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熊貓血研製成功;新冠病毒損害男性性腺


一週精選 | 通用熊貓血研製成功;新冠病毒損害男性性腺

*此內容為科轉雲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

[封面成果]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數據庫、鑑定人體100餘種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近日,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繪製成功了。北京時間3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

高校科技成果 ● 一週精選

●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發“仿象鼻”柔性機器人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與美國馬里蘭大學Norman M. Wereley教授團隊合作研製了一系列伸長型和收縮型的彎曲或螺旋氣動人工肌肉(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 PAM),該人工肌肉具有優異的適應性、靈活性和可設計性,可以被廣泛地應用於運動輔助外骨骼、可穿戴設備、生物醫療機器人、柔性分類機器人、搜索機器人等。

●中國科大李曉光團隊在鐵電量子隧道結超快憶阻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一週精選 | 通用熊貓血研製成功;新冠病毒損害男性性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曉光、殷月偉教授團隊基於鐵電隧道結量子隧穿效應,實現了具有亞納秒阻變的超快存儲器原型,並可用於構建存算一體人工神經網絡。
鐵電隧道結因其鐵電極化、電阻讀取等相關的原理優勢,在超快、低功耗、抗干擾等方面表現突出,是發展新一代信息存儲器件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通用熊貓血”

一週精選 | 通用熊貓血研製成功;新冠病毒損害男性性腺

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王本副教授聯合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出“通用熊貓血”,通過細胞膜錨定分子在紅細胞表面構建聚唾液酸-鹽酸酪胺的凝膠網絡,實現了“通用熊貓血”的人工構建和安全輸血。


●連發4篇,海軍軍醫大學孫穎浩院士等首次揭示全球首份中國前列腺癌大數據圖譜


一週精選 | 通用熊貓血研製成功;新冠病毒損害男性性腺

CPGEA中的FOXA1突變(圖源自Nature)

前列腺癌仍然是全世界男性中第二大最常見的癌症。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前列腺癌的基因組學數據均來自西方人群,儘管種族種族背景會嚴重影響該疾病。
2020年3月25日,中國學者海軍軍醫大學孫穎浩在Nature發表了4篇研究成果,發現中國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組異常與西方患者不同。具體而言,41%的腫瘤包含FOXA1突變,18%的ZNF292和CHD1缺失。


一週精選 | 通用熊貓血研製成功;新冠病毒損害男性性腺

1. 武漢大學連續發表2項重要研究成果,揭示新冠病毒可能會通過母嬰垂直傳播
2. 首個臨床證據:武大中南醫院發現,新冠病毒損害男性性腺,提示了潛在的性腺功能減退
3. 華中科技大學寧琴團隊系統描述患有新冠肺炎的死者的臨床特徵:男性老年人偏多,易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
4. 空軍軍醫大學陳志南院士團隊發現美普珠單抗可有效及安全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5. 南方科技大學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團隊發現輸注恢復期患者血漿,可改善COVID-19重症患者臨床症狀,但仍需進一步試驗


本文參考來源:科技日報、知社學術圈、BioArt、iNatu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