居民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他們以貿易和手藝維持生計,不崇尚武力,十分的吝嗇且懦弱。馬可·波羅對於于闐這個地方是十分讚賞的,但是對於于闐的居民卻評價頗低。

但是就時間而言,馬可·波羅說于闐屬於蒙古大汗的統治是與史詩相符的,所以從這裡應該是可以論證得出《馬可·波羅行記》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的。

2.玉河之錯,令人生疑

雖然馬可·波羅去過於闐一事是無疑的,但是在《馬可·波羅行記》中,對於于闐的記載還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對於玉河的描寫便是其中不可被忽視的錯誤。

對於玉河,馬可·波羅只是簡單地記載為,“有一條河流經此地,河中可以找到數量極大的珍貴寶石,人們稱之為碧玉和玉髓”。

玉在於闐的經濟文化發展中有著與眾不同的地位。因為于闐盛產各類玉石,因而玉也成為了于闐經濟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馬可·波羅所提到的碧玉與玉髓,僅僅只是于闐玉眾多品種中的兩個,可見他對於玉的理解是十分有限的,但這對於一個祖上世代為商的商人來說卻又是令人十分不解的。

3.媲摩,于闐非一般的存在

《馬可·波羅行記》對於于闐的描寫最為特殊的部分,便是在於將“Pein”即媲摩作為一個單獨的環節來加以描述。在馬可·波羅的描述中,媲摩土地肥沃,盛產棉花,農業發展較為發達,擁有完善的農業生產體系,且當地人精於貿易和手工。

而根據《鋼和泰藏卷》的記載,“又西,渡陷河,伐檉置冰中乃渡,不然則陷。又西,至紺州。紺州,于闐所置也,在沙州西南,雲去京師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日,至安軍州,遂至於闐”。由此可以看出,從唐朝到五代,媲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而這與《馬可·波羅行記》的記載是相吻合的。

四:結語

歷史就像是一條分叉口,一條走向真實,一條破滅謊言。作為後來人的我們,只能是通過不斷地探索與發現,才能更加客觀的去判斷前人所書之言是否屬實。歷史教會了我們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但是我們切記不可為了批判而批判,為了深究而深究。

《馬可·波羅行記》雖然其中有些描述確實與史實不符,但是這終究是一部個人的傳記性作品,自然無法做到如史書一般的嚴謹與考究。

但不可否認的是,《馬可·波羅行記》是第一次較全面地報道中國的、影響極大的一部書,以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築。

這些敘述在中古時代的地理學史,亞洲歷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係史諸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