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汉化的改革,到底是利还是弊,他是个好皇帝吗?

孝文帝汉的本质是封建化,农业化,即政治上部落联盟的封建化,经济上游牧化转变为农业化。北魏自拓跋珪时代就已经接受汉,比如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到拓跋焘并北凉之后,儒士开始东迁,与接受汉的慕容氏的儒士汇合。直到拓跋宏,将汉推到高潮。汉原因有很多。首先,东晋衣冠南渡之后,部分等级较低的士族没去南方,留了下来,他们和胡人杂居。请记住这些人,在和胡人苟且偷生的时候,他们在政治上逐步获得自己的地位与权利,留下了光复中华的种子选手。


孝文帝汉化的改革,到底是利还是弊,他是个好皇帝吗?

其次留下来的和胡人合作。胡人不会种地和农桑,在政治上经验丰富,他们对北魏的改革起到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整体来看北魏的形态,是接受汉的。胡人的贵族接受过儒家教育之后,对汉文化仰慕不已,所以有更多的人接受汉,这是自上而下的。 比较可惜的是胡人接受的却是较旧的儒家经典学,东晋衣冠南下的才是正统儒学!而留在北方的等级较低,对儒学没太多造诣,根本没法南下的比。跟这些人学,他能学多深。所以,北魏的汉就是烧了一锅加生饭,但是在饥荒的年代,一锅夹生饭也能救活很多人啊!


孝文帝汉化的改革,到底是利还是弊,他是个好皇帝吗?

北魏久已汉,从上面的汉情况来看,当时的汉离孝文帝的目标差的很远。同时漠北荒凉,洛阳虽然破败不堪,但底蕴还在;孝文帝雄才大略,怎么甘心屈居一隅,做南朝陈霸先之流。他肯定想要统一南北。但想要统一南北,首都必先南下,同时更好的接受汉。再来说说六镇。六镇多是鲜卑的高门子弟,在六镇从军就是门第高贵的标签。可以说入了六镇的门,就是富贵的人。这对六镇的军人而言,显然动了他们的奶酪,自然感到伐开心。孝文帝英年早逝之后,南迁的鲜卑贵族,他们犹如进了天堂,首先南朝随波逐流,没有北伐的野心与动向;这样的土壤让他们在洛阳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孝文帝汉化的改革,到底是利还是弊,他是个好皇帝吗?

六镇变得不再稳定。胡太后当政之后,羽林军,虎贲军作乱,杀掉尚书及其父亲,朝廷不敢管。把原本狭窄的军士上升仕途挤压的更加狭窄,导致士族势力与武人势力矛盾加剧,造成了这次悲剧。羽林,虎贲都是如此,六镇军士更别提了。与其说这是士族势力与军士势力的冲突,不如说是汉文化与鲜卑族文化的矛盾冲突 尔朱荣经几代人韬光养晦,在西北没人去的边镇驻扎,保存了实力,整合六镇。同时距离中央较远,汉的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尔朱荣代表着鲜卑族旧势力,洛阳的北魏代表着汉的新势力,两种势力的冲突就是汉文化与鲜卑族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北魏的分裂,我男神孝文帝应该彪炳史册!


孝文帝汉化的改革,到底是利还是弊,他是个好皇帝吗?

世界任何国家的改革,必定会产生一种新的势力,这种新势力也必定会挑战原有的旧势力,两种势力的冲突,必定会导致动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动乱,而去否定改革本身。不然谁去改革啊,吃饱撑的吗?但是在改革过程中,这些改革者要有足够的智慧去将这些动乱降低到最低。汉是鲜卑族自我改革的手段,是积极的,我们不能因为动乱让孝文帝去背历史的这个黑锅,而起义针对的目标,不单只是当时的中原汉门阀,还有已定居中原被汉的鲜卑族贵族。


孝文帝汉化的改革,到底是利还是弊,他是个好皇帝吗?

总的来说,在北魏后期,矛盾已退居次要,中原豪族门阀与六镇中下层军人,宇文泰和高欢为代表的)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是不能单从矛盾的角度来解释六镇起义的。高欢掌权后也实施了反汉措施。纵观两晋南北朝,矛盾和阶级矛盾一直都是当时中国历史的两条主线。前者在淝水之战达到顶峰,到孝文帝改革划上句号。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孝文帝改革并不是民族大融合的开始,而是总结,另一条主线,需要分南北进行讨论。

孝文帝汉化的改革,到底是利还是弊,他是个好皇帝吗?

教科书是腐儒,现实政治扭曲力场顺从者,长期学术营养缺乏者,思考能力缺乏者,构成的混合体的廉价便宜之作,草原势力崛起,统治者必须主动或被动应对二种经济模式,标准答案是,以农养牧,以牧护农,协调二种经济成分,中原农耕民族从来只能被动应对草原势力,没有操控草原能力,汉结局只有被压榨一条死路,北魏被六镇击溃是天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