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导语:壬辰倭乱,是指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于1592年对朝鲜发起的一场侵略战争。战争初期,军备废弛的朝鲜节节败退,朝鲜国王李昖(发音同“延”)紧急求助明朝,万历帝遂派兵数万援朝。1593年碧蹄馆之战后朝鲜战事告一段落。1597年,日本再度侵朝,明军二次入朝作战。经过两年激战,日本无力取胜,最终放弃侵朝,明(明朝)朝(朝鲜)联军取得最后的胜利。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在日本第二次侵朝的次年,丰臣秀吉在日本国内病死,并在临死前要求德川家康下令撤军。接到德川的撤军命令后,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等日军部队准备在援军的接应下撤回国内。为歼灭这支援军,给日本一个沉痛的教训,明朝联军与日军在露梁海域爆发了壬辰倭乱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露梁海战。

骁将集结

露梁位于朝鲜半岛南端,与日本隔海相望,今天在韩国境内。当时,撤退日军计划集结在朝鲜半岛东南方向的釜山和南端的巨济岛,露梁位于两地以西,日军则从朝鲜半岛西南方向赴东南方向接应。从下图可以看出,露梁处于日军最近支援路线上,是其必经之路。

换言之,露梁是以陈璘为主帅的明朝联军截击自西而来的日军援军的绝佳之地。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露梁、巨济岛和釜山地理位置示意图。可见露梁是攻击由西向东而来的日军援军的绝佳地点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横向战场地图

陈璘在入朝之前就颇有战功,《明史·陈璘列传》对他有“有谋略,善将兵”的评价,但他的缺点在于贪财暴戾,曾大兴土木并借此勒索部下出钱,结果导致士兵“因事倡乱,掠州县”。尽管他戴罪立功,被罢官后又复官为狼山副总兵,但后又多次被罢免,久而久之朝廷官员也不敢再向皇帝举荐他。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被官员们拉进“举贤黑名单”的陈璘怕是难有翻身之日。但此时壬辰倭乱爆发了,陈璘因为熟悉日本,被调到东北边地驻防,可没想到他又因为经济问题——行贿——遭罢官。

但是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这个称号又多留给有准备的人。当这种人碰上合适的机会,总有一个施展的舞台。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陈璘算不上一流名将,勒索士兵等行径甚至可以说他个人品行有问题。但是大敌压境之时,作为一名军官,对国家的忠诚度和个人能力才是首要的,这也是陈璘屡次被贬屡次重新出山的原因。

这一点在陈璘的人生经历中屡次得到验证,在他军旅生涯末年,有人弹劾他是个投机分子,万历帝却视而不见,还重用他平定暴乱。不过这与本文关系不大,一笔带过,不再赘述。

因行贿被罢官几年后,陈璘官复原职。不过这次他不再是边地守将了,而是奉命率五千兵马入朝直接与日军作战。当陈璘率领水师战舰扭转官军战舰不足的局面后,日军士气大受打击,以至于不敢再在海上横行。但陈璘在朝鲜真正打出威名的,就是露梁海战。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韩剧《不灭的李舜臣》中由金河均饰演的陈璘

陈璘奉命出击朝鲜后不久就因为下属的纪律问题遭责罚,并被调去指挥水师。而露梁海战中联军先锋,七十岁高龄的老将邓子龙就是他的副将。

虽然历史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陈璘和邓子龙早就相识,因为他们都作为高级军官参加了镇压大盗赖元爵的战斗。明军援朝时,万历帝任命被弹劾罢官赋闲在家的邓子龙为副总兵,领水师出征。陈璘接手水师后,邓子龙成为这位比自己还小几岁的新上司的副将。

和宗主国一样,朝鲜也相当重视即将到来的露梁海战。这场战役中的朝军主将,就是被今天的朝鲜和韩国捧为本国历史上第一名将的李舜臣。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韩国曾拍摄多部以李舜臣为主角的电影和电视剧,还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级驱逐舰。图为李舜臣级首舰李舜臣号

李舜臣,字汝谐,出身于朝鲜都城汉城的一个没落望族家庭,自幼嗜武,并于1576年中武举。壬辰倭乱爆发后,李舜臣奉命整训屡战屡败的朝鲜军队,并在朝军大溃败的趋势下先后取得了玉浦海战、泗川海战、唐浦海战、闲山浦海战的胜利,是朝鲜军队少有的亮点。但是在1592年10月收复釜山未果后未能再取得像之前一样辉煌的战绩。

其实,陈璘、邓子龙和李舜臣三人在露梁海战之前就在一起合作,并不是专门为了这场海战集结的。联军为即将到来的露梁海战投入了两万六千余人,八百多艘战船。根据部署,邓子龙率三艘巨舰为先锋,陈璘所部明军水师正面截击日军,为主力;李舜臣所部朝鲜水师为偏师,协助明军夹击日军。自此万事俱备,只等日军落网。

露梁海战

1598年12月19日夜,日军将领岛津义弘率一万余人,五百多艘战船前去增援被联军围困的小西行长,满满进入了联军的埋伏地点。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岛津义弘

岛津氏名将辈出,能够成为九州萨摩大名的岛津义弘也并非庸将。在1572年岛津义弘的成名之战——木崎原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宿敌伊东氏,名震日本。在露梁战场上,岛津义弘再次让明朝联军见识到了日本名将的能力。

日军进入联军埋伏地点后,迅速觉察到危险(“贼知我来”——《朝鲜李忠武公行述》,李忠武公即李舜臣)并投入战斗,但早有准备的联军迅速出击,冲乱日军阵型。一时间露梁海面炮火交加,火光冲天,数万士兵、上千艘战船擂鼓呐喊,厮杀到一起。

遭到当头一棒的日军迅速撤到观音浦,老将邓子龙迅速出击,切断日军退路。眼见退路已断,日军变得更加骁勇好斗,回身拼死抵抗联军的冲击。李舜臣不但亲自擂鼓助阵,还率领所部战船杀入观音浦内,与日军战作一团。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接下来,露梁海战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看到李舜臣陷入敌阵后,陈璘命令自己和邓子龙的坐舰也率军冲了进去。

相比起日军战船,明朝联军的战船更具有装备上的优势。明朝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水雷的国家,而露梁海战就是较早的实际应用水雷的战役。明军在此战中用水雷击沉了三艘日军战船,巨大的威力和熊熊燃烧的大火起到了相当不错的威慑作用。

联军三位主将,尤其是陈璘和邓子龙率领的明军主力舰队进入日军阵型内部后,迅速引来日军围攻。尽管得不到外围支援,但陈璘凭借装备优势、军队素质和自身指挥能力抵住了日军的一轮轮进攻。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就双方战船而言,明军战船体型大,日军战船较之明军更小,加上日军不具备炮火优势,因此围攻明军战船的唯一方法就是自低向高仰攻,并爬上明军战船进行白刃战。明军以火器杀伤了相当一部分日军,但仍有一些人成功冲了上来。

面对日军包围,陈璘亲自上阵作战,斩杀百人。但他自己也身背数创,幸亏部下来救才杀退围攻他的日军。

陈璘作战英勇,邓子龙也毫不逊色。但就在他亲自率兵追击日军时悲剧发生了,邓子龙的坐舰被友军误击起火,李舜臣救援不及,邓子龙阵亡。

与此同时,日军渐渐败退,联军紧追不舍。在追击过程中,李舜臣中流弹阵亡,临终前担心军心动摇,因此禁止心腹公布他的死讯。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朝鲜能从丧师失地走到光复国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万历帝两次果断援朝

露梁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岛津义弘带着残存的五十多艘战船逃离,余部四百余船、约一万部队被全歼。而等待岛津义弘救援的小西行长趁联军被援军牵制时逃出重围。

余论:战果与李舜臣

露梁海战结束后,交战双方都宣称自己获得了胜利。从联军角度看,此战对来援日军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完成了联军打援的战前目标。但对日军而言,岛津义弘的目标并非击败联军,而是帮助小西行长撤出朝鲜,而小西行长的确趁联军不注意逃回了国内。虽然露梁海战日军战绩难看,但战前目的也达到了。

其实,战役乃至战争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并不少见。例如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击沉了更多英国军舰,但英国又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继续封锁住了德国海军,两者并非不可以并存。事实上,站在各自角度看,联军和日军都可以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日德兰海战,德国战术上胜利,英国战略上胜利

另外,在露梁海战中阵亡的朝鲜将领李舜臣,是当时朝军众将相当出色的一位,也是朝鲜当之无愧的名将。然而如今有一些韩国人对李舜臣极尽吹捧,将之称为朝鲜历史上乃至东亚历史上第一名将,由是遭到国内不少人的嘲笑。

毋庸置疑,李舜臣要强于绝大多数朝鲜抗倭将领。但是,要说是东亚第一名将实在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事实上,李舜臣的能力既不足以收复失地,也不足以抵挡住朝军单独面对日军时溃败的潮流。这当然和朝鲜国力有关,但李舜臣在釜山战役、长门浦之战等一系列战役中很难占到便宜,不能不让人怀疑“东亚第一名将”的水分。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位于韩国首都首尔光华门广场的李舜臣塑像。该塑像饱受争议,因为李舜臣的穿着不像朝鲜人


东亚三国演义的最后一战

韩剧《狱中花》中的古代朝鲜军人形象

不过话又说回来,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一方面,少有能和李舜臣比肩的朝鲜将领是事实,李舜臣整顿军队、改造武器、和日军打得互有来回,表现得很抢眼。但另一方面,“一部中国史,半部战争史”,“东亚第一战神”称号的中国队替补队员,恐怕也不是李舜臣能比肩的。

对李舜臣的过分吹捧、对中日名将的忽视,实际上反映出韩国历史底蕴的不足和内心的狂妄无知甚至是自卑。对李舜臣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不忽视,但对某些瞎吹的言论也不用太放在心上,当个笑话就好。

露梁海战结束后,联军和日军再无大规模的战役爆发,壬辰倭乱在海战结束后不久就正式落下了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