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控制技術

1 流行特點

1.1 豬瘟的流行特點

豬瘟分為典型的豬瘟和非典型豬瘟,其中,典型的豬瘟是在養殖的過程中有部分農戶養殖觀念差,不重視免疫接種所導致。而非典型豬瘟則多發於接種過疫苗的豬群,由於疫苗的接種時間、劑量、存放的方法、稀釋液選擇不當;豬營養水平達不到要求;環境有害氣體,特別是氨氣過多汙染嚴重;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干擾;豬體質狀態等致使豬群的免疫力不夠堅強,受到強毒感染後常發生非典型豬瘟,且常與鏈球菌病、仔豬副傷寒、附紅細胞體病、大腸桿菌病、副豬嗜血桿菌病、弓形蟲病、圓環病毒病、藍耳病等混合感染。


豬瘟、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控制技術

1.2 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的特點

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又稱豬冬季“拉稀病”,每年的12 月份至次年的4 月份是本病的高發期,各階段的豬均可發生,但主要侵害哺乳仔豬,以10 日齡多發,發病率達100%,死亡率高達100%。

2 臨床症狀

2.1 豬瘟的臨床症狀

典型豬瘟:體溫41 ~ 42 ℃,呈稽留熱。眼結膜潮紅,眼瞼腫大,眼睛內有乾酪樣滲出物,使上下眼瞼黏連。耳、頸、四肢內側、腹下皮膚有出血點。糞便呈球形,表面附有黏液或血液。尿液呈茶色。公豬陰鞘紅腫,積尿膨脹,用手擠壓時流出渾濁惡臭灰白色液體。病程長者表現貧血、消瘦。便秘和腹瀉交替進行,便秘時排出球形糞便,腹瀉時排出黃綠色、黃白色或灰白色糞便。皮膚髮紺,皮膚有時有瘀斑。

非典型豬瘟:臨床多見於仔豬,體溫表40 ~41 ℃,耳、頸、腹部、尾巴等處出現壞死或瘀血現象,便秘與腹瀉交替進行,有的仔豬腹瀉居多,貧血、消瘦。

2.2 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的臨床症狀

臨床以嘔吐、腹瀉、脫水為主,嘔吐可發生於採食前、採食中和採食後,傳染性胃腸炎多排出黃綠色糞便,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而流行性腹瀉排出淺黃色或灰色便,兩者糞便均呈水樣噴射狀,酸臭味,pH 值在4.0 以下。

3 病理變化

3.1 豬瘟的病理變化


豬瘟、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控制技術

典型豬瘟的病理變化包括:腎表面有大量出血點,嚴重時形成“麻雀蛋”腎;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腹股溝淋巴結和腸繫膜淋巴結腫脹嚴重,切面呈紅白或紫紅相間的大理石狀;脾不腫或輕微腫大,邊緣有出血性梗死;喉頭充血、出血(出血點);膀胱內有大量出血點;回盲口有“紐扣狀”潰瘍。

而非典型豬瘟則表現在腎臟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針尖大小居多,偶有腎表面凹凸不平;淋巴結腫大、出血;膀胱、咽喉偶有少量出血;盲腸內偶有黃綠色纖維素性壞死。母豬感染後表現繁殖障礙,主要發生木乃伊胎、畸形胎、死胎,或產生先天性感染仔豬。

3.2 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的病理變化

首先,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理變化表現在胃壁菲薄,血管擴張充血,內含有氣體和未消化的凝乳塊。而在病理解剖實驗中,發現豬流行性腹瀉表現在其胃內積有黃白色凝乳塊,小腸擴張,腸內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菲薄呈透明狀。

4 防治措施

4.1 豬瘟的防治措施

對於豬瘟一般的預防措施包括:加強飼養管理,搞好圈舍的環境衛生,定期消毒。堅持自繁自養原則,不從外地購買豬隻,若必須購入時,需隔離觀察2 ~ 3 周,並進行嚴格的檢疫,確認安全後方可混群。免疫接種,對於自繁自養的豬群,仔豬出生20 日齡注射豬瘟疫苗,2 ~ 3 頭份/ 頭,同時母豬接種4 ~ 6 頭份,細胞苗好於脾淋苗;45 ~ 60 日齡仔豬二次接種豬瘟疫苗,3 ~ 4 頭份/ 頭,脾淋苗好於細胞苗。稀釋液宜選黃芪多糖、左旋咪唑、生理鹽水,不可以使用涼白開水。注射豬瘟疫苗時,可同時注射維生素E- 亞硒酸鈉以提高豬的免疫效果。

而在治療方面則應用干擾素誘導技術,注射豬瘟的普通細胞滅活苗,滅活的方法是將水煮沸,然後將疫苗瓶放入水中煮10 ~ 15 min,取出涼至常溫,用生理鹽水稀釋,1 頭份/kg,最低劑量20 頭份,最高劑量150 頭份,間隔72 h 再注射一次,劑量同前,同時電解多維+黃芪多糖+葡萄糖粉飲水。若是混合感染,應在第一次注射疫苗後4 h 再採取對症治療。

4.2 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豬瘟、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控制技術

首先,在預防措施上需要加強飼養管理,保證豬舍溫度和乾燥,則可減少死亡,促進病豬早日康復。免疫接種,母豬在產前28 ~ 35 d 交巢穴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 流行性腹瀉二聯苗,垂直注射,進針深度4 cm。

而針對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的治療方面應採取干擾素誘導技術,交巢穴注射雞新城疫Ⅰ系苗,小豬1 0 0 羽份,進針0.5 ~ 1 cm;中豬200 羽份,進針2 ~ 3 cm;大豬3 0 0 羽份,進針4 cm。間隔72 h 再注射1 次,劑量同前。為了控制仔豬繼發感染及脫水應腹腔注射葡萄糖+ 生理鹽水+ 氟苯尼考,氟苯尼考為20 mg/kg,1 次/d,連用2 d,同時飲用消毒濃度的複合碘液。

5 總結與討論

綜上所述,研究發現干擾素誘導技術是指通過給豬注射豬瘟的普通細胞滅活苗或雞新城疫Ⅰ系苗,產生內源性的干擾素。實施干擾素誘導技術時應注意問題:應先注射1 ~ 2 頭豬,2 h 後無疫苗反應方可全群注射,若有疫苗反應,應及時注射腎上腺素;注射的豬瘟疫苗必須是豬瘟的普通細胞苗;注射用的雞新城疫疫苗必須是中等活力的Ⅰ系苗。單治療豬瘟時可使用豬瘟普通細胞苗,否則必須滅活;嚴格按照劑量使用,間隔72 h 必須重複一次,這樣才能產生大量的內源性干擾素,在體內持續時間長,可達15 ~ 20 d;實施干擾素誘導技術後20 d 內不允許接種任何疫苗;當豬的肝臟嚴重受損時,干擾素誘導量少或無;應激會影響干擾素誘導技術效果,特別是熱應激,在夏季時應規避或減輕熱應激,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或小蘇打;哺乳仔豬免疫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應用干擾素誘導技術效果較差一些;治療豬瘟、豬圓環病毒病、藍耳病等病毒病宜選用豬瘟普通細胞苗;治療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宜選用雞新城疫Ⅰ系苗,注射方法是交巢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