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漢化的改革,到底是利還是弊,他是個好皇帝嗎?

孝文帝漢的本質是封建化,農業化,即政治上部落聯盟的封建化,經濟上游牧化轉變為農業化。北魏自拓跋珪時代就已經接受漢,比如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到拓跋燾並北涼之後,儒士開始東遷,與接受漢的慕容氏的儒士匯合。直到拓跋宏,將漢推到高潮。漢原因有很多。首先,東晉衣冠南渡之後,部分等級較低的士族沒去南方,留了下來,他們和胡人雜居。請記住這些人,在和胡人苟且偷生的時候,他們在政治上逐步獲得自己的地位與權利,留下了光復中華的種子選手。


孝文帝漢化的改革,到底是利還是弊,他是個好皇帝嗎?

其次留下來的和胡人合作。胡人不會種地和農桑,在政治上經驗豐富,他們對北魏的改革起到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整體來看北魏的形態,是接受漢的。胡人的貴族接受過儒家教育之後,對漢文化仰慕不已,所以有更多的人接受漢,這是自上而下的。 比較可惜的是胡人接受的卻是較舊的儒家經典學,東晉衣冠南下的才是正統儒學!而留在北方的等級較低,對儒學沒太多造詣,根本沒法南下的比。跟這些人學,他能學多深。所以,北魏的漢就是燒了一鍋加生飯,但是在饑荒的年代,一鍋夾生飯也能救活很多人啊!


孝文帝漢化的改革,到底是利還是弊,他是個好皇帝嗎?

北魏久已漢,從上面的漢情況來看,當時的漢離孝文帝的目標差的很遠。同時漠北荒涼,洛陽雖然破敗不堪,但底蘊還在;孝文帝雄才大略,怎麼甘心屈居一隅,做南朝陳霸先之流。他肯定想要統一南北。但想要統一南北,首都必先南下,同時更好的接受漢。再來說說六鎮。六鎮多是鮮卑的高門子弟,在六鎮從軍就是門第高貴的標籤。可以說入了六鎮的門,就是富貴的人。這對六鎮的軍人而言,顯然動了他們的奶酪,自然感到伐開心。孝文帝英年早逝之後,南遷的鮮卑貴族,他們猶如進了天堂,首先南朝隨波逐流,沒有北伐的野心與動向;這樣的土壤讓他們在洛陽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孝文帝漢化的改革,到底是利還是弊,他是個好皇帝嗎?

六鎮變得不再穩定。胡太后當政之後,羽林軍,虎賁軍作亂,殺掉尚書及其父親,朝廷不敢管。把原本狹窄的軍士上升仕途擠壓的更加狹窄,導致士族勢力與武人勢力矛盾加劇,造成了這次悲劇。羽林,虎賁都是如此,六鎮軍士更別提了。與其說這是士族勢力與軍士勢力的衝突,不如說是漢文化與鮮卑族文化的矛盾衝突 爾朱榮經幾代人韜光養晦,在西北沒人去的邊鎮駐紮,保存了實力,整合六鎮。同時距離中央較遠,漢的程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爾朱榮代表著鮮卑族舊勢力,洛陽的北魏代表著漢的新勢力,兩種勢力的衝突就是漢文化與鮮卑族文化的矛盾衝突。最終導致北魏的分裂,我男神孝文帝應該彪炳史冊!


孝文帝漢化的改革,到底是利還是弊,他是個好皇帝嗎?

世界任何國家的改革,必定會產生一種新的勢力,這種新勢力也必定會挑戰原有的舊勢力,兩種勢力的衝突,必定會導致動亂。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種動亂,而去否定改革本身。不然誰去改革啊,吃飽撐的嗎?但是在改革過程中,這些改革者要有足夠的智慧去將這些動亂降低到最低。漢是鮮卑族自我改革的手段,是積極的,我們不能因為動亂讓孝文帝去背歷史的這個黑鍋,而起義針對的目標,不單只是當時的中原漢門閥,還有已定居中原被漢的鮮卑族貴族。


孝文帝漢化的改革,到底是利還是弊,他是個好皇帝嗎?

總的來說,在北魏後期,矛盾已退居次要,中原豪族門閥與六鎮中下層軍人,宇文泰和高歡為代表的)的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所以是不能單從矛盾的角度來解釋六鎮起義的。高歡掌權後也實施了反漢措施。縱觀兩晉南北朝,矛盾和階級矛盾一直都是當時中國歷史的兩條主線。前者在淝水之戰達到頂峰,到孝文帝改革劃上句號。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孝文帝改革並不是民族大融合的開始,而是總結,另一條主線,需要分南北進行討論。

孝文帝漢化的改革,到底是利還是弊,他是個好皇帝嗎?

教科書是腐儒,現實政治扭曲力場順從者,長期學術營養缺乏者,思考能力缺乏者,構成的混合體的廉價便宜之作,草原勢力崛起,統治者必須主動或被動應對二種經濟模式,標準答案是,以農養牧,以牧護農,協調二種經濟成分,中原農耕民族從來只能被動應對草原勢力,沒有操控草原能力,漢結局只有被壓榨一條死路,北魏被六鎮擊潰是天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