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解決問題,而高手不讓問題出現

普通人解決問題,而高手不讓問題出現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防患於未然。”的確,比起在事情發生後匆匆忙忙“救火”,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的處事方式更勝一籌。

怎樣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做到防患於未然?

「得到」《精英日課》的主理人萬維鋼老師告訴你:防患於未然也可以叫做“上工治未病”,需要從本質出發解決問題。

為什麼他這麼說?你不妨看看下文的解釋,希望能給你新的收穫。

扁 鵲 的 醫 術 有 多 高 明

咱們中國文化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特點,那就是喜歡追求高“境界”。你要說一件事兒的具體做法,那也許各家見仁見智;但你要說境界高,中國文化絕對是世界無敵。而我們心目中最高的境界,是“無”。

比如說戰爭,外國最厲害的也不過是百戰百勝;咱們中國文化則認為百戰百勝還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是“不戰而勝”。再比如武術,外國最厲害的也不過是某一招;中國則是“無招勝有招”。

還有什麼東西能比“無”更厲害呢?

“無”的境界體現在醫學上,大約是《黃帝內經》中有個名句叫“上工治未病”。說最好的醫生能在你的病症發作之前、在你還不知道自己會得病的時候,就把病給治好了,所以你根本就不用生病。這得有多高端?

這個高端還體現在,不但無病,而且無名。

有個著名的典故說,魏文王問扁鵲:“你們三兄弟的醫術誰最高明啊?”

扁鵲說:“我大哥的醫術其實是最高的。他總是在別人還沒發病的時候就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氣只限於我們家裡。我二哥的醫術次之,他能在症狀初發的時候遏制住病情,所以他只在我們村裡有些名氣。”

“我的醫術其實最差,我都是看人病情很嚴重了才開始治,動不動就做大手術,一天天的雙手沾滿鮮血,用的都是猛藥……結果我名氣反而特別大,諸侯都知道我。”

你是不是覺得扁鵲他大哥的境界實在是太高了。不受罪、效果好、成本低,如此厲害還不留名,什麼醫生都比不了這樣的醫生。你不讚嘆行嗎?

但是你也就只能讚歎了。人們在各行各業的場景中引用扁鵲那個典故,全都僅限於讚歎,沒有一篇文章是研究可行性的。

如果你是一個管理者,上工治未病這個道理,應該如何應用到治理國家和管理公司上呢?有什麼可執行的操作指導嗎?

今年三月剛剛出版了一本新書,叫《上游:在問題發生之前解決問題》(Upstream: The Quest to Solve Problems Before They Happen),作者是“希思兄弟”中的弟弟,丹·希思(Dan Heath)。

普通人解決問題,而高手不讓問題出現


我喜歡希思兄弟所有的書。《決斷力》《黏住》《瞬變》《行為設計學》,這本《上游》我不知道為什麼哥哥奇普·希思沒參與,但是也很好。

丹·希思在杜克大學研究管理學。作為一個現代學者,他沒有說一些很玄妙的話讓你自己去領悟,而是研究了大量的案例。這些案例也許能告訴你什麼是“治未病”,治未病的難處在哪,以及如何治未病。

上 遊 治 未 病

舉個例子,Expedia是一個在線訂機票、訂旅館、租車的公司,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攜程”。它在2012年發現,客服電話中,每年有兩千萬個,都是關於顧客訂了票之後找不到行程單的。

這可是個大數字。考慮到客服人員的工資,每個電話的成本是5美元,兩千萬個電話就是一億美元。就為了解決顧客找不到行程單的問題,你每年要多花一億美元。那我們為啥不能把這個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呢?

Expedia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搞了個統計。不統計不知道,一統計才知道原來在網上最後訂了票的顧客中,有58%的人都打過客服電話——而打電話的所有原因中排第一位的,就是找不到行程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公司成立了一個多部門聯合的作戰室。調查發現很多人找不到行程單是因為留了錯誤的郵箱地址,或者是行程單被髮到垃圾郵箱中去了。

於是技術團隊在網頁上做了調整,包括讓顧客填寫兩遍郵箱地址,提醒顧客去找找垃圾郵箱,並且設計一個按鈕,讓人能一鍵調出行程單……這次聯合行動把打電話的比例從58%降低到了15%。

與其等顧客遇到問題讓客服人員去幫著解決,不如改進網頁、讓問題根本就不出現,就像Expedia這次行動,是一個治未病的典型案例。

其實這還不算治未病。

“上游”這個書名,也出自一個典故。從前有兩個人在河邊發現了一個正在水裡掙扎的孩子,趕緊把孩子救了上來。剛救完一個,又漂來一個溺水的孩子,他們就趕緊再救這個……結果孩子一個接一個地飄來。

於是這兩個人中的一個人說:“我不在這裡救孩子了,我要去上游看看是誰在往河裡扔孩子。”

在下游解決問題,你只是被動地做出反應,是治標不治本。你得去上游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才行。

但是“上游”有很多層面。在Expedia這個案例中,網頁設計固然是電話客服的上游,但是網頁設計的問題還有上游。

為什麼已經到了每年要處理兩千萬個找行程單電話的程度,公司才意識到網頁設計問題呢?兩千萬的上游是一千萬、是一百萬。如果接到一百萬個客服電話就意識到並且解決了網頁設計問題,公司又何必花那一億美元呢?

那才是真正的上游,那才叫治未病。Expedia的上游問題,本質上是體制問題。

為 什 麼 解 決 上 遊 問 題 不 討 喜

在上游解決問題,對公司任何部門都沒有好處。

我們假設Expedia有三個部門:營銷部負責吸引客戶,技術部負責網站建設和維護,客服部負責電話客服。那其中哪個部門應該關注電話太多的問題呢?

客服部肯定不會。電話越多,客服部就越重要,就越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財力,權力就越大,客服部喜歡電話多。技術部只要保證網站不崩潰、網頁沒問題就行了。市場部門更不在乎。

Expedia的CEO說:“現代企業的分部門制度,給了每個部門一個不同的聚焦點。”

這麼做的好處是能夠提高效率,每個部門都非常清楚自己的任務是什麼,只要全力以赴好好完成分內的任務就行了。但壞處在於大家都變得近視了,只專注於自己部門的事,沒有全局思維。

沒有全局思維,就沒人會想到去上游看看。而這還不算部門之間橫向的利益競爭。

希思打了個比方。從前有兩個交通警察,他們的使命都是要減少交通事故。第一個警察發現一個事故多發地段,有個坡,人們容易開快車,視野還不好很容易出事。

於是這個警察就把自己的警車停在路邊最顯眼的地方,司機遠遠就能看見警車,怕吃罰單趕緊主動降速,結果這個地段就沒有了事故。

而第二個警察的做法是躲起來,不讓人看見他的車。等司機已經違章超速了,他再過去把車攔來下開罰單。

你想當哪個警察?

第一個警察是治未病的,他把事故消滅於萌芽狀態,他防患於未然。但是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工作,他就如同是扁鵲的大哥。

而第二個警察是扁鵲,每次出去都能得到一大堆罰單,完成了任務指標,工作高度可見,可能還會立功得獎。

那如果治未病都是大哥的下場,誰還去治未病呢?

所以這是一個體制問題。你抱怨什麼世道太黑、有關部門貪圖一己私利、人性太自私這些並沒有用。正所謂“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老百姓本來就看不到上游。但是我們需要能在上游解決問題的系統。

上 遊 問 題 的 重 要 性

我們把問題分為有單純問題、兩難問題和“棘手”問題(2),上游問題就常常是棘手的問題。上游問題往往是模糊的。你說不清哪裡是上游,你看不到立即的反饋,你不一定知道做與不做有多大區別,你就算做了,見效也會很慢。

比如說,一個地方的犯罪率太高,你說這個問題的上游在哪?應該怎麼防患未然?是應該安裝更好的報警系統嗎?是加強警察在這裡的巡邏威懾犯罪嗎?還是說要致力於教育,讓孩子們長大不要變成犯罪分子呢?

又或者是應該先把這些孩子的母親給安排好,每個女性懷孕的時候都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好的經濟狀況——畢竟薩波斯基在《行為》這本書裡說過,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在出生之前就已經體現出來了……

希思不僅僅告訴你“上游很重要”。他通過大量的訪談和調研,通過真實的案例和數字,告訴你上游問題到底有多麼重要。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國的醫保。美國每年投入到醫保中的花費佔到了GDP的20%,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

這些錢沒有白花,美國的醫療技術水平是全世界最高的。不論是癌症治療、心臟搭橋手術、膝關節置換、胯關節置換、腎臟移植等等,美國絕對是首選。

但是,美國人民的健康水平,在發達國家中卻排不上號。

對比之下,挪威也是把GDP的20%投入到醫保上,但是挪威人民的健康水平卻是全世界最好的。

為什麼呢?因為挪威治的就是未病。

美國關注的是健康的下游問題,是得了病之後如何治病。挪威則是更關注上游,是讓人如何不得病、少得病。挪威醫保投入在上游和下游的資金比是2.5:1。

比如美國人生小孩幾乎就沒有政府提供的帶薪產假,而挪威人有將近一年的產假。挪威的孩子在出生前後都有各種各樣的福利保證,能上高質量的幼兒園,得到高水平的教育。他們自然身體更好,犯罪率自然更低!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理想,而挪威實實在在地做成了,治未病,那是真厲害。

怎麼治未病?都需要什麼資源?會遇到什麼困難?萬維鋼老師在第四季專欄裡,用8篇文章解讀《上游》這本書,歡迎訂閱學習。

今日話題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你把它轉發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給親朋好友。

也歡迎你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生活和工作中,你都解決過哪些“上游問題”?

註釋

1. 戰國·鶡冠子《鶡冠子·世賢第十六》— 魏文王問扁鵲:“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王曰:“可得聞邪?”扁鵲曰: “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閒而名出聞於諸侯。”

2. 《精英日課第三季》,單純問題兩難問題和“棘手”問題

3. 《行為》6:童年的階級

普通人解決問題,而高手不讓問題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