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战争:中国究竟靠什么把印度打得狼狈不堪?

中国、印度几千年都是农业社会,并没有形成适应工业化时代的思考方式。拿着农业时代的逻辑去理解工业化时代,制定生存发展的战略,必然是南辕北辙,搞不好就会作茧自缚,印度就是这样一个反面教材。

中印战争:中国究竟靠什么把印度打得狼狈不堪?

1962年印度看明白自己占了天时。在中国和美苏闹僵之后,印度已经成了美苏的座上客,如果能从中国身上刷出一场胜利来,自己就可以当第三世界的领袖了。当了领袖自然有当领袖的好处,将来代表第三世界和发达国家讨价还价,中间免不了可以捞不少油水,这就是封建社会包税人地主的典型想法。

天时是敌人的,地利也不在我们这边,打个比方,我们的藏南地区相当于印度家门口的一堵墙。虽然是高原,不过印度的公路直通山下,印军有多少人就可以上多少人,重炮可以直接拉上战场。印军派了一个军来爬墙头,后面调动的二三线部队更是多达十几万。我们隔着一个青藏高原,交通极为不便,旧中国,直到建国之初,中央政府派个官员去拉萨通常都是绕道印度。这样的交通条件换了一般国家只能得到一条结论:后勤无法支持作战,然后也就罢兵议和了。至少在抗日战争时期,西藏地方政府拒绝重庆国民政府订购的武器过境,国民政府就一点脾气没有,只有求美国人空运。

解放军虽然忠勇能战,但也只能就地拢拢凑了1万边防部队,重武器只有少量无后坐力炮和迫击炮。1万多边防军和敌方1个军辖十几个旅,五六万人的兵力对比在这摆着,地图上那点居高临下优势完全不值一提,更不要说印度后面还有多少部队可以随时增援。仗打到最后一个多月,我们才又调来一个师的援兵,只带来了几门榴弹炮和少量汽车。这并不是我们反应不够迅速,而是需要边行军边修路,实在是已经到了我们后勤能力的极限了。从战后的统计数据也能看出双方后勤补给能力的差距,我军打这一仗总共消耗了2万发炮弹和70万发枪弹,缴获的炮弹倒有8万发,枪弹400多万发。

印军打败仗,也不是因为士兵太烂,印军的主力第四师是参加过“二战”的王牌部队。“二战”中这个师在英军序列中从北非打到意大利,英国人每次有自己啃不动的骨头就让印度人上,自己顶不住的时候还是印度人上,以至英国人当年有句笑谈“不流尽最后一滴印度血,我大英绝不屈服”。这个师的锡克旅、旁遮普旅,几乎个个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库尔喀联队则长于白刃突击。这些印度部队作为英军的炮灰,在德军的千锤百炼之下,每个能活下来的都堪称精华中的精华。

中印战争:中国究竟靠什么把印度打得狼狈不堪?

解放军的重火力和北非、意大利战场上的德军完全无法相比,轻武器比“二战”时候的德军强不了多少。但是几场战斗打下来,印军这些王牌军全交代了,参加战斗的9个旅被歼灭了6个,剩下3个重创,阵亡5000人,被俘4000人,我军只损失了700多人。

为什么这样一场对印度来说本该顺风顺水的战争却打了个一塌糊涂?我军在打仗的时候发现,消灭印军一个旅部,就等于歼灭了一个整旅,打死一个班长,一个班就立即丧失战斗力,士兵顿时斗志全无,甚至乖乖坐在地上等着被俘。印度兵跟着英军打“二战”的时候就经常有英国军官被打死之后整支印度部队当场不知所措的战例,没了英国主子发号施令,印度部队不但不会继续进攻,也不会有组织的撤退,甚至连撒丫子溃逃都不会,就那么傻愣愣地在敌人的火力下等死或者束手就擒。

这只能说印度人是当顺民当到家了,英国人统治了印度200多年,英国人以前,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建立的莫卧儿帝国还统治了200多年,再早还有一个德里苏丹国,也是中亚人建立的,再往前则是由更早到达印度的雅利安人统治。雅利安人为印度留下了种姓制度,自己是高等种姓,波罗门(僧侣、祭司)和刹帝利(武士、贵族)、原住民则是低等种姓。

中国当了100年半殖民地,现在还有不少人为汪精卫叫屈,以上海租界里的“民国范”为荣。印度几千年都是殖民地,有点独立自主意识的人不被杀掉也会被气死。剩下的顺民畏惧主子甚于怕死,主子让打仗的时候,可以是最一往无前的炮灰,主子让干活也可以是最勤劳的奴隶,英国人在的时候,印度发展得比“老大中国”强得多,同时还能给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当地基。主子拍屁股一走,顺民就傻眼了。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新主子,所以“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印度既亲苏又亲美,同时还保留着英联邦成员的身份,又当社会主义又当资本主义,对德法日和东欧各国也都笑脸相迎,把资源和市场拱手相让。

在同一个时代,中美对立,中苏反目,中国的外援断绝,面对美苏两个虎视眈眈的超级大国,只能靠自己。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样板戏也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于是中国就有了两弹一星,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在印度靠美国贷款和美国化肥、农药进行“绿色革命”的时候,一场“靠自己的绿色革命”也在中国悄无声息地发生了。195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2亿吨,就算是1958年有“放卫星”的嫌疑,之前几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也已经达到了1.9亿吨,但是直到中国爆发本土绿色革命之前,1969产量年仍然只有2.1亿吨。即便那时候在农业上奉行的是“以粮为纲”的政策,把所有非必需的农副产品全都停掉,节约土地和人力来保障粮食生产,但是仅仅靠人的双手,从土里刨不出多少产量来。

现在中国每亩化肥施用量近30公斤(纯养分),如果换算成养分相同的粪肥,至少需要1吨,那时候中国人均耕地2亩多,一个人一生产生的排泄物积成肥料也只有七八吨,每年平摊到每亩土地上不过相当于一捧化肥。

所以无论怎么努力,粮食产量必然会卡在这个水平,这不是经济学,只是生物学。

但是从1970年起,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开始以平均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增加,1962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是1.6亿吨,到1978年实行农村承包制改革之前,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3亿吨,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超过320公斤。这个变化是在1978年以前发生的,显然不是靠积极性,也不可能是由于中国忽然找到了很多大粪。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完全掌握了化肥、农药制造技术,开始大规模建设化肥厂。

这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和过往的王朝兴衰相比,这一次中国的粮食产量开始稳定地超过人口增长,中国人从此永远告别饥饿,也将永远告别“一将成名万骨枯”的王朝周期率。

现代化肥工业最重要的部分叫合成氨工业,合成氨工业生产氨,氨则是制造几乎所有氮肥、磷肥的基础原料。新中国成立前留下两座合成氨工厂,20世纪50年代又建了4座,20世纪60年代建了20多座,到1970年总产量也只有200万吨,不到现在化肥用量的1/20。那时候中国人还在饿肚子,为什么不能多建点呢?

不是我们不想建,那时候我们实在是没那个技术,想建也建不起来。欧洲人19世纪中期就发现了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但是真正建造出能够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氨装置是20世纪。合成氨的原理是我们高中化学课本上的内容,到现在我只记得一个“高温高压”,高温是三四百度,高压是几十到几百个大气压,介于19世纪末的战列舰上用的高压汽轮机与20世纪的潜艇壳体之间。设备管路需要承受的压力更高,大约是炮管的1/10,所用的原材料也是和炮管差不多的合金钢无缝管。

所以19世纪末西方列强造了几十年巨舰大炮,到20世纪初就能造合成氨设备了。现在,哪些国家能独立设计建造下潜深度几百米的潜艇,哪些国家也就能建造年产几十万吨的大型合成氨设备,能得到吃不完的粮食。大炮和黄油在工业时代根本就是一回事。

合成氨工业最初并不是用来做化肥的,而是做炸药,巨舰大炮就意味着一发炮弹几吨重,两条战列舰对打一个小时要消耗几百上千吨弹药,旧中国全部的合成氨产量也不够一场大海战消耗,列强们对炸药的巨大胃口为合成氨工业提供了一个必须出现的理由。中国在巨舰大炮时代是旁观者,自然也就错过了巨舰大炮时代的技术积累和产业积累。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最大的一条国产军舰是2700多吨的“平远”号,很多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还是进口的,当时日本最大的国产战舰是4000吨,关键零部件同样是进口的,那时候中日之间并没有多大差距。

不过,甲午战争我们打败了,赔掉了2亿多两银子,曾经在战场上重创日军旗舰,自己中弹数百发,无一处被击穿的“平远”舰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绝唱。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拿着我们赔的银子去建造新军舰、新大炮,开始积富积强。我们把银子赔光,再也造不起战舰。从此我们所失去的技术积累、产业积累就此成了日本人的发展空间。

20世纪50年代,我们从苏联得到了156个工业成套项目,其中就有制作炸药、大炮、潜艇的工厂,但是苏联人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用这些技术造一座化肥厂,我们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经过十几年艰难的探索,到1970年,我们的“济南”号驱逐舰和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两条主战舰艇都使用高性能汽轮机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合成氨成套设备的建造技术,随后一口气建了几百套合成氨装置和上千个化肥厂。

有了工厂就有化肥,从1970年之后,平均每年化肥产量增长100万吨,1975年之后每年增加200万吨,相当于1970年的化肥总产量。而在这之前,由于没有突破关键技术,我们建化肥厂还必须进口关键设备,20世纪60年代我们的化肥产量平均每年只能增长20来万吨,对应的粮食产量起起伏伏,10年只增长了3000万吨(按1958年算),印度同期靠买化肥,买设备造化肥,粮食产量也增长了3000万吨。

数字是繁琐的,但把这些数字堆在一起,又一次无可争辩地表现出了一个指数增长态势。农业化社会并没有什么指数增长,所以用农业社会的思维做出的政策很难考虑到自己会被别人的工业化指数增长甩掉。

农业社会只有一种指数增长——王朝更替的时候,流民的增加是指数式的,这个指数增长总是创造一些历史奇迹。所以我们在被逼无奈的时候,没有放弃努力,而是干脆懵懵懂懂地决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果奇迹就降临在我们身上。印度几千年都没出过陈胜吴广,不知道啥叫指数增长,不知道啥叫滚雪球,自然就错过了和我们一起打开物质财富指数增长的阀门的机会。

工业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农药工业、农机工业也按照和化肥工业差不多的路数发展起来。以指数式增长生产出化肥、农药、水泵、农业机械、地膜和塑料水管,保证了中国粮食亩产增长保持在平均每年10公斤以上,远远高于人口增长率。与此同时,印度的粮食亩产量平均每年增长不到2公斤,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量增长速度逐渐开始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到了印度的90后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就算把裤腰带勒断,也不可能再勒出余粮用来出口了。

这些数字说明,当我们开始积富积强的时候,印度开始积弱积贫。现在中国的粮食可以吃一半,另一半喂猪、喂牛、喂鸡,自己吃肉。每年吃的肉比印度人多10倍,每届奥运会金牌比印度多得多。

从很早起,批评中国独立自主搞工业就是时尚,现在仍然还有这样的人。在很多知识“精英”的眼里,中国只要独立自主就肯定错过了点什么。但是错过了什么呢?中国和印度都是从殖民地半殖民地起家的农业国,我们错过的大概就是印度拥有的。可是印度又拥有什么呢?印度招标买三代半的“阵风”战机的时候,我们的四代机已经在天上飞了,印度靠购买国外的技术试着搞两弹一星的时候,我们已经能把两弹一星打下来了。

中印战争:中国究竟靠什么把印度打得狼狈不堪?

印度还拥有百年老店塔塔钢铁集团,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尔塔”的总裁是印度裔,印度是世界第三大铁矿出口国,印度从始至终都可以买到任何先进技术,还有美苏俄日欧联合国三天两头地送来各种援助、贷款缮我们没有这些,我们只有十几倍于印度的钢产量。和1949年只占印度1/10的钢产量相比,我们拥有的只是里里外外100倍的变化。我们拥有的只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工业化国家,我们拥有的,只是“靠自己”三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