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摔跤的前世今生:“角抵”到“相撲”,詮釋中華摔跤精神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五千年的歷史。而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出了同樣悠久的東方文化,並以中國為中心向周邊國家輻射,對它們的文化產生了深刻地影響。

文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體現,例如行為舉止、飲食、文學等等,也許有些人身處其中渾然不知,其實它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

摔跤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古老的體育運動形式之一,它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受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民風民俗的影響而形成眾多流派而中國式摔跤就是其中重要一支。

中國式摔跤的前世今生:“角抵”到“相撲”,詮釋中華摔跤精神

一、從“戰場”到“戲場”——先秦時期與秦漢時期的摔跤

1.用於提升士兵體魄與士氣的摔跤

中國式摔跤古稱角抵或角力,在我國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運動形式之一,最早可追溯到黃帝與蚩尤之戰。梁任肪《述異記》中雲:“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三三兩兩,頭帶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據《禮記·月令》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可見在周朝時期摔跤就已經被列為訓練士兵,提高搏殺技能的主要課目之一。

先秦時期騎兵並不是各國軍隊的主力,而是車兵,而將角力與御車放在同等地位,這可以證明軍隊對通過角力增強軍士戰鬥力的能力是認可的。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形勢較為複雜,諸侯紛爭不斷,戰爭日益頻繁,對於士兵素質與戰力也越來越重視,

作為軍事訓練科目的“角力”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也大大提高。

2.“張飛繡花”——披上娛樂大眾的大衣

秦漢時期,由於鐵製兵器的大量使用,戰爭對於摔跤的需求銳減。當秦統一天下後,由於擔心六國舊部起兵反秦,於是禁止民間私自習武。自此角力逐漸變成了一種娛樂表演活動,從而有了角抵之名。據《古今圖書集成·軍禮部》稱:“秦並天下,罷講武之禮,為角抵。”漢代角抵之戲盛行,尤其是在宮廷中,角抵更是一種經常性的表演活動。

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愛好角抵之戲,他不但自己在宮廷中觀看角抵戲,而且還邀請周圍的民眾一同觀看:“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來觀。”當然這裡所要說明的是,漢代所謂的角抵之戲,其內容除了角抵,有時也包括一些百戲項目,只是因為角抵在其中據有為較突出的位置,故統稱為角抵之戲。

中國式摔跤的前世今生:“角抵”到“相撲”,詮釋中華摔跤精神

二、唐宋的繁榮與元代後的波折

1.在大唐帝國繁榮中的成長

相撲這個名字想必大家並不陌生,這是風靡日本的一項體育運動,兩位體型碩大的運動員在限定的場地內以使對方無力反抗為目的進行搏鬥,其實這個名字起源於中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晉書》雲:“相撲,下技也。”而相撲這個名字到了唐代已極為流行。巴黎藏敦煌唐代寫經上畫有兩個赤身著犢鼻褲者相撲的情形,可見唐代久已有之。

唐代的相撲運動與秦漢時期混雜於百戲的角抵有所不同,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獨立的體育運動。當時的統治者也極為喜歡這項運動,為此在宮中特別設立了“相撲棚”,出現了一批摔跤名手。而“相撲”這個名字這是此時傳到了日本,日本體育百科全書中“日本的相撲起源於唐代的中國”可以作為佐證。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唐代已經有了相撲這個獨立項目,但角抵並沒有從此消失。《大唐創業起居住》中記載了唐玄宗“

每賜宴設大陣山車、旱船、走索、飛劍、角抵諸戲。”說明角抵依舊風靡於世。

在唐朝之後,中國式摔跤發展的越來越快,這個時候的摔跤表演最大的功能依然是娛樂性,但不同的是送個時期的人們除了通過摔跤表演達到娛樂的目的,而且還非常希望能夠自身參加到摔跤過程中來,同時由於瓦舍的發明更是中國式摔跤能夠騰飛的一雙翅膀,為其提供了更加廣閥的舞臺。

中國式摔跤的前世今生:“角抵”到“相撲”,詮釋中華摔跤精神

2.與軍民的完全融合

兩宋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繁榮,瓦舍也逐漸成熟,相撲的普及程度甚至比唐代還要高,相撲比賽也不再是小團體之間的角逐,而是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型賽事。宋朝的宮廷相撲隊稱為“內等子”,共有三十六名隊員,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十名,中等十名,下等十六名。另外,還有七十名預備隊員。這些相撲隊員除了專門在各種場合進行相撲表演,平時擔任皇帝的侍衛。而且,每過三年,內等子們就要舉行一次大的考核,淘汰掉不合格的隊員,然後從預備隊中補充新隊員。

《夢梁錄》中記載: “若論護國寺南高臺峰露臺爭交,須揮諸道州郡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表明了相撲比賽已經成為了全國性的賽事。在國都汴京還出現了一種名為“相撲社”的民間組織,專門從事相撲表演。此外,北宋還產生了“小兒相撲” 、“喬相撲”等相撲形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相撲社中,還出現了女子相撲隊員,她們是專門參加“女子撕撲”這項比賽的。南宋臨安還出現了賽關鎖、囂三娘、黑四姐等一批有名號的女相撲手,這在封建禮教森嚴的古代,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中國式摔跤的前世今生:“角抵”到“相撲”,詮釋中華摔跤精神

3.在唐宋盛世後的起起伏伏

從元朝開始,摔跤走向了下坡路,元代統治者明令禁止民間相撲,以防止漢人造反。明朝雖然沒有禁止這項運動,但由於元朝一直打壓的影響,相撲並沒能像唐宋時期那樣普及。到了清朝,由於朝廷對於摔跤運動的提倡,中國式摔跤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據《清史稿·聖祖本紀》中記載,

清康熙八年,康熙選年少有力者習撲擊之戲,在南書房擒殺權臣鰲拜,由此創立善撲營制度,進行專業化的摔跤訓練。

三、中華摔跤精神——經過千年沉澱的文化瑰寶

摔跤最早是起源於祭祀活動中,祭祀是一種精神活動,而摔跤作為這項活動的一部分,也被寄託了一部分的信仰,希望通過摔跤能夠建立與神明聯繫與溝通的橋樑。因此人們認為通過摔跤可以淨化人的心靈,使他們得到昇華,摔跤的作用慢慢的從為了與神溝通轉變為讓人變得身心愉悅。當摔跤發展時,將其他的一些活動也融合進來,使得摔跤祭祀的功能被大幅削弱,娛樂大眾的一面逐漸發展壯大。隨著摔跤在民間的普及與發展,它與祭祀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徹底切斷,成為了獨立的一項活動。

中國式摔跤的前世今生:“角抵”到“相撲”,詮釋中華摔跤精神

前文中提到,摔跤最早被重視的原因是其對抗性在軍事中的作用。兩人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智力與技巧,用最為有效的方式將對方摔倒在地,所以避免不了出現流血的場面。即使發展成熟的規則限制了一些危險的動作,但這項運動還是處處體現著野蠻與暴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摔跤體現出的拼搏精神是剛健尚武精神的一種傳承與反應。摔跤對於對決雙方的體格並沒有限制,身材不佔優勢的一方則需要通過智慧與技巧才能有獲得勝利的機會。光有智慧與技巧還不夠,這還需要有毅力與迎而上精神。所以中國摔跤是最能直觀表現人的拼搏精神的競技活動之一。

四、小結

中國式摔跤已經走過了五千年的風雨,這其中有風光,有暗淡,但不可否認的是,摔跤中所蘊含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與激勵著中華兒女。其沉澱了五千年的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強大。

中國式摔跤並非單一化的競技,而是講究均衡性

,講究體力與智力的結合,講究一種人體平衡性和一種協調性,將武術“摔、拿”的功夫體現得淋漓盡致,融入了剛柔相濟的中國哲學,講究鬥智鬥勇,不尚蠻力,講究以巧取勝,以技贏人,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中華民族追求平衡、順其自然,追求技巧、重視體育的美感和均衡感,不偏不倚,強調整體性、中庸美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淺談中國式摔跤》

[2]《中國摔跤的文化特性研究》

[3]《中國式摔跤文化溯源與傳承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