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乍洩》和《阿飛正傳》:不同主題下的同一種時代找尋和漂泊

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阿飛正傳》

十七年前,張國榮有如無腳鳥一般從天空飛落大地,以死亡告別整個世界。有人說,雖然他和王家衛緣分不深,但他們是最默契的靈魂搭檔。

《阿飛正傳》講述的是一個少年找母親的故事。旭仔是生活在香港的上海移民,從小生母就去了菲律賓,而他一直由養母撫養。長大成人的旭仔,流連在幾個女人之間,最後終於拋下了香港所有的人和物,去菲律賓尋找母親。

《春光乍洩》則是一對戀人的愛情故事。何寶榮和黎耀輝本是一對戀人。而他們去阿根廷遊玩的時候,意外失散。何寶榮幾次任性,黎耀輝都包容著他。但最後一次吵架,黎耀輝再也不回來了。何寶榮知道他們的愛情也結束了。

《阿飛正傳》在1990年上映,而《春光乍洩》則在1997年上映。但兩個不同主題的電影,卻在同一個導演鏡頭下,有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漂泊和尋找。這個共同主題,屬於那個時代,也屬於王家衛,屬於張國榮。


《春光乍洩》和《阿飛正傳》:不同主題下的同一種時代找尋和漂泊

01、兩部電影中,不同的人物和性格,抒發著同一種漂泊和精神找尋

不管是愛情電影,還是尋根電影。這兩部電影都有著共同的主題:漂泊和尋找。旭仔為了母親,不惜在愛情裡當個渣男,甚至和養母吵架。而《春光乍洩》裡的何寶榮,卻在一次次的和黎耀輝分手複合中,找尋家的安穩和愛情。


《春光乍洩》和《阿飛正傳》:不同主題下的同一種時代找尋和漂泊


1、旭仔:漂泊在社會,卻放棄一切找尋生母

旭仔是個小混混,他本身並不是香港人,而是童年的時候和養母一起偷渡來香港。而不是香港本地人,在那個時代是很容易被欺負的。於是,旭仔一直想快點長大,去找親生母親。

在他出來混社會後,他一直在思考:到底哪裡是他的家?而每次問養母,養母都不告訴旭仔答案。絕望又焦慮的他,只能把無處發洩的情緒放到愛情裡。因此邂逅了阿珍和露露,並讓兩人為他吵了一架。可到了結局,當養母告訴旭仔生母的地址時,旭仔悄無聲息的離開了香港,離開了兩個愛他的女人。

對旭仔來說,他的人生如同無腳鳥一般,一直在社會漂泊。而他的漂泊,只為了找尋他的家。對他來說,養母不是親人,阿珍和露露也不是。真正的家,是有母親在的地方。這也是他一直在找尋母親的原因。

2、何寶榮:漂泊在異國,卻放棄最愛的人,只為了找尋心中的愛情

何寶榮聽說如果一對戀人一起去看尼瓜拉大瀑布,那麼這一輩子就不會分手。任性的他和戀人黎耀輝一起去阿根廷,卻在意外失散後,和英俊的外國人廝混在一起,只為找尋心中的愛情。

但每次被外國人欺負後,何寶榮都會找到黎耀輝,對他說:“不如我們重頭來過。”黎耀輝每次聽到這句話,總是會原諒何寶榮。兩人就這麼因為何寶榮的任性分分合合,卻看似永遠不會散。

當黎耀輝感到疲累,和何寶榮分手以後,何寶榮在出租屋裡終於明白了:黎耀輝才是他心中最完美的愛人。而他們之間的感情,是他一直苦苦追尋的愛情。但,這段愛情卻被他親手放棄了。

何寶榮以為,離開了香港,去到一個更開放的地方,就可以找到新的愛情,找到夢想中的愛人。但卻不知道,真正的愛情不是山盟海誓,甜言蜜語。真正的愛情,是像黎耀輝一樣,永遠的包容,永遠的在家裡等你。而這,卻被自己錯過了。


《春光乍洩》和《阿飛正傳》:不同主題下的同一種時代找尋和漂泊


02、王家衛在兩部不同影片中,賦予了同一種孤獨和漂泊

王家衛的電影,總帶著一股格格不入的孤獨和寂寞。而這,也是因為王家衛從小的經歷造成的。而王家衛把這種孤獨和漂泊,不斷的找尋,融入在兩部不同題材電影中,營造了一種一種同樣的孤獨和漂泊感。


《春光乍洩》和《阿飛正傳》:不同主題下的同一種時代找尋和漂泊


1、王家衛:早年顛沛流離,直到認識貴人後,事業才漸漸好轉

王家衛並不是香港本地人,他的祖籍是浙江人,出生在上海,童年的時候和父母一起定居香港。而父親也常年去馬來西亞,並經常給王家衛講述馬來西亞的所見所聞。

而王家衛長大後,對電影感興趣,因此加入了TVB做兼職編劇,並學習導演。雖說從1983年,王家衛就已經開始拍攝電影了,但直到1997年,他才因為《春光乍洩》擺脫“票房毒藥”的名稱。

對王家衛來說,童年的漂泊,電影生涯的沉浮。其實是他對電影的方向,甚至對世界的認識的找尋。十幾年的電影生涯,格格不入的電影風格和漫長的電影時間,讓王家衛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電影風格。

王家衛電影下的小人物,都不是香港本地人。反而是各地來香港求生的人。阿飛來自上海,蘇麗珍和周慕雲來自外地。而這些漂泊的小人物,如同王家衛一樣,為繁華的香港,帶來一抹底層人物努力奮鬥的縮影。

相比起其他香港導演永遠把背景放在香港,王家衛電影的拍攝地點卻離開這座小小的城市。從佛山,到大漠,到阿根廷。王家衛帶給人的永遠不止是“破碎、凌亂”的電影之美,還有一種“異域風格”的外來之美。而電影風格和“王氏之美”,正是王家衛十幾年苦苦追尋的東西。

孤獨的王家衛,在此時發現了從歌壇退休的電影新星張國榮。雖然,兩人從未見過面,但相似的經歷,讓王家衛對張國榮寵愛有加,並願意一直和張國榮合作。

2、張國榮:出身富貴的十少爺,出國讀書,卻休學進入香港演藝圈

張國榮在香港出生,可是祖籍卻是廣東梅州。父親是著名的裁縫,早年間,許多達官貴人都來找他做衣服。因此,張國榮童年過的是無憂無慮的日子。而青少年時期,則被父親送去英國讀書。

可當張國榮讀大一那一年,家裡破產了。張國榮為了多賺一點錢,就進入了演藝圈。雖然張國榮名聲很大,但是前幾年張國榮並不受歌迷喜愛。甚至還噓他下臺。倔強的他,一直在演藝圈苦苦的撐著,最後憑藉一首《風繼續吹》一炮而紅。

香港娛樂圈曾有那麼一句話:“你想出頭?張國榮都曾經捱了十年。”對張國榮來說,在演藝圈漂泊的十幾年,他嘗過和譚詠麟“譚張爭霸”的歌唱風頭,也試過出櫃後被萬人罵的委屈,甚至因為演唱會造型太前衛而被報紙罵他人妖。

對張國榮來說,他在演藝圈沉浮了那麼久,他想要的是什麼?或許,他想要的是公平。是這個世界,對比較前衛的觀念和事情,有正確的看法,而不是一昧的謾罵。

可惜,他等不到。


《春光乍洩》和《阿飛正傳》:不同主題下的同一種時代找尋和漂泊


03、一個時代的找尋和漂泊:香港的歸家之路

1997年,是一個不普通的年份。7月1日,香港正式迴歸中國。而香港的迴歸,除了代表著國土的完整,也代表著中英兩國不同文化和習俗,在這個地方的碰撞和融合。

在這個融合裡,雖然有著“一國兩制”的制度,但卻因為不同的文化,導致香港產人普遍產生了一種漂泊和尋根的思想。也因為這種思想,王家衛拍出了《春光乍洩》和《阿飛正傳》。

1、地理的漂泊:香港的歸宿,仍讓許多人模糊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香港割讓給英國。直到1997年,香港迴歸。在90年代,不管是娛樂圈還是老百姓,大家都會有一種困惑:我們的家到底在哪裡?

因此,王家衛的電影下,旭仔放棄所有的一切,只為了去菲律賓尋找生母,去尋找他的“根”。而何寶榮和黎耀輝離開香港,去阿根廷,也想著去找他們愛情的“根”。

其實,這只是香港人的縮影。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漂泊,我們只想找到我們的根,只想回家。而1997年的迴歸,不僅是香港人的希望,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希望。

2、文化的漂泊:英國文化下的中國文化

在香港漂泊的一百多年時間裡,香港大部分都是按照英國的模式和教育來教導下一代的孩子。因此,所有的香港孩子的母語是粵語和英語。而直到現在,粵語和英語還是香港學校的必教課程。

但隨著香港的迴歸,學校裡也漸漸的開設普通話課堂。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會講普通話。中國文化,正在重新滲入香港。也有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喜歡中國文化,並願意來大陸讀書。

3、精神的漂泊: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歸處永遠是家鄉

很多導演對1997這個年份有著別樣的喜愛,可《春光乍洩》卻是非常討巧的一部作品。何寶榮和黎耀輝遠赴異國他鄉,卻從來都沒有忘記回家的路。黎耀輝想辦法在小酒館掙錢回家,而何寶榮則通過坑蒙拐騙的方法來騙取小費。

這是兩個人在異國的漂泊。不管在哪裡,異國遊子總是想回到家鄉。如同旭仔想找到母親,如同何寶榮和黎耀輝想去伊瓜蘇大瀑布,並在那裡定終生,然後回家。王偉曾寫“每逢佳節倍思親”,精神的漂泊,歸處註定是自己的家鄉。

如果在80年代,在香港問:你是哪裡人,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我是英國人。”或者“我是香港人。”而在97年的香港迴歸後,越來越多人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從英國人和香港人,轉移到中國人。香港人終於經歷了許久,精神的漂泊,終於找到了歸處。


《春光乍洩》和《阿飛正傳》:不同主題下的同一種時代找尋和漂泊


結語:

不管是《春光乍洩》,還是《阿飛正傳》,兩部不同題材的電影,都有著共同的找尋和漂泊感。這種感覺,不僅屬於王家衛和張國榮,更屬於那座城市,那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