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一代學人的風采

鮑盛華長篇歷史文化隨筆集《先生向北》(長春出版社出版)所記述的歷史人物,是我敬慕有加的先哲賢達,他筆下撥開的煙雲往事,皆為我為之讚歎的拍案奇蹟。縱觀諸多前輩人生跡履,雖平生道路崎嶇,而胸次始終豁達開闊,“心地光明一笑呵”,令吾輩感佩。

在這部作品裡,鮑盛華以哲學的思維俯瞰史料,以歷史的視角刻畫人物,為我們描摹了20世紀40年代以來,在吉林這塊黑土地上,前輩學人繪就的一幅幅人文畫卷:為吉林文化建設殫精竭慮的文官宋振庭,為大學教育勃興披肝瀝膽的匡亞明,通文透藝的一代名士張伯駒,尺幅興波的丹青妙手潘素,潛心古文字研究的學者於省吾,化學領域的“定海神針”、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的唐敖慶,學貫文史、博涉多通的羅繼祖,“化古開今”的北派山水國畫大師孫天牧,關東畫派的代表畫家王慶淮,寫出“人比山高,腳比路長”的著名詩人公木,人稱“二人轉教父”的劇作家王肯,中國金屬物理的奠基人餘瑞璜……一位位先生從歷史深處向我們走來,他們的風采讓人側目,他們的風骨讓人擊節,他們身上所呈現的士人風範,一如當代學人王元化先生在《記顧準》一文中說的那樣:“這些人縱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仍舊良心未泯,他們心中的正義火焰始終在燃燒。”在我看來,元化先生所說的“正義火焰”,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拳拳情義,更是“先生們”身上對一己信念的堅守與執著。他們一任身外雲雷變幻,一任世間雨雪風霜,目光如炬,初心如磐,恆定如一地秉持著高潔志趣的生命追求,篳路藍縷,“一路向北”,向著既定的人生方向航行,在“塞外苦寒之地”的吉林,在自己從容不迫的跋涉探索中,奏響了絢麗的樂章,潑出了濃烈的重彩,不僅為吉林這片沃土栽種了文化之根,培植了文化之魂,也“令昔日文風不盛的東北遽然別開洞天”。

鮑盛華以清晰明達的智識,縱橫捭闔的結構,雜花生樹的筆法,為我們鉤沉釐清了近二十年間的東北文脈,系統還原了相關重要節點的文化歷史事件,對走進歷史的“先生們”,表達了他的“一種嚮往,一種熱愛,一種敬意”。讀完他的這部作品,我忽然想起梁漱溟先生在晚年與艾愷的對談中,曾闡發了自己對未來人世的疑問與憂慮:“這個世界會好嗎?”我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時光如何旋轉,時間如何殘酷,在這個世界上,只要還有如鮑盛華筆下那些“心如圓月朗澈,情如赤子初生”的書生在,只要在這些書生的襟抱裡,仍跳動著為家國不遺餘力、“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情懷,我們就會對這個世界光明的未來仍舊充滿信心。而鮑盛華在萌發了“秉筆寫先賢、實錄大歷史”的想法之後,能夠立即付諸行動,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勤奮於篝燈之下,寫成“深契吾心”的作品,可以說是吉林文化薪火相傳的一個腳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